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理想的股價一瀉千里。
原創首發 |?金角財經(ID:?F-Jinjiao)??作者 | 林石
自發布第一季度財報后,理想美股當天收盤隨即大跌12.78%,市值縮水將近33億美元(約合239億人民幣);港股更是在第二天收盤大跌19.27%,市值蒸發近340億港幣(約合315億人民幣);今天仍未止住頹勢,港股再次下跌近3%。
這難免讓人想起就在3個月前,理想發布2023年財報時市場的歡呼雀躍,當時理想的市值一度逼近3600億港幣,再到如今的1400億港幣,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已經腰斬過半。
股價的反向“狂飆”,與理想的財報表現不無關系。
財報顯示,理想汽車一季度營收256億元,同比增長36.4%,環比跌了38.6%;凈利潤為5.91億元,同比下滑36.7%,環比甚至跌了89.7%。
更要命的是兩個數據:
一是經營利潤虧損達5.8億元,去年同期經營利潤為4.1億元,2023年第四季度更是高達30億元;
二是自由現金流由正轉負,一季度自由現金流為-51億元,去年同期為67億元,2023年第四季度則高達146億元。
兩者都是“扭盈為虧”,連向來嘴硬的李想都不得不承認,“今年以來,我們也確實遇到了來自內部經營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多重挑戰。本季度的業績未達到我們年初的預期”。
財報電話會上,李想還宣布,理想汽車今年不會發布純電SUV產品,新的純電動產品延遲到2025年上半年發布,理由是超級充電樁和店鋪展位不足。
一邊是財務不善,一邊是撤出純電,作為最先上岸的造車新勢力,理想似乎又站到了懸崖邊上。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后的邏輯。
慘淡開局
如果說理想的2023年是所向披靡,那么理想的2024就是開局慘淡。
理想首款純電產品MEGA,承載了理想試圖從增程轉向純電實現降維打擊的厚望。3月1日的產品發布會當天,理想CEO李想信心滿滿地表示,“MEGA將是理想汽車的下一個爆品,成為50萬以上銷量第一的產品。”
按照李想微博的說法,MEGA 5000元小訂的用戶數量,遠超2022年理想L9的同期表現。甚至公開呼吁,合作伙伴和供應商保證產能供應。
結果恰恰相反,理想MEGA的“公路高鐵”造型飽受質疑,甚至成為流傳網絡的互聯網名梗,銷量也遠低于理想的期待。
上市首月,MEGA狹義批發銷量為3229輛,首個完整的4月,銷售數據大跌至1145輛。
寄予厚望的MEGA折戟,理想長期霸榜的30萬元以上增程SUV市場,也遭遇了后來者的強勁挑戰。
年初,問界和理想先后公布了1月份的交付數據,問界以32973輛的銷量,一舉超越理想的31165輛,登頂新勢力交付第一的寶座。整個一季度,理想一直沒能實現反超,實際交付量為8.04萬輛,問界一季度則以85842輛的成績,從理想手中搶走了新勢力季度銷售冠軍的位置。
理想也不得不接受現實,將原本80萬輛的銷量目標下調至56萬-64萬輛。
所謂墻倒眾人推,無法重現2023年高增速的理想,也開始麻煩事纏身。
五一假期后,市場傳出消息,理想正在展開新一輪的人員優化,裁員比例高達18%,其中銷售服務運營部門裁員超過400人,招聘部門從原來的200多人縮減到40-50人,智駕團隊縮減到1000人以內。
以此前財報顯示的約3.16萬員工計算,此次裁員人數預計高達5600人。
與此同時的大洋彼岸,一群理想投資者決定將理想告上法庭,理由是公司及部分高管進行虛假或誤導性陳述,導致投資者受損。
據公開信息,該訴訟主要針對的是理想在推出MEGA時,夸大了市場需求和運營策略有效性,公司也不太可能達到2024年一季度的車輛交付預期。由于該事項一經披露很可能對公司財務狀況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前述的公開聲明存在重打虛假和誤導性。
理想隨后通過回應確認了該訴訟的存在,不過表示“該指控毫無依據,會全力保護公司和股東利益”。
激進擴張
理想今天炸開的雷,早在去年末已經埋下。
理想一季度“增收不增利”的局面,與理想在2023年超過173%的高增長下的激進擴張策略有關。
年初,李想曾經提及幾個數字:800000、100000、30000、2000。這些數字分別代表全年銷量目標是80萬輛,月銷量挑戰10萬輛,單車月銷量沖擊3萬輛,超充站布局2000座。
80萬輛的目標并非小數字。2023年長期霸榜的理想,在182.2%高增速的加持下,交付量也只是來到37.6萬輛。要達到80萬輛的目標銷量,意味著每月超過6.5萬輛的交付,全年增速更是高達212.8%。
