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宣傳一個比一個安全,新能源車還是出事故?
自從新能源車越來越占據我們的眼球,一些名字如主動避險、激光雷達、AEB、NOP等等生僻名詞,我們也越來越熟悉。
來源|三言pro
智駕和安全成為了新能源車兩大賣點。
各種新車發布會上,每家車企都宣稱其產品通過了多少項安全測試,智駕有多么出眾。
"xx領先"、"xx排名第一"這些詞,在演講者的激情表現和觀眾的歡呼中,很容易刻入潛在消費者的腦海里,甚至沒見到實車就可以大膽下單。
然而,現實卻是新能源汽車會出現較大的事故,但每次幾乎都是用戶的責任。車的安全性都是宣傳的遙遙領先,怎么用戶一真實上路了,就"不怎么安全"了?仿佛被夸上天的高級技術這時候失效了。這中間到底存在怎樣的鴻溝?我們想探究一番。
問界M7追尾起火、智駕故障......
蔚來ET5也被曝出問題
4月26日,山西運城一輛問界M7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引發關注。
網傳視頻顯示,一輛黑色問界M7在高速路上追尾一輛養護車,問界M7車頭著火。問界M7疑似無法打開車門,視頻中三人在砸后排車窗玻璃實施救援。
據悉,該事故導致車上三人遇難。
家屬還提出了一系列疑問,包括養護車輛是否占用了快車道,當時是否有適當的道路警示標志,以及養護人員是否具備及時救援的能力等。此外,她質疑為什么AEB和GAEB沒有自動緊急制動。
從AITO汽車的回應可以看到,事發車型是問界M7 Plus。事發時速115km/h,安全氣囊正常打開,動力電池包特性正常。
問界方面則發布聲明稱,事發車型是入門非智駕版,未搭載華為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而是博世方案。博世方案AEB的工作范圍是在4-85km/h,碰撞時的115km/h時速已經遠超博世AEB觸發范圍;
事故車動力電池包特性正常,代表不存在電池自燃情況,具體的起火原因,還需等待交警部門調查結果;
事故發生時,事故車安全氣囊正常打開,不存在安全氣囊未工作的情況。
但是接著反轉了。報道稱,博世聲明稱,經調查,涉事車輛沒有搭載博世智駕系統(含 AEB)。
據1818黃金眼報道,一位問界M7智駕版車主何女士,在提車第七天就碰到問題。
何女士稱,開啟智駕領航后,車輛以60km/h速度行駛時,突然急剎,但前方沒有任何車輛。
發現問題后,何女士在4S店的工作人員陪同下上路進行了試車,結果試出了新的問題,車身全身抖動。
還有一個導航實線變道,而且這個功能無故地退出,沒有做任何的提醒。
何女士表示,她提車到現在,開了五次智駕領航功能,五次都出現種種的故障,概率是百分之一百。
近日,還有一段“問界新M7智駕失控撞上花壇”的事故視頻,引發網友熱議。
網傳視頻顯示,問界M7在智駕過程中,在一個岔路口保持原速撞上了路邊的綠化帶,AEB也沒有啟動,安全氣囊也沒有彈出。
對此,官方回應稱,分析數據得知,因駕駛員干預踩剎車導致退出智駕狀態,車機提醒駕駛員接管,隨后駕駛員未做橫向控制,持續踩20%左右的電門深度,最終車輛以32km/h速度在人駕控制狀態下發生碰撞。
最近,還有一份聊天記錄,有一輛蔚來ET5的車主在群里@李斌,稱2月14日,自己駕駛ET5在杭金衢高速衢江路段,開啟nop+全域領航輔助情況下,車輛以時速107公里與前車發生碰撞,造成前車3人遇難,車主兩根肋骨骨折,副駕駛乘客胸骨骨折,胸椎7、8節壓縮性骨折。
該車主稱,碰撞前ET5未能給予任何預警提示,車輛識別前方碰撞目標后車機系統也未及時采取緊急制動或者主動避讓。
事故發生過去70天,蔚來律師給出的反饋卻一味強調車子沒有任何問題,事故發生完全都是車主駕駛的責任。
目前蔚來沒有對此回應。
這些車企在宣傳產品時,可是一個比一個安全,怎么還是總有事故發生呢?
到底是車的問題?還是駕駛員的問題?
發布時,車企宣稱各種評測"第一"
問界新M7在發布時,官方宣稱,被動安全方面,問界新M7車身結構匹配開模,重新改造焊裝產線,更安全、更可靠。全車潛艇級熱成型鋼占比24.4%,全面優于現售50萬級豪華品牌主流車型。
此外,新車全系標配八個安全氣囊、前排雙預緊安全帶,基于更多真實場景驗證,為用戶提供全方位駕乘安全保障。
主動安全方面,問界新M7 AEB最高剎停時速提升至90km/h。
余承東還號稱,問界包攬了各類主動安全評測第一。
不過,問界新M7共有5個版本,官方并未具體說明這些性能和數據是全部版本都擁有,還是只是頂配的擁有。
鴻蒙智行官網顯示,新M7 Plus后驅版是具備AEB功能的。
但是到了具體的后向自動緊急制動(RAEB)、低速自動緊急制動(LAEB)、異形障礙物自動緊急制動(GAEB),則全部顯示沒有。
蔚來ET5在發布時,宣傳搭載蔚來最新的自動駕駛技術,通過蔚來超感系統Aquila和超算平臺Adam,ET5將逐步實現高速、城區、泊車、換電等場景,全程安全放松的點到點自動駕駛體驗。
那么,這些車輛真實表現是否符合宣傳呢?
