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變全資控股!廣汽埃安超20億收購廣汽三菱
來勢洶洶的新能源車浪潮,正在擠兌整個燃油車市場,油、電之爭日益白熱化。在此背景下,曾經輝煌一時的廣汽三菱無奈退出中國市場,并成為廣汽新能源轉型路上的墊腳石。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在更名智享公司不久后,廣汽三菱“賣身”廣汽埃安。
3月20日,廣汽集團內部出現資產重組,集團董事會通過決議,同意將旗下的湖南智享汽車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控股子公司廣汽埃安。
值得注意的是,廣汽埃安斥資超20億接下了廣汽三菱的剩余資產,并將其用于加速自身新能源賽道的布局上,或借此沖刺IPO。
事實上,除了三菱汽車,近些年還有不少合資品牌無奈“敗退”中國市場,屬于合資車的輝煌時代似乎已經過去,剩下的合資車仍在接受市場的嚴峻考驗。
三菱汽車退出中國
三菱汽車成了電車和油車大戰中的又一個“犧牲品”。
3月20日,廣汽集團董事會通過一項決議,同意將智享公司100%股權轉讓給旗下的廣汽埃安,轉讓價格以相關資產評估報告評估結果為基礎,最終定為1.91億元。此外,廣汽埃安還需自籌18.58億元向智享公司注資,這兩筆資金合計達到20.49億元。
至此,廣汽三菱徹底落幕,在中國汽車市場經歷50年沉浮的三菱汽車的“敗退”也成定局。
據悉,三菱汽車是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車企,1973年3月便開始向中國出口中型卡車。20世紀90年代,三菱汽車建立了沈陽航天三菱和東安三菱兩個發動機工廠,向中國車企提供發動機,其生產的三菱4G6系列發動機成為不少車企的“心頭好”,如吉利、東風、比亞迪等車企都曾買過三菱的發動機。
進入到21世紀,合資車熱潮來襲,三菱汽車也參與其中。2006年,三菱汽車牽手東南汽車,并憑借著過硬的技術,幫助其迅速打開市場,但25%的股權份額顯然不能讓三菱汽車滿意。
2012年5月,廣汽集團、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三菱商事株式會社三方合資成立廣汽三菱,持股比例為5:3:2,合作年限30年,注冊資本19.47億元。
合作期間,廣汽三菱先是推出了勁炫ASX、帕杰羅等車型,雖未能很好打開市場,但也為此積累了頗多經驗。2016年,廣汽三菱推出國產第三代歐藍德,此后廣汽三菱的銷量便迅速抬頭。
此后三年,廣汽三菱年銷量分別為11.73萬輛、14.4萬輛、13.3萬輛,其中2018年更是將年銷量推到了14.4萬輛。
然而,彼時風光的廣汽三菱,恐怕不會想到,公司此后便一路下行,在2022年的銷量更是僅剩3.36萬輛,遠落后于同為日本合資車企的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成為跌幅最大的合資品牌,在廣汽集團中墊底。
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廣汽三菱的年銷量分別為7.5萬輛、6.6萬輛、3.36萬輛,下滑幅度分別為43.62%、11.99%和49.13%,業績頹勢明顯。
此后,三菱汽車退出中國市場的說法一直甚囂塵上,直到2023年7月這一說法才正式落地,三菱汽車宣告停產;同年10月,三菱汽車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廣汽集團隨后宣布對廣汽三菱進行資產重組。
2024年2月27日,公司名稱正式由廣汽三菱汽車有限公司變更為智享公司。同時,三菱商事株式會社、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退出股東行列,廣汽集團成為智享公司的唯一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廣汽集團便開始為廣汽埃安鋪路。
輸血廣汽埃安
公開資料顯示,相較于廣汽三菱,智享公司的經營范圍出現變更,取消了汽車生產這一核心業務,新增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住房租賃、停車場服務等業務。隨著智享公司轉讓給廣汽埃安,廣汽埃安的新能源布局將進一步加速。
