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信證券半年“吃”9張罰單,昔日“保薦王”何時風光再現?
最近遭罰的券商證券業務2023年收入增加54.25%。
作者 /姚悅?編輯/付影?來源/ 獨角金融
近日,國信證券(002736.SZ)再收罰單,并被暫停新增私募資產管理產品備案3個月。
圖源:深圳證監局官網
雖然罰單所涉資產管理業務營收占比不足4%。但值得注意的是,國信證券2023年僅有2項主營業務實現正增長,資產管理業務就是其中之一,同比增長54.25%。
而且,“一參一控一牌”落地后,券商“公募化”按下快進鍵。從設立資管子公司的動作來看,國信證券也在著力推進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資產管理業務,近期,國信證券的投行業務、股票質押式回購等多項業務也都被監管警示過。據不完全統計,算上述罰單在內,2024年以來,國信證券公司及員工已至少收到9張監管罰單。
1
私募資管產品備案暫停3個月
7月6日,國信證券發布公告稱,因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開展中存在違規問題,公司被深圳證監局采取行政監管措施——責令改正并暫停新增私募資產管理產品備案3個月(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而新發行的產品除外),暫停期間自2024年7月6日至10月5日。
上述違規問題具體有4項——
一是部分產品具有通道業務特征,主動管理不足;
二是資管新規整改不實,存在規模較大的資產管理計劃實質仍為非凈值化通道類產品;
三是個別產品為其他金融機構違規運作資金池類理財業務提供便利;
四是存在產品投資限額授權不審慎、債券評級方法客觀性不足、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不足等問題。
此次私募資管業務違規,也追罰到了責任人。袁超作為國信證券時任分管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的高管,被采取監管談話的行政監管措施。據Wind數據顯示,袁超現任國信證券首席營銷官;馬謙、凌鈴作為上述涉及違規產品的投資經理,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
圖源:深圳證監局官網
“公司已對相關業務開展了全面自查,將進一步強化各項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的規范執業意識,持續建立健全相關內控制度,對所涉問題全力推進整改。”國信證券在公告中表示。
針對上述罰單對于公司的影響,國信證券表示,2023年,國信證券開展的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營收占比為2.86%。本次行政監管措施對公司收入和利潤的影響較小。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罰單或“傷及”國信證券“唯二”增長的主營業務。
2023年,國信證券5項主營業務中,只有2項業務實現收入正增長,其中一項就是資產管理業務,而上述罰單所涉及的券商資產管理業務正是拉動該項業務增長的“主力”。
據財報顯示,2023年,國信證券資產管理業務實現收入5.31億元,同比上升45.23%。其中,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實現收入4.96億元,同比上升54.25%;而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業務則“受市場環境等影響,收入同比下降明顯。”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認為,暫停新增備案3個月,或短期帶來影響收入的負面影響,對券商增收、獲客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
“券商資產管理業務是券商的核心業務之一,這塊業務一方面是拓寬券商的盈利多元化模式,找到盈利突破口,另一方面是更有利于獲客,通過專業化管理、風險管理等方式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也逐漸成為券商重要收入來源。”郭施亮表示。
圖源:罐頭圖庫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指出,監管處罰是為了券商的資管業務能夠得到長期穩定發展。“券商資管業務現階段對券商盈利非常重要,監管也是根據一段時間累積的問題,做出的監管動作,促進券商進一步推動資管業務‘去通道化’和‘公募化’,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和合規建設。”
2022年,為支持公募基金發展,并調整優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證監會給券商“一參一控”的限制松綁,適度放寬同一主體下公募牌照數量限制,也就是“一參一控一牌”。“公募化”被按下“加速鍵”,券商對于公募牌照的熱情也持續高漲。
國信證券也在致力于“公募化”。2023年11月,國信證券資管子公司設立申請已獲中國證監會批復,“為公司資管業務后續進一步實現專業化運營、申請公募牌照打開了空間。”國信證券表示。
據“財聯社”4月28日報道,國信證券資管子公司正式完成工商登記,注冊資本10億元。
2
半年“吃”9張罰單,3張涉投行業務
據不完全統計,算上述3張罰單在內,2024年以來,國信證券公司及員工已至少收到9張監管罰單,涉及投行、私募資管、股票質押式回購等多個業務。
投行業務方面,因保薦項目上市“業績變臉”,以及在督導過程中存在違規情形等,國信證券已收到3張罰單。
5月10日,國信證券、劉洪志、朱星晨被浙江證監局出具警示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原因是保薦的利爾達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利爾達)剛上市就“業績變臉”。
據罰單顯示,利爾達于2023年2月17日在北交所上市,根據利爾達2024年4月26日披露的《2023年年度報告》,利爾達2023年歸母扣非凈利潤為-1831.71萬元,上市當年即虧損,且該項目選取的上市標準含凈利潤標準。
