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典型房企融資規模創年內新高
今年以來,房企融資環境仍在持續改善,優質“白名單”項目的融資也大量落地,這是一個好的信號。但近期仍有房企首次出現債務違約,這也意味著房企整體融資環境改善的效果仍有待政策進一步支持。
來源|丁祖昱評樓市
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正全面鋪開,近期廣東等省份已明確啟動第三批“白名單”項目的篩選和推送工作。
“白名單”項目的融資仍在持續推進,5月,房企融資也有了積極變化。
CRIC數據顯示,5月重點監測的65家房企融資總量創2024年以來新高,且融資規模同環比均有所增加。
今年以來,房企融資環境仍在持續改善,優質“白名單”項目的融資也大量落地,這是一個好的信號。但近期仍有房企首次出現債務違約,這也意味著房企整體融資環境改善的效果仍有待政策進一步支持。
自今年1月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建立至今已過去4個月,優質“白名單”項目的融資仍在持續推進。
5月17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進一步發揮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作用,滿足房地產項目合理融資需求。城市政府推動符合“白名單”條件的項目“應進盡進”,商業銀行對合規“白名單”項目“應貸盡貸”,滿足在建項目合理融資需求。并提出了五項具體措施。
截至5月16日,全國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已經建立了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商業銀行已按內部審批流程審批通過了“白名單”項目貸款金額9350億元。
與此同時,部分省市也披露了“白名單”項目融資進展。
比如廣東,截至6月3日轄內銀行機構共為兩批次307個“白名單”項目授信933.77億元,已提供融資392.88億元。其中民營房企項目數、授信規模占比分別達到93.16%、87.63%。
再如廣西,截至6月2日,廣西已完成兩批次278個“白名單”項目推送和審批,171個項目獲銀行融資13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省市已啟動第三批“白名單”項目篩選,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在各地大面積鋪開。
各商業銀行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應貸盡貸”,并優化貸款審批和發放流程,加快放款速度。
據新華社消息,截至5月27日,工商銀行已對接247個城市協調機制,審批通過“白名單”項目500余個,審批通過貸款金額超過1500億元,將按照工程建設進度逐步投放;光大銀行合計審批通過協調機制項目106個,審批金額309.47億元,投放金額97.07億元。
得益于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落地,房企融資有所改善。
CRIC數據顯示,2024年5月65家典型房企的融資總量為509.7億元,環比增加82%,同比增加48.1%,單月融資規模創下2024年以來的新高。
原因在于,萬科公開獲得大量銀行貸款,總量達到了392.2億元,帶動整體融資規模走高。
從全年累計數據來看,1-5月,65家典型房企的累計融資總量為1835.49億元,同比減少33.2%。
從融資結構來看,5月房企境內債權融資495.4億元,環比增加79.1%,同比增加75.4%。
融資政策持續利好,但實際受益僅限優質房企及符合條件的“白名單”項目,整體行業面資金壓力依然緊張。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房企融資環境有所改善,但另一方面仍有百強房企首次出現債務違約。
比如5月14日,雅居樂宣布公司尚未在寬限期內支付2020票據的有關利息,并預期將無能力履行其境外債務項下的所有付款義務。
另外,5月6日,迪馬股份發布公告,未能按期足額償付“21迪馬01”債券本息,并于5月28日公告稱擬向法院申請重整。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企業都是首次曝出了債務違約事件。
房企在債務壓力面前,并沒有選擇“躺平”。比如萬科,6月5日晚間,萬科發布公告稱,已匯出6.126億美元,用于償還2024年最后一筆到期美元債。
實際上,5月房企到期債務壓力有所緩解,剔除掉已經提前贖回的部分之后約為299億元,環比減少35%。但6月房企償債壓力仍大,據CRIC監測,2024年6月將有24筆債券到期,剔除掉已經提前贖回的部分之后約為458億元,環比增加53%。
在房地產銷售仍未完全復蘇、整體融資環境尚未得到本質改善的情況下,行業流動性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融資協調機制目標定位仍是“保交樓”而非“救房企”。
近期,媒體報道稱,“白名單”入圍十條件明確,除了住建部提出的“項目處于在建施工狀態”“預售資金未被抽挪”等之外,金融監管總局提出的要求還包括四證齊全、不存在被查封凍結、不存在逃廢債等情況。出險房企一般很難滿足,對擁有優質資產、短期出現流動性風險的房企或是利好,但對資不抵債的出險房企救助效果微乎其微。
短期來看,當前中央對地方寬松基調不變,金融支持政策加速落地,房企融資環境有所修復,但行業困局仍待解決。供需兩端仍需協同發力以提振市場信心,扭轉行業基本面下行的趨勢。在房企融資環境未得到本質改善前,多數房企仍需要做好長期過冬的準備。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