為了達成銷售目標,理想在人員上進行了大量擴招。截至2023年底,理想汽車員工合計31591人,同比擴招高達63%。
對比同為新勢力的蔚來和小鵬,前者去年同比擴招23%達32820人,小鵬則是同比減少了14%至13550人。
激進的擴招帶來了運營成本的上升。財報顯示,第一季度,相較于同比增加64.6%至30億元的研發費用,理想的銷售、一般及管理費用為30億元,同比增加高達81.0%。理想的解釋稱,費用同比增加的原因之一,是雇員數量增加導致的雇員薪酬增加。
除此之外,理想對超充站的投資也頗為激進。
截至2023年底,理想已建成300座超充站,覆蓋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和川渝四大城市圈。MEGA發售當天,李想還透露,計劃投資60億元,建設超過5000座自營充電站,覆蓋全國95%的高速和重要國道。
理想商業副總裁劉杰則在發布會后補充稱,對于上述5000座自營超充站,理想汽車的計劃是到2024年底先建成2000座自營超充站,其余3000座會陸續建成,目前還沒有明確時間表。
擴張的另一面,是理想為了保證銷量,不惜主動打起了自己的臉。
4月22日,理想汽車宣布,2024款理想L7、理想L8、理想L9及理想MEGA將采用全新的價格體系。其中,理想MEGA降價3萬元,目前售價52.98萬元;2024款理想L9及L8/L7部分車型將降價1.8萬元至2萬元。
恰好就在一年前的2023年3月,時值新能源車首次價格內卷,一位網友在李想的微博下留言稱“理想會降價嗎?”,李想當時的回復是“不會”。
但以價換量的打法,能否贏得資本市場的信心,仍然需要打上問號。
一季度,理想的汽車銷售收入為 243 億元,近四個季度最低,甚至產生了 5.8 億元的經營虧損。作為對比,理想去年同期盈利 4.1 億元,上季度則盈利 30.4 億元。
與此同時,理想的毛利率降至20.6%,盡管繼續領跑新勢力車企,但相比上個季度23.5%的數據已經有所下滑,市場仍在擔心二季度的毛利率會持續下滑。
重頭開始
隨著純電計劃的暫緩,理想L6可能會成為理想最后的希望。
今年4月18日,搭載磷酸鐵鋰電池的理想L6上市,價格下探到30萬元以內。
盡管五年前的李想,曾公開表示“磷酸鐵鋰電池對增程是個災難”,但面對下調之后依舊遙遠的年度銷量目標,回旋鏢也算合理。
這一次理想L6選擇搭載磷酸鐵鋰,理想汽車動力電池高級總監柳志民的解釋是,“理想L6需要面向20萬-30萬元以內預算的市場,覆蓋更廣泛的家庭用戶,滿足超過200公里的純電續航、中大型SUV動力性等需求,綜合考慮后我們選擇了磷酸鐵鋰。”
短時間來看,理想L6并未辜負理想的期待。作為理想汽車首款全系售價跌破30萬的車型,理想L6首銷期內累計訂單已超過4.1萬臺,算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但放到2024年的維度,理想L6想要成為理想的翻盤點,仍然需要時間的考驗。
一方面,是理想L6的銷量可能帶來此漲彼消的效果。汽車之家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9月理想L8上市,理想L9月銷量環比下滑9.3%。2023年2月理想L7上市,理想L8和L9的月銷量分別環比下滑24.0%和20.1%。2024年4月理想L6上市,理想L8和L9再次環比下滑超過20%。
唯一頂住兄弟車型壓力只有理想L7,環比下滑僅0.9%。
另一方面,理想L6不再是沒有對手的存在。
不同于此前問界M7與理想L7,從定價到定位,L6將會完全直面問界M7的競爭。
理想唯一的好消息是,4月份的汽車交付數據顯示,理想汽車交付新車2.58萬輛,超過AITO問界的2.51萬輛銷量,已經重奪第一寶座。
就算L6足夠堅挺,理想最好的結果可能也只是增收不增利,更為現實的問題是,L6的大賣可能將拉低理想的產品定位,從高處下來容易,但從低處上去卻很難。
某種意義上來說,“冰箱彩電大沙發”對于理想計既是蜜糖也是砒霜,一方面迎合了國人需求解決了里程焦慮,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理想從未在純電賽道建立起品牌認知。
都說新能源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當其他造車新勢力都在布局下半場的時候,理想還要重頭開始打上半場的仗,這才是最讓人不寒而栗的危險。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