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985,正排隊宣布融資
高校創業軍團系列。
作者/ 岳笑笑??報道/ 投資界PEdaily
又一支985創業軍團崛起。
先從一筆融資說起——近日,上海魅麗緯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魅麗緯葉”)完成D輪數億元融資,由中平資本領投,上海生物醫藥基金、鼎心資本、曉池資本等跟投。身后創始人曹紅光,早年畢業于東南大學。
不止于此。近期,艾瑋得生物、氧富醫療、極瞳生命等東南大學系醫療創業公司,接連完成一筆筆融資。肇始于1902年,東大曾被視為“生物學家的搖籃”。正如前幾天,由東大牽頭的團隊設計了一種被運用在“微型機器人醫生”賽道的新型壓電材料,刷遍生科學術圈。
悄然間,一群東大校友們已活躍在醫療創業圈。投資先投人,當下越來越多創投圈學院派映入眼簾,清華系、上海交大系、哈工大系、浙大系、中南系、西工大系……這一次,東南大學也來了。
東大學長連續創業
剛融數億元
這是一個“醫工結合”的創業故事。主人公曹紅光,早在1978年考入東南大學的前身——南京鐵道醫學院,研修臨床醫學專業;1986年進入母校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攻讀醫學碩士。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醫療器械行業仍處于萌芽期,進口設備牢牢占據市場。彼時,曹紅光還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目睹我國醫療器械落后面貌,于是決定走出醫院,投身創業。
曹紅光選定了國產大型影像設備這一賽道,先是在2011年與好友共同創辦上海奕瑞光電子科技,深度參與中國的X光機的發展。初次創業頗有成效:2020年,奕瑞光電子科技登陸科創板。
而任職神經外科醫生時,曹紅光曾接觸三叉神經消融與腦起搏器相關技術,于是他又瞄準一條新賽道——RDN,即腎動脈去交感神經消融術。2013年,魅麗瑋葉成立,專注于微創介入治療領域,起步于心血管領域,持續向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以及心衰等多重慢病領域深入。
此后,魅麗瑋葉進入投資人視野。資料顯示,公司在2013年到2016年間先后融資數輪,道彤資本、遠毅資本、北極光創投等機構都曾參與。然而到了2017年,行業進入低谷,魅麗瑋葉經歷了一段融資寒冬。
直到2021年,公司完成一筆超億元B+輪融資:由寬平資本領投,恒旭資本、浦東科創和博邁醫療跟投。較為知名的是2022年C輪融資,由建興醫療基金、復星健康共同領投,新毅投資、億堯投資跟投,老股東恒旭資本繼續加持,一舉融資數億元。
現在,更多投資人趕來了:在最新數億元D輪融資中,中平資本以及上海生物醫藥基金、鼎心資本、曉池資本等入局。
迄今,公司自主研發的Netrod?系統已經在2019年獲得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并先后獲得歐盟、美國FDA等組織認定,已經進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注冊評審的最后階段。中平資本CEO、創始合伙人吳斌博士表示,他們看見公司逐漸在國際嶄露頭角,看好公司團隊與技術能力。
對此,上海生物醫藥基金合伙人梁衛彬博士判斷,隨著腎動脈消融產品正式獲得美國FDA批準,RDN將有望成為治療未受控高血壓的新路徑。
功成不忘母校。2023年,東南大學醫藥健康行業校友會成立,參與籌備工作的曹紅光被推選擔任常務理事、會長。此前,他還曾在母校設立紅光獎助學金,用以獎勵醫學院、生醫學院等院系的優秀本科生。
東南大學
悄悄走出一支醫療軍團
透過魅麗瑋葉,一支東南大學醫療創業軍團浮現。
猶記得不久前,江蘇艾瑋得生物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同方投資領投,靖江金億、蘇州科技城高創二號、中晟紅石、融智合興等跟投。成立于2021年,艾瑋得的東大基因極其濃厚,不僅由東大顧忠澤教授科研團隊領銜,并在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的支持孵化下落地,專注于人體器官芯片及生命科學設備的創新研發與生產,成為江蘇“潛在獨角獸”。
再往前看,國際領先肺血管疾病智能診療平臺——南京氧富醫療宣布完成由南京聚易科技領投的種子輪融資。公司背后,站著北京朝陽醫院多學科團隊和東南大學陳陽教授帶領的人工智能團隊,后者技術資源和產品研發經驗頗為豐富,公司團隊自主研發的肺栓塞人工智能診斷輔助決策系統備受關注。
繼續梳理,極瞳生命也在去年完成由魯信創投領投的千萬級Pre-A輪融資。位于蘇州工業園區,公司主營高端生命科學儀器研發、生產及銷售。創始人劉璟先畢業于東大生物醫學工程系,后在德國馬普高分子所獲得博士學位,曾在西門子和聯影醫療工作多年。
如此一幕幕,并非偶然。
自1902年東南大學起源于三江師范學院,其醫科專業就萌芽誕生。1920年,在近代生物學的主要奠基人秉志院士帶領下,東大前身南京高等師范學堂內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生物學系,聚集國內最好的一批生物學教授,被稱為“中國生物學家的搖籃”。
