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腰斬”后,菜鳥回娘家!
菜鳥估值從1850億元降到744億元。
作者/劉欽文?編輯/李白玉?來源/野馬財經
一年前的3月28日,阿里巴巴(9988.HK)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啟動了變革,宣布構建“1+6+N”的組織結構。
“1”指的是阿里巴巴集團;“6”指的是集團之下的六大業務集團,包括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N”則是多家業務公司。這次調整被認為是“阿里巴巴24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孩子大了,要走出去,獨立面對市場”,張勇表示,“成熟一個,上市一個。”
然而一年時間過去,六大業務未有一個成功上市,唯一一家有實質性動作、曾遞交過《招股書》的菜鳥,也在3月26日晚,被阿里巴巴發布公告表示,撤回菜鳥IPO,并回購部分菜鳥股權。
對于撤回,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在電話會上表示,“目前暫時沒有通過資本市場交易動作,釋放價值給股東這種市場環境了(至少在亞洲市場),目前市場低迷,缺乏流動性,硬要推動是沒有意義的。”
受撤回影響,3月27日,阿里巴巴港股下跌2.13%,報收68.8港元/股,總市值1.4萬億港元。
三大IPO計劃均暫緩
菜鳥估值已腰斬
事實上,菜鳥的IPO被撤回早有預兆。
2024年2月7日,阿里發布2024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并召開電話會。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在電話會議上表示,阿里巴巴不急于讓菜鳥、盒馬進行IPO。
阿里巴巴首席財務官徐宏表示,“去年阿里宣布業務重組,其中一個目標是希望估值可以體現每個業務部門真正的內在價值,有多種方式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當時提到有些業務可以分拆上市融資,比如盒馬、菜鳥,但是當時提到,交易是否推進、如何推進都取決于市場條件。當前的市場條件沒有辦法真正反映這些業務的內在價值。”
資本市場上的風云變幻就在于此。昨天菜鳥的員工還在期待著上市的資本盛宴,今天也許夢想就會落空。
圖源:罐頭圖庫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公告中提及,阿里巴巴以0.62美元/股的價格回購菜鳥股權,總對價最高達37.5億美元,此價格反映的菜鳥估值為10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744億元),但一年前業務重組時,菜鳥的估值還是1850億元。這意味著菜鳥估值下跌了59.78%。
電話會上,蔡崇信表示,阿里董事會確認了該價格能反映公允價值后,批準了要約。
“此次回購的價格相較于此前披露的估值數據有所降低,說明此前菜鳥的估值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高現象。此次回購可能是為了減輕股東的壓力或者公司戰略調整的考慮。這個變化可能反映了市場競爭加劇、投資環境變化等因素對菜鳥估值的影響。”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
事實上,除了菜鳥,此前盛傳IPO的阿里云、盒馬如今也沒了動靜。
2023年11月16日,阿里巴巴發布季度業績時,同步披露了業務集團分拆和融資進展情況。
首先,針對阿里云,阿里巴巴在公告中表示,美國近期擴大對先進計算芯片出口的限制,給云智能集團的前景帶來不確定性,故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可能無法按照原先的設想提升股東價值,因此決定不再推進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而是會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專注建立云智能集團可持續增長的模型。
圖源:罐頭圖庫
其次,盒馬方面,公告稱,盒馬的IPO計劃也已暫緩,集團正在評估確保成功推進項目實施和提升股東價值所必須的市場狀況和其他因素。
“阿里“一拆六”計劃未能在一年內實現實際變化,反映出企業戰略調整和業務拆分過程中的復雜性。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首先,拆分過程中可能涉及到利益分配、管理架構調整等問題,需要充分協調和平衡各方利益;其次,各子業務的發展狀況和市場前景不同,有些業務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和資源投入才能看到明顯成效;最后,政策環境和市場競爭態勢不斷變化,企業在拆分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策略,以應對各種挑戰。此外,菜鳥網絡作為阿里巴巴的關鍵業務板塊,其分拆上市進程也可能受到集團整體戰略和資本市場的波動影響。”奧優國際董事長張鑰表示。
撤回背后:快遞行業實施新規
菜鳥頻遭投訴
蔡崇信表示,撤回菜鳥IPO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是戰略考量,二是其次是有關菜鳥IPO程序所處的階段。
阿里認為,菜鳥在當前或可預見的將來進行IPO并不符合集團的發展策略,而IPO可實現的任何估值都無法反映公司當前認為的菜鳥的真正戰略價值。
撤回IPO后,阿里選擇“內部再調整”。公告顯示,阿里計劃調整菜鳥的部分業務,以更好地實現與淘天集團、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的戰略協同,并支持菜鳥對其全球網絡進行長期戰略拓展。
