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轉向系統領域 豫北轉向何以成為行業龍頭?
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
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
2023年是中國汽車工業實施多項歷史性突破的一年:第一,汽車產銷突破3000萬輛,再創新高;第二,自主品牌銷量占比超過50%;第二,汽車出口達到491萬輛,超過日本成為第一出口大國;第四,新能源銷量突破880萬輛,滲透率達到35%;第五,比亞迪銷售量超過300萬輛,自主品牌車企首次實現市場份額超過10%。
自主汽車品牌影響力提升的背后,離不開國內汽車配件企業的貢獻,其中,以汽車轉向系統及其關鍵零部件研發和生產為主營業務的豫北轉向系統(新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豫北轉向”),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國內最早從事汽車轉向行業的企業之一。
轉向系統是汽車“三大件”之一汽車底盤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保持或改變汽車行駛方向的重要保安件,對汽車行駛安全至關重要。在國內的轉向系統市場領域,一度被海外巨頭壟斷,國內企業生存空間狹窄。而現在,豫北轉向已完全掌握了自主核心技術,打破了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市場占有率居行業前列,是國內轉向系統行業的龍頭企業。
從小到大、由弱到強,豫北轉向是如何實現這一巨大轉變的?
專注研發 填補國內技術空白
我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發展面臨諸多技術難度,包括轉向系統領域。一直以來,國內汽車轉向系統被捷太格特、博世、采埃孚、耐世特、蒂森克虜伯等國際企業占據著大部分市場份額,且牢牢把握著豪華和合資品牌車企的供應渠道,中國汽車轉向系統供應商在市場競爭中一度處于落后。這樣的環境下,豫北轉向是如何突出重圍的?
首先,面對彼時苛刻的外部環境,豫北轉向并不氣餒。豫北轉向深諳創新和研發是重中之重,堅定推動“自主開發”,并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積累和提升技術水平,逐漸摸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通過苦練“內功”、不斷的技術積累,豫北轉向最終實現突破,目前技術水平處于行業前沿。其中,在轉向系統中最為關鍵的電機控制單元(ECU),豫北轉向已實現完全自主開發,并100%掌握了有刷和無刷電控系統的技術,填補了國內在這一技術領域的空白,縮小了我國電動轉向技術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同時,豫北轉向設立了省級研究中心,具備覆蓋全車型轉向系統及零部件的開發能力。豫北轉向研發團隊的技術儲備,覆蓋從系統設計、軟硬件開發、精密機械設計、仿真分析、試驗驗證、整車轉向調校等流程,可實現全方位支持未來的技術創新。據了解,在汽車運動控制技術、精密機械設計和制造、智能駕駛等汽車轉向系統關鍵技術領域,豫北轉向已取得27項核心技術,284項授權專利。
評價一家企業的發展,也要結合所處行業的整體發展。
審視豫北轉向的發展,需要站在更宏觀的視角,結合中國汽車工業整體的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汽車市場規模快速增長,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工業基礎相對較為薄弱,面對這一現狀,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汽車工業發展。政策助力下,中國汽車工業如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自主品牌已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并獲得海外消費者認可。
面對行業發展“紅利期”,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企業團隊的艱苦奮斗所形成的競爭實力,豫北轉向穩穩抓住機遇,接住了這“潑天富貴”,并成功脫穎而出,成為轉向系統龍頭企業。目前,豫北轉向每年生產銷售各類轉向器超過500余萬臺,居國內轉向行業前列。
面對不利環境,豫北轉向不抱怨,努力提升技術“硬實力”,克服困難。而當國家出臺政策大力引導汽車工業發展時,豫北轉向已做好充足準備,抓住政策機遇順勢乘風而起,成功脫穎而出。面對困境不抱怨、刻苦鉆研,面對機遇不輕視、緊緊抓住,豫北轉向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無疑是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所在,也是中國企業發展的典型代表。
未雨綢繆 線控轉向(SBW)先行者
在當前主流的電動助力轉向(EPS)領域看,滲透率正快速增長,有望為行業龍頭豫北轉向帶來可觀的業績增長。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國內電動助力轉向(EPS)與乘用車配套量逐年增加,至2022年EPS在中國乘用車轉向市場的滲透率已上升到96.4%,并且在不斷提升。
但豫北轉向沒有固步自封,而是放眼長遠,已成為線控轉向(SBW)領域的先行者。
在業內,線控轉向(SBW)是未來趨勢已是行業共識,且發展前景廣闊。當前,全球汽車產品已呈現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在高階智能駕駛要求下,疊加政策松綁,轉向系統線控化已成大勢所趨,線控轉向(SBW)是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
近年在汽車“新四化”目標指引下,政府出臺了系列政策支持智能汽車發展。例如發改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通知中明確提出,目標2025年有條件自動駕駛(L3)汽車達到規模化量產,高度自動駕駛(L4)汽車實現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
而線控轉向是高階智能駕駛的核心執行機構。更高級別的智能駕駛,要求汽車底盤智能化、電動化、集成化,SBW利用線控代替機械連接方向盤和執行機構,可實現轉向系統與方向盤的完全解耦,具有響應快、舒適性好、輕量化、更安全、可升級等優勢,是高階智能駕駛核心部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汽車轉向系基本要求》最新版修訂已允許轉向系統方向盤與轉向器之間的物理解耦,取消了對線控轉向產品的限制,法規層面已具備量產條件。
線控轉向市場空間可觀。信達證券發布的研報顯示,預計在2025、2030年線控轉向市場規模分別為85、239億元,2025-2030年復合增速達23%,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針對未來發展的智能化要求,豫北轉向未雨綢繆,于2021年在蘇州建立研發中心和線控轉向(SBW)生產基地,積極謀劃布局,打造產業高地。同時,豫北轉向已開發了支持L2~L4級智能輔助駕駛的精準控制技術,并自主預研線控轉向、后輪轉向等前沿產品,針對網聯化、共享化開發了網絡安全、固件線上升級(FOTA)等核心技術,力求打破國際壟斷,不斷引領我國自主品牌轉向行業的發展。
在聚焦汽車轉向產品主業的同時,豫北轉向以“安全智能 精準操控”為使命,不斷拓寬產業鏈寬度。例如,圍繞汽車智能駕駛領域,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豫北轉向已布局自動泊車、車道保持等相關技術領域,通過持續升級產品結構、調整客戶結構、培育新的市場領域,打造新的潛在“業績增長點”,并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豫北轉向已和國內多家院校及科研機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先后與西北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汽研(天津)汽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鄭州大學等高校開展技術交流,專注于高端項目及技術難點開展合作。在內部加大研發力度以及外部加強研發合作的共同推動下,豫北轉向有望實現第二次跨越。
以豫北轉向為代表的中國汽車配件自主品牌的發展,方興未艾。
? ? ? 來源/龍訊財經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