民間測試:結果各不相同
懂車帝的一期評測視頻顯示,問界M5通過了80km/h的AEB測試,但問界新M7連50km/h的測試也沒通過。
還有一位汽車博主稱測試視頻顯示,問界新M7 AEB測試,時速40km/h,成功剎停,但撞到了前方紙箱。
這些都與官方宣傳的效果相差甚多。
有博主測試蔚來ET5的AEB,結果是時速80公里可成功剎停。
也有博主測試蔚來ET5 AEB的結果,是22km/h的速度都沒剎住。
當然,這些懂車帝和一些汽車博主的評測也不具有權威性,只作為一個參考。
畢竟,AEB測試中有靜態前車、消失的前車、鬼探頭等多種情景,并且各家測試方法不同。
此外,也有一些博主一直以來都被很多網友質疑“被充值”。
山西運城問界M7事件幾大疑問
就日前的山西運城問界M7事故而言,有幾個問題備受關注。
一問:AEB到底誰家的?
問界說用的博世的方案,博世聲明稱沒用。到底誰說謊?有一種說法是,M7確實用了博世的AEB方案,但也采購了其他供應商的方案,就是AB方案,存在混用的情況。這在其他車企也發生過。在發布會時并沒有說明存在另一套方案。
二問:車門為何打不開?碰撞后能否自動解鎖?
如果車輛沒有嚴重擠壓變形導致門打不開,是否可以發生碰撞自動解鎖呢?
有報道稱,碰撞后車門自動解鎖,是歐洲汽車行業安全標準強制規定的。而我國《乘用車正面碰撞的乘員保護》中有規定,如果發生碰撞,對應于每排座位,若有門,至少有一個門能打開。
不過,該規定對車速也有說明,在碰撞瞬間,車輛速度應不超過50km/h。
這也合乎情理,誰也不能保證任何情況下的碰撞都能打開車門。
問界M7沒有宣傳過碰撞后可自動解鎖。不過有些車是有此功能的。
三問:救援失敗跟隱藏式門把手關系大嗎?
很多網友質疑因為隱藏門把手沒彈出,所以打不開門。
AITO汽車客服回應:目前大部分車輛無自動解鎖功能,這起事故中當時司乘已失去意識,無法從車內打開車門。不管是否是隱形門把手,外部施救只能砸車窗。
如果不是隱形門把手,車門鎖著還是打不開。如果門解鎖了,還需要隱形門把手能自動彈出。
四:動力電池包特性正常,那為何起火?
從網傳視頻來看,最先起火的是車頭部分。M7是增程,有油箱,有可能是油箱起火嗎?
據了解,問界M7的油箱不在車頭,而是在車尾部。油箱起火可能性大嗎?若不是油箱,那會不會是被追尾的養護車后罐里裝的是易燃物?
發現了安全與事故的鴻溝
極端情況未考慮,宣傳交代不全面
綜上,我們發現,車企高調的安全,與用戶委屈的全責之間,鴻溝揭開了。
那就是:
一、宣傳不全面,不細致,沒講全。比如AEB的觸發范圍很少車企會講。
還有一種情況,宣傳智駕很高級,但很少用戶知道,踩了剎車或油門等情況智駕會退出。也就是智駕什么情況下失效,有的車企沒講清楚。用戶也很容易忽略這一點。
二、極端情況未考慮
比如M7事件中,碰撞后,車門能否自動解鎖,門把手能否自動彈出,等等這些極端情況車企在設計功能時未考慮到。
三、用戶自身需學習
用戶不要看到AEB和智駕就100%放心,多看看車輛說明書,這些安全技術使用條件、失效條件等等。
四、企業宣傳高調、情緒拉滿
當下的發布會,越來越講究情緒價值,要么煽情,要么激情,觀眾思想和情緒容易被左右,感性戰勝了理性,直接下單沖、完全信任安全系統。
經歷了這些事情,新能源汽車也該反思一下,是不是應該低調些了?
為什么很少聽說燃油車起火?
近年來,都是一些新能源汽車相關的新聞。不是都說新能源車比燃油車好嗎?是燃油車有事沒媒體報道?
在今年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國家消防救援局的數據,2023年一季度,自燃的車輛中,燃油車有18360輛,新能源車為640輛,但大家都不注意那個一萬多,都關心這個六百四十,為什么,都說每天燒8輛太多了。但是看起火率,燃油車為0.0058%,新能源車0.0044%,實際上新能源汽車自燃率比燃油車還低,但是電動汽車自燃是新聞,燃油車自燃不是新聞,因為沒人愿意聽這個東西。”
不過,筆者對歐陽院士的這個數據也有自己的想法。
因為即便不是新聞,但不缺愛“爆料”的網友。朋友圈、短視頻平臺、微博都是傳播途徑,筆者確實很少看到有燃油車起火的消息,或是幸存者偏差吧。
不得不承認,新能源汽車的確勢不可擋,但宣傳要謹慎,要克制住激情,要大字體明明白白的PPT,不要右下角一行小灰字體,不要只宣傳AEB第一,要把AEB觸發條件明明白白講清楚。
用戶要保持理性,不要被發布會的情懷、沸騰情緒所感染蒙蔽,要多問,多設想,他們宣傳的安全技術需要的條件是什么,發生事故誰的責任,多看看說明書。希望大家都安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