萬科突發!|地產
3月4日,房企產龍頭企業萬科遭遇股債雙殺。
撰文|蜜姐? ?來源|閨蜜財經? ? ? ? ?
3月4日,房企產龍頭企業萬科遭遇股債雙殺。截至當天收盤:
萬科多只境內債價格下跌,其中“22萬科06”盤中一度觸發臨時停牌,跌幅約36%,“21萬科04”跌超19%,跌幅相對較小的“22萬科02”也跌超8%;
萬科A股跌了4.67%,收于9.43元/股;港股跌幅更大,跌超7%,收于5.6港元/股。? ? ? ???
萬科遭遇“股債雙殺”,或與某些小作文有關。
市場傳聞,萬科與某些貸款機構,就非標債務展期進行談判“被拒絕了”,“萬科欠新華資管的100個億想展期”等。
讓人意外的是,上周日(3月3日),新華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資產”)已緊急辟謠,依然未能阻止今天萬科在資本市場遇冷。
01
萬億資管公司第一時間辟謠,萬科沉默,投資者著急。
3月3日上午,新華資產發布聲明,否認市場傳聞,稱是“不實信息”,并表示萬科與一直與公司保持正常的業務合作。同時強調了萬科是房地產行業的龍頭企業,公司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也支持我國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新華資產是國內首批專業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其資管規模超萬億。這份聲明既進行了辟謠,也表明了態度和信心。
奇怪的是,截至3月4日收盤,萬科并未針對市場傳聞做出回應。有投資者破防,質問董秘為何不作為。
或許目前萬科并未料到傳聞的殺傷力,加之3月1日才發布了《2022年面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一期)2024年付息公告》。? ?
該公告披露,將如期支付債券22萬科01(發行規模8.9億元)、22萬科02(發行規模為11億元)的利息。
02
這并非是萬科首次因傳聞而遭遇債市異動、股市下跌。
去年10月底,同樣因為小作文,導致投資者發問:“公司的美元債大跌是否因為償付能力出現問題”。彼時萬科進行了辟謠。
從此前的財報數據來看,萬科仍保持了不錯的流動性。
截至2023年6月底,萬科的貨幣資金為1221.8億元,對于短期債務的覆蓋倍數為2.7倍;此后進行了2022年度股息分派約80.6億元,截至2023年9月底,其貨幣資金下降至1036.8 億元,對于短期債務的覆蓋倍數為2.2倍。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萬科的一年內到期的有息負債占比14.8%,較年初下降5.7個百分點。
同時,去年前三季度,萬科先后還發行了20億元的3年期中期票據和20億元的3年期公司債券,發行利率僅為3.07%和3.10%,其境內新增融資綜合成本約為3.64%。
這些數據相對于絕大多數房企來說,表現都相當不錯。
不過,萬科三季報顯示,期末其凈負債率有所增長,由2023年6月底的49.5%增至53.9%。? ?
需要注意的是,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萬科境外債余額約32.25億美元,一年內到期的境外債約12.3億美元,2024和2027年分別是其境外債的償債高峰期;其境內債余額約為640億元,一年內到期境內債約240.8億元。
另外,今年3月,萬科有一筆約6.3億美元的境外債到期。澎湃新聞報道,萬科此前曾表示,將通過自有資金、境外主體分紅回購以及銀團貸款來償還。
總結來說,債務方面,萬科今年的償債壓力不小,但從2023三季報數據來看,其現金流能夠覆蓋短債。
盡管如此,去年四季度以來,萬科已相繼出售了悅榕莊等酒店管理權、上海七寶萬科廣場以及旗下公司股權等。似乎在進一步為“安全”“穩定”做準備。
03
更大的壓力來自于銷售和市場信心的恢復。
這也是目前房地產行業和房企們普遍面臨的難題。
去年8月底,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就曾感慨“目前市場已經跌過頭 希望政策能盡快落實到位”;10月其再次發出呼吁“市場短期存壓力,長期要有信心”。
去年以來,“松綁”樓市的利好消息不斷。但從銷售數據來看,市場信心的恢復還需時間。
據克而瑞、億翰智庫等機構發布的今年1—2月百強銷售榜單來看,百強房企銷售情況同比仍在下降。
據榜單測算,房企百強今年1月、2月全口徑銷售金額單月分別同比減少46%和63%;單月銷售面積分別同比下滑40%和60%。兩個月累計銷售金額約4544億元,累計同比減少50%。
萬科的情況也不例外,不過好于百強房企總體業績表現。
截至目前,萬科僅公布了今年1月的銷售數據,實現合同銷售面積125.4萬平方米,同比減少25%;合同銷售金額194.5億元,同比減少32%。
開源證券研報直言“從數據端來看,市場仍在尋底”。
正因目前的行情如此,無論是傳聞還是小作文才能輕易讓市場和投資者動搖。
早在2018年秋天,萬科率先發出了“活下去”預警。彼時不少黑馬房企還在全力沖刺千億規模。很遺憾,房地產周期轉換,疊加三年疫情的黑天鵝,一些房企確實沒能活下去。
如今,利好的政策仍在持續推出。
2月底,住建部發布《關于做好住房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要“促進房地產市場供需平衡、結構合理,防止市場大起大落”。? ?
但對于萬科們而言,目前銷售端仍壓力大,償債更要早做準備,“活下去”仍是擺在眼前需要跨過去的檻。? ? ???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