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勢華為,能否讓三大汽車央企打贏新能源突圍戰?
作為油車時代的代表,一汽、東風和長安在新能源汽車轉型過程中并不順遂,為激發“國家隊”更大的潛能,國資委欲對其新能源汽車業務進行單獨考核,三大汽車央企也欲通過華為的優勢為其賦能,從新能源血海中突圍出來。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為避免被新能源車時代淘汰,東風等汽車央企不斷“爭渡”。
3月16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茍坪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中央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步伐還不夠快、成效還不夠明顯。
同日,市場傳出,針對一汽、東風、長安這三家汽車央企的新考核辦法正在討論中,預計很快便會下發。
消息傳出后的第一個交易日(3月18日),東風汽車漲停,東風集團大漲17.92%;長安汽車上漲6.36%;一汽集團旗下一汽解放上漲4.2%。
值得注意的是,似乎是為了應對造車新勢力的挑戰,這三家老牌汽車央企或“會師”華為車BU,并借助其智能優勢,打好新能源汽車的突圍戰。
三大汽車央企“掉隊”新能源
國家隊正在加緊布局新能源汽車賽道。
3月16日,在2024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茍坪表示,要正視中央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存在的差距與不足,加大資源投入、加快轉型步伐,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倍增行動計劃,綜合運用股權投資、基金投資等方式,鼓勵支持中央企業開展高質量投資并購、專業化整合,加快掌握產業核心資源和關鍵技術。
事實上,這并不是國資委第一次喊話汽車央企。早在3月5日,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就曾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集中采訪活動上透露,將對一汽、東風和長安汽車三大央企的新能源汽車業務進行單獨考核,即著重考核其技術、市場占有率和未來的發展。
據悉,在即將下發的新考核辦法中,不光涉及到市場占有率、科技創新考核以及安全生產等考核新指標,還會著重考察三家企業的投資并購力度,尤其是對新能源市場的專業化整合力度。
國資委幾度喊話的背后是三大汽車央企在新能源賽道的“掉隊”。
根據中汽協數據,2023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為950萬輛,滲透率為31.6%。但一汽、東風及長安三大汽車央企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卻“拖了后腿”,分別約為10%、16.7%、18.6%,遠遠落后于行業水平。
市占率方面,這三家汽車央企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數據顯示,一汽、東風和長安在全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占有率分別為2.5%、5.5%和5.1%,甚至遠不如比亞迪一家公司。
或會師華為車BU
3月8日,東風汽車副總經理尤崢表示,正聯合一汽積極推進參股華為車BU事宜,并且預計6月會有初步結論。若合作落地,那就意味著長安汽車、東風汽車、一汽集團三大汽車央企將會齊聚華為車BU。
事實上,這三家汽車央企均和華為有著較深的合作基礎。長安汽車除了與華為合作阿維塔之外,還在2023年11月底宣布,擬和華為成立一家新公司,并將整合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核心技術和資源,長安汽車及關聯方將投資該公司,且股權比例不超過40%。
2024長安汽車全球伙伴大會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長安與華為的新合資公司暫定名為Newcool,主要業務涉及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臺、智能車云、AR-HUD與智能車燈等七大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當日華為10億元注冊資本成立的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或為華為車BU成立的新公司。
東風同樣和華為合作頻頻,據悉,東風旗下嵐圖汽車、猛士科技分別于今年的1月份和2月份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此外,一汽集團旗下一汽解放,也早在去年10月份就與華為簽署了全面深化合作協議,專注AI、智能駕駛及智能座艙等領域;12月份,雙方進一步溝通了加強戰略合作的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長安的阿維塔,還是東風嵐圖、東風猛士,和華為的合作模式或均為HI模式,這意味著,對于老牌汽車央企來說,保留自身的“靈魂”頗為重要。
事實上,尤崢曾表示,東風汽車不會放棄品牌走智選車路線,與華為車BU是技術合作,但并非傳統意義的HI模式,2024年底和2025年將會推出多款合作車型,這也讓市場對其合作模式抱有更多的期待。
而對于老牌燃油車品牌來說,和華為車BU合作的日益加深或為無奈之舉。即便很早便開始布局新能源車賽道,但這三家汽車央企在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層面的研發,仍有欠缺,借助華為為其賦能,進而從新能源車的“血?!敝袣⒊觯驗槠渲饕康?。
失落的舊王們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占率已經達到31.6%,同比增長了5.9個百分點,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而受傷的則是燃油車市場。
這一情況在三大汽車央企的業績上有所體現。根據3月14日,東風集團的公告內容,相較于2022年的歸母凈利潤102.65億元,東風集團預期2023年歸母凈利潤虧損不超過40億元。
這意味著,去年集團凈利潤與上一年同期減少了140多億。據悉,這也是東風集團自2005年上市以來首次歸母凈利潤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董事會認為,主要原因之一是合資非豪華品牌的市場空間被大幅擠壓,產品價格不斷下降。2023年,集團合資業務銷量下降16%,利潤大幅下降。
此外,2023年,長安汽車集團全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68%,凈利潤也增長了17.81%;一汽集團去年營業收入達6249.4億元,同比增長6%。二者的業績雖均保持增長態勢,但即便是一汽紅旗的銷量增速,相比徐留平時代也嚴重放緩。
在燃油車市場被新能源車擠占的背景下,三家車企正在加大投入擁抱新能源。
數據顯示,一汽、東風、長安三家中央汽車企業2023年完成新能源汽車直接投資近360億元,投資比重超過60%。
據悉,這幾家中央汽車企業主要開發了HME平臺、CHN平臺、量子架構等電動化整車平臺框架,2023年發布了十余款自主新能源汽車車型,打造包括嵐圖、猛士、阿維塔在內的一批新能源汽車品牌。
此外,為了謀求進一步發展,中央企業還在不斷明確目標。以東風為例,集團則計劃在未來3年在自主新能源領域投入500億元,迭代推出18款自主乘用車新能源車型;并在2024年實現東風自主乘用車主力品牌全新車型100%電動化;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自主品牌的50%,占自主乘用車品牌的70%。
但目前看來,這些老牌燃油品牌仍在用賣燃油車的錢“養”新能源汽車,即便和華為車BU合作,仍需要付出巨大代價。
據悉,華為車BU自成立以來,累計投入已達30億美元,研發團隊達到7000人的規模,如此巨大的成本也需要借助更多的合作車型大賣來消化。
對于一汽、東風、長安這些燃油車時代的王者來說,通過華為車BU的優勢來謀求自身的順利轉型,雖略顯無奈,但卻有助于其成功實現突圍。
責任編輯 | 陳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