1984年,新中國第一位電子學女博士——韋鈺院士,在這里創建中國最早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后來又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分子與生物電子學實驗室、第一個生物電子學博士點、開創中國生物分子電子學學科。可以說,東大為中國生物醫藥學科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其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不僅是國家重點學科,還在軟科2023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位列第一。
到了2000年,系出民國時期中國最重要的高等學府“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南京鐵道醫學院并入東大。近百年來,這里不乏生物醫療學科名人志士: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院士、真菌學家戴芳瀾院士、生理學科奠基人之一蔡翹院士等,都曾在此任教或學習,星光熠熠。
時至今日,我們得以看見一位位東大人登上醫療創業舞臺:
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院士、諾禾致源董事長李瑞強、麥瀾德集團總裁楊瑞嘉、麥科田生物聯合創始人鐘要齊、紐歐申醫藥創始人申華瓊……聯影醫療、先聲藥業、正大天晴、邁瑞醫療等知名企業內,同樣存在東大系高管的身影。
一所被忽視的南京985
在外界的印象中,談起南京985,總是會想起南京大學;而根出同源的東南大學,卻常常因為名字被誤認為是福建高校,就連校友們都自嘲東大為“福建大三本”。
殊不知,在新中國建設史上,低調的東南大學一直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追溯起來,東大發源于晚清新式學堂——三江師范學堂。1920年代,國內唯二的國立綜合性大學——國立東南大學曾與北大形成南北并雄之勢,留下了“北大以文史哲著稱, 東大以科學名世”的美譽。
尤其是國立中央大學時期,學校因學生人數、院系完整度和學界群星齊聚,被稱為“亞洲第一學府”。國內第一個算學系、第一個地學系、第一個物理學實驗室等先河,都由東大開篇。
新中國成立后,東大先后與南大合并又分出,以原有的工學院為主體,并入了復旦、交大、浙大等高校相關院系,建立了南京工學院。正逢新中國建設關鍵時期,南工創辦一大批國防建設所需的專業,投身于興國熱潮之中,新中國第一臺機器人、第一臺數字積分機都從這里誕生。
東大不僅是老牌的“四大工學院”之一,還與清華、同濟等并稱“建筑老八校”,國內第一個具備完整意義的建筑系就誕生于此。從南京長江大橋、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紫金山天文臺等建筑,到新時期的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機場等地標,東大人的身影遍布。
1988年,南京工學院正式更名為“東南大學”,步入新發展時期。后來,東大被被評為國家“985”“211”“雙一流”工程建設高校。據不完全統計,在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東大儀器科學、土木工程等6個學科位列世界前10名。ESI全球學科排名中,東大14個學科位列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學位列世界第17位,計算機科學則位居全球第9,不可小覷。
中國現代大學之父郭秉文、氣象學家竺可楨、建筑學家茅以升、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吳健雄先后從這里走出,百二十年來更是培養了200多位兩院院士。
而在硬科技時代,東大校友同樣隨處可見。蘇州鍇威特在去年8月登陸科創板,兩位創始人丁國華和羅寅,前者是東大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碩士,后者是85后東大學霸,師從半導體專家王志功教授。兩人于2014年一拍即合創立鍇威特。
還有芯片獨角獸芯馳科技,背后站著一位東大仇雨菁。她曾在硅谷工作超過十年,2018年回國與老朋友一同創業。成立以來,芯馳科技在2021年、2022年連續締造兩筆10億元重磅融資,5輪累計融資金額超27億元,身后站著紅杉中國、聯想創投、華登國際、經緯中國、云暉資本、晨道資本、和利資本、祥峰投資、上海科創基金等一支投資方天團。
桃李滿天下。
“和東大創業者交流下來的一個感受是,實力不遜C9。”一位曾接觸東大校友的北京投資人透露,雖然東大歷來低調,知名度不如同等實力的985高校,但憑借務實硬核的研究風格,這群創業者實力依舊強勁。
百年風雨,江河日新。眼下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波瀾壯闊的產業變遷,那些曾被掩埋的理工高校和學子,終于等來自己的時代。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