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銀行組團馳援800億?萬科穩了?
穆迪下調評級,萬科股債飆升
作者/李非林?來源/債市觀察
今日,12家銀行組成銀團籌集貸款幫萬科還債的消息在坊間盛傳,點燃了萬科的股和債。
據《每日經濟新聞》援引YY評級消息,3月12日午間,有12家商業銀行正在籌集高達800億元(約115億美元)的貸款,以幫助萬科償還到期債券。萬科目前正在為符合條件的銀團貸款準備擔保,根據萬科公共債券到期情況,銀團貸款余額不超過500億元。
傳言這些銀行包括數家國有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六家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和平安銀行)。
消息一出,即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和熱議。受消息利好影響,萬科午后A股、H股及多只債券大幅飆升。
截至當日收盤,萬科A(SZ000002)報收10元/股,漲幅達5.71%;萬科企業(HK02202)報收6.30港元/股,漲幅達10.33%。
債券方面,截至當日交易所收盤,“20萬科08”漲超7%,“21萬科04”“22萬科05”“20萬科04”漲超5%,“20萬科06”“21萬科02”漲超4%。
圖源:罐頭圖庫
截至發稿,萬科方面對上述傳聞暫無回應或公告。不過,這段時間針對萬科的傳聞很多,萬科并沒有一一作出澄清或說明,而是選擇了用實際行動對抗市場傳言,比如提前備好償還美債的資金,在商業、物流、租賃住房三個賽道發行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等。
此前,因市場傳言的非標債務展期問題,引發外界對萬科(000002.SZ/2202.HK)償債能力的擔憂。而萬科有一筆3月11日到期的債券余額為6.3億美元的美元債,是否能如期償付就格外受到關注。
3月8日,萬科A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按票據尚未償還本金金額連同累計至到期日的利息資金合計6.47億美元存入于代理行指定銀行賬戶,以全數償付到期票據本息。消息一出,也使得市場對萬科信心回暖。
圖源:罐頭圖庫
不過,3月11日晚間,評級機構穆迪宣布撤銷萬科的Baa3發行人評級,授予Ba1的公司家族評級,并下調高級無抵押債務評級至Ba2,同時把萬科所有評級列入評級下調觀察名單。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29日,萬科一只中期票據“21萬科MTN002”即將到期,債券余額為20億元。
但從市場反應來看,萬科股債并未受到穆迪下調評級的影響。
另外,根據今年年初萬科與金融機構交流的會議紀要,2024年,萬科在境內信用貸款到期金額為93億元人民幣,境外約有105億元人民幣的公開債券到期。
對于即將到來的償債壓力,萬科方面稱,公司會從多方面保障債務償還,包括境外本身的外幣資金、對境外公司分紅或股權回購實現資金籌集,以及銀團貸款或債務置換。
而此前萬科也早已未雨綢繆,通過處置非主營相關的資產,緩解流動性壓力。也就在最近,萬科集團甩賣上海的優質商業資產七寶萬科廣場,獲得了回籠資金23.84億元。
而無論從政策或金融機構對房企的支持方面,也一直在釋放積極信號。
圖源:罐頭圖庫
政策方面,1月12日,為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企業合理融資需求”的部署要求,住建部、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建立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的通知》。
1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召集了各省(區、市)住房城鄉建設廳和35個重點城市召開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部署會。
另外,金融機構對房企的支持從房地產項目“白名單”中也可見一斑。據官方數據,截至2月28日,276個城市建立的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提出了約6000個房地產項目,商業銀行審批貸款已超過2000億元。
萬科,一度被稱為地產行業“龍頭老大”,長期被視為行業楷模、翹楚,是地產行業遭遇史無前例困境后的最后信仰。
相比于其他房企,萬科擁有兩大優勢,一是深圳國資委的支持,深鐵集團是萬科的第一大股東,持股27.18%,而深鐵集團由深圳國資委100%控股;二是萬科在商業、物流、租賃住房三個賽道發力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實現商業、物流重資產退出路徑的打通。
一位長期跟蹤萬科的分析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近期的股債價波動來看,是市場對于萬科擔憂的體現,但萬科后續也給出了積極回應。在當前環境下,萬科亦承受著開發業務退坡對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帶來的考驗,不過萬科總體資產充足優質,目前其信用以及資產盤活運營等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開展。
此外,東方證券研報分析,萬科擁有較大體量的經營性資產,可通過資產處置、發行REITs、經營性物業貸款緩解現金流緊張。2024年1月央行等印發通知,表示經營性物業貸款可用于償還房企的公開債。對于萬科等持有較大體量非房開資產的房企來說,該政策有利于優化債務結構、有效降低公開債違約風險。
你怎么看待市場傳言的銀團正在籌集貸款幫助萬科償還到期債券的消息?你認為萬科償債能力如何?歡迎留言區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