事實上,早在2023年10月24日,廣汽集團發布的《關于廣汽三菱重組的關聯交易公告》就顯示,擬對廣汽三菱、廣汽三菱汽車銷售公司實施股權調整等重組事項,廣汽集團分別以1元對價受讓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三菱商事株式會社持有的廣汽三菱30%、20%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完成股權受讓之前,廣汽集團、三菱汽車、三菱商事三方還需要解決掉廣汽三菱高額負債的問題。為此,廣汽集團將投入不高于15.77億元,并拿出2.25億元增資款用于處理售后。
受讓完成后,廣汽三菱將成為廣汽集團全資子公司,工廠產能則將為廣汽埃安服務。其中,估值約為4.42 億元的可利用設備等將出售給廣汽埃安;評估值約為17.8億元的土地、廠房也將以擬約1.3億元/年的租金出租給廣汽埃安。
廣汽集團彼時曾表示,除了避免消費者權益和員工就業受廣汽三菱解散的影響,更是為了最大限度盤活及利用廣汽三菱核心資產,并借此幫助廣汽埃安突破產能瓶頸。
據悉,此次廣汽埃安受讓智享公司股權后,將會在長沙增加生產基地,計劃2024年6月實現量產,建成后產能將達到60萬輛/年。
數據顯示,目前,廣汽埃安產能為40萬輛/年,而廣汽埃安2023年銷量為48萬輛,同比增長77%,公司2024年銷售目標更是達到了80萬輛,產能方面的補足,急需彌補。
值得一提的是,若想完成今年的銷售目標,廣汽埃安平均一個月需售出6.67萬輛汽車,而今年2月,廣汽埃安的銷量僅10006輛,較去年同期下滑66.74%;前兩個月的累計銷量也僅為2.1萬輛,累計同比下滑45.13%。
此外,近年來廣汽埃安不斷謀求IPO。在2023年初的上海國際車展上,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表示,廣汽埃安力爭在今年實現IPO;同年7月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也表示公司IPO計劃按計劃進行,預計最快也要到2024年。
今年1月,廣汽集團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廣汽埃安將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積極尋求于適當時機上市。此次拿下智享公司,廣汽埃安在借此擴大產能的同時,或進一步助力其上市之路。
“懸崖”上的合資車
事實上,對于廣汽三菱來說,退出中國市場實屬無奈之舉,因為公司已經資不抵債。
數據顯示,在2022年6月底,廣汽三菱資產總額為81.32億元,負債總額為65.74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81%,更是巨虧5.15億元;而2022年末,廣汽三菱資產總額為59.61億元,負債總額為59.54億元,資產負債高達99.88%。
此后,廣汽三菱進一步深陷負債泥潭。截至2023年6月末,廣汽三菱的資產總額為43.25億元,負債總額為57.4億元,凈資產為-14.15億元。
為了解決如此之高的負債,廣汽集團不斷輸血。2022年9月,廣汽集團為旗下多個合資品牌投入15.36億元,廣汽三菱一口氣拿到其中10億元;2023年6月廣汽集團又為廣汽三菱提供了9.42億元的資金支持,但仍無法有效改善廣汽三菱的財務狀況。
遲遲無法改善的業績,主要是因為國內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而廣汽三菱逐漸失去競爭力,事實上,同樣的困境也出現在別的合資車企身上。
以廣汽集團為例,2018年,菲亞特宣布退出國內市場;2022年,廣汽集團和Stellantis集團宣布廣汽菲克進入破產清算階段,離開中國市場;同年,廣汽本田宣布從2023年起將不再生產及銷售廣汽謳歌品牌的現有產品,謳歌也無奈敗退。
此外,諸如東風雷諾、東風裕隆納智捷、上汽大眾斯柯達等眾多合資車企也紛紛放棄內卷嚴重的中國市場。
事實上,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新能源車在不斷蠶食合資車企的市占率。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至2023年主流合資車企的市占率逐年遞減,分別為51.1%、45.6%、39.5%、34.5%。
隨著新能源車不斷掀起降價狂潮,合資車也只能跟著降價,但更令其難以接受的是,即便降價也很難挽回銷量頹勢。
具體來看,2023年,中國乘用車市場整體增速為5.7%,而主流合資增速為-7.9%。其中,14家主流合資車企中,僅有5家實現了正增長,其余9家為負增長。
對于廣汽集團來說,不斷加碼新能源汽車賽道,力求實現突圍,正在成為一個必選項。
責任編輯 | 陳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