事實上,除了阿里的內部“戰略協同”外,菜鳥外部面臨的挑戰同樣不小。
3月1日,交通運輸部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新規在加強快遞服務行為規制、強化市場秩序管理要求、嚴格快遞運單及碼號管理規定等七個方面作出調整。
其中明確規定,快遞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等。如違反規定,最高將罰款3萬元。
在新規之前,快遞、菜鳥驛站以及用戶之間的矛盾就層出不窮。
消費者服務平臺黑貓投訴官網顯示,以“菜鳥驛站”“菜鳥裹裹”為關鍵詞的投訴分別達到了30147條、24879條。投訴內容包括快遞丟失,菜鳥裹裹人員拒送、拒寄快遞,快遞破損被拒絕賠付,與客服溝通、卻始終無果等。
圖源:黑貓投訴
“每次快遞都不能送貨上門,全部進入菜鳥驛站,已經拒絕放入菜鳥,還是會分進去。”
“因為身體不適,正好菜鳥驛站有送貨上門的服務,于是9月18日聯系菜鳥客服請求菜鳥上門送貨,官方客服承諾當日晚八點前送貨,結果當日未收到。9月19日驛站來電話以沒人送為由要求我自己去取件,態度極差,說無論如何都不給送。菜鳥明明有這項服務,他們卻做不到。”關于是否送貨上門的投訴比比皆是。
驛站不愿送貨上門的背后,運營人員“不賺錢”“工作量大”的聲音也越來越多。“很多群眾批評近三年驛站服務質量普遍下滑,用驛站拿貨替代原本商家承諾的‘送貨上門’,本質上就是因為驛站作為原來的倉儲運輸單位,其單元收益已經難以覆蓋其單元運營成本了。”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表示。
這導致菜鳥與驛站經營人員之間也出現了許多矛盾和糾紛。
愛企查顯示,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共有48封裁判文書。包括快遞服務合同糾紛、郵寄服務合同糾紛、網絡服務合同糾紛等。
圖源:愛企查
裁判文書網顯示,2017年10月20日王紅梅加盟菜鳥網絡公司負責保定市蓮池區領秀世紀城快遞派送工作,并通過支付寶交納保證金3000元。在《菜鳥網絡授權服務商公示》中顯示,其所在的競秀區、蓮池區等行政區的服務商為柒柒網絡。
2018年9月14日,王紅梅經營站點接到《站點整改通知》,內容為站點由于店鋪服務態度差原因,需要進行整改,整改期間站點狀態為臨時關閉。王紅梅對此不認可,因此將柒柒網絡、菜鳥網絡告上法庭,要求賠償相應損失。
經法院認定,菜鳥網絡在王紅梅正常經營菜鳥驛站保定領秀世紀城站點期間,沒有提供其存在違約事實的證據,即以服務態度差為由關閉該站點,給王紅梅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是違約方,對王紅梅損失應該予以賠償。
最終判處柒柒網絡、菜鳥網絡恢復王紅梅站點的萊鳥經營系統,并按照每月8135元標準,賠償王紅梅自2018年9月14日至2019年10月14日的經濟損失。
新規之后,菜鳥、快遞、消費者之間的矛盾會產生何種變化還不得而知。但作為中介平臺,如何處理好平臺與驛站、平臺與用戶、驛站和用戶的關系,走好這“最后一公里”,對菜鳥集團無疑顯得至關重要。
菜鳥剛剛扭虧為盈
阿里貢獻三成收入
《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財政年度,菜鳥的總收入分別為527.33億元、668.67億元及77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1%。
不過成立十年的菜鳥,剛剛才扭虧為盈。2021年、2022年及2023年財政年度,菜鳥集團分別錄得凈虧損20.15億元、22.86億元、28.01億元。2023年6月30日止三個月,扭虧為盈,凈利潤2.88億元。
“菜鳥集團的虧損主要是由于高昂的運營成本和不斷增長的業務規模帶來的壓力導致。”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表示。
扭虧為盈背后,阿里巴巴的功勞不小。作為控股股東,阿里巴巴同時還是菜鳥集團的最大客戶。
圖源:罐頭圖庫
《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財政年度以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三個月(下稱“報告期”),?菜鳥集團自阿里巴巴集團產生的收入分別為154.23億元、206.14億元、219.01億元及68.8億元,占期間總營收的29.2%、30.8%、28.2%及29.7%。而菜鳥集團前五大客戶報告期內的收入占比只有34.4%、34.8%、32.3%及34.4%。
也就是說,菜鳥集團的前五大客戶集中度并不算很高,但對阿里巴巴的依賴程度不小。
菜鳥集團表示,其向阿里巴巴集團提供物流服務,例如支持速賣通的Choice,阿里巴巴集團的直營業務天貓超市,其次是向阿里巴巴集團提供廣告及推廣、技術及咨詢及管理服務。
另外,菜鳥集團還從阿里巴巴購買若干后臺及行政支持以及共享服務。
面對如此密切的關聯交易,菜鳥集團在《招股書》中表示,“倘若我們未能維持與阿里巴巴集團的關系,我們的業務及運營可能會受到嚴重干擾,其可能會對我們的聲譽、運營業績及財務狀況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但作為阿里的“親兒子”,菜鳥集團表現一直突出。2023財年,菜鳥收入為人民幣556.81億元,增長21%,占總收入比例為6%,是阿里集團內增速最高的業務。
菜鳥如今撤回IPO,與淘天集團、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實施戰略協同后,對阿里的依賴程度是否會繼續加深,則需要時間的驗證。你對菜鳥撤回IPO有何看法?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