5月6日,國信證券被廣東證監局出具警示函,原因是作為廣東奧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奧普特)首發上市保薦機構,在持續督導過程中存在違規情形。
具體違規情形包括未能持續關注奧普特募集資金的存儲使用情況,未及時發現奧普特使用營銷中心募投資金向其他項目支付員工薪酬的問題,以及在發現該問題后也未要求奧普特及時整改。
圖源:罐頭圖庫
1月4日,國信證券因在遼寧垠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垠藝生物)IPO保薦項目中存在多項違規行為,被深交所采取書面警示的自律監管措施。兩位保薦代表人——周夢、楊濤,同樣被出具書面警示。
據了解,垠藝生物2022年6月27日獲深交所受理,經過兩輪問詢后,公司于2023年3月15日撤回申請,而且其撤回申請前被抽中現場督導。
據罰單顯示,國信證券質控、內核部門在本所審核問詢明確要求對推廣費用、經銷收入進行必要的關注、復核并審慎出具相關意見的情況下,未對盡職調查工作進行充分復核,內控把關作用履行不到位。
國信證券負責垠藝生物項目的兩位保薦代表人——周夢、楊濤,一同被出具書面警示。
涉及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的罰單也有2張——4月19日,國信證券被深圳證監局出具警示函,罰單顯示4項合規內控問題,其中一項就是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個別標的黑名單管理不到位、個別標的盡職調查不充分、在業務融入方出現風險后仍多次有條件延期造成大額損失。
同日,杜海江作為時任國信證券分管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的高管,同樣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
上述罰單涉及的其他3項合規內控問題為紓困產品資金投向比例不達標、私募基金投資款被挪用,以及為金融機構等規避監管提供便利。
圖源:罐頭圖庫
此外,營業部也收到1張罰單。5月16日,國信證券上海東長治路證券營業部被上海證監局出具警示函,系營業部在與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開展合作過程中,存在報酬支付與新開戶數量、客戶資產值、傭金等直接掛鉤的情形。
據Wind數據統計,不論是縱向與自身往年對比,還是橫向對比A股上市券商,國信證券2024年以來所收罰單數量比較多。不過,除最新被采取“暫停新增私募資產管理產品備案3個月”以及“監管談話”的措施,其余罰單均為警示類,且上述所有罰單也均未涉及罰款。
3
傳統業務增長乏力,
“加碼”自營業務成效顯著
業績方面,據最新財報顯示,2024年一季度,國信證券營業總收入33.62億元,同比減少19.24%;歸母凈利潤12.29億元,同比減少30.51%。
國信證券主營業務收入分別來自——財富管理與機構業務(經紀業務為主)、投行業務、投資與交易業務(自營相關金融產品的投資與交易)、資產管理業務,以及其他業務。
國信證券一季報沒有詳細披露具體業務情況。從Wind數據可以了解國信證券投行的一些情況——2024年以來,國信證券已完成股權承銷項目2家,金額總計2.86億元,41家券商中排名第28位。而國信證券2023年全年完成29家,金額總計298.11億元,83家券商中排名第8位。
圖源:Wind金融終端
從2023年財報來看,國信證券5項主營業務中,有3項業務收入呈現負增長——財富管理與機構業務收入同比減少10.03%,營收占比從52.28%降至43.13%;投行業務收入同比減少24.58%,營收占比從11.85%降至8.2%。此外,其他業務收入同比微減0.54%,營收占比為14.82%。
圖源:國信證券公告
其實,國信證券的財富管理與機構業務與投行業務收入減少也與行業環境影響密切相關。2023年,A股市場整體呈現震蕩分化格局,股票日均成交額較2022年下降5%;同年,A股發行股票項目同比下降15.61%,募集資金同比下降33.82%,此外IPO上會審核項目、市場發行IPO項目及募集資金,發行股權再融資項目及募集資金,均同比下降。
2023年,國信證券“唯二”增長的業務,除了前文提到的資產管理業務,就是投資與交易業務,同比增長94.09%。而且,不同于營收資產管理業務收入營收占比僅為3.06%,國信證券投資與交易業務營收占比從2022年的17.3%提升至30.79%,為整體業績的貢獻不言而喻。
事實上,國信證券2023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情況也反映了——國信證券傳統業務增長乏力,轉而加碼自營業務的策略。
雖然策略成效顯著,但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亦指出,在傳統業務不景氣時,通過自營業務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券商的資本,提高資本回報率。但同時,自營業務往往伴隨著更高的市場風險,短期內可能會帶來較高的收益,但也可能面臨較大的虧損風險。
“加碼自營業務是一種雙刃劍,券商需要在追求收益的同時,充分考慮風險管理和長期可持續發展。通過平衡自營業務與傳統業務,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和合規體系,券商可以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力。”柏文喜表示。
4
昔日“保薦王”何時風光再現?
國信證券成立于1994年,2014年登陸A股。作為國內“老牌”券商,國信證券的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不僅是立身之本,而且在A股券商中都是“名列前茅”。
當前以股權承銷項目2家、金額2.86億元,排名第28位的國信證券,當年可是一度獲得“保薦王”的稱號。
據“人民網”報道,僅2012年,在有新股上市的41家保薦券商中,國信證券以保薦22家公司、收入8.63億元的成績成為“保薦王”,比第二名的中信證券和第三名的平安證券分別多出1.35億元和4.29億元。
另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之前,國信證券至少有4年在股權承銷項目數量榜“奪魁”——2003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國信證券股權承銷項目分別為7家、14家、14家、21家;而2010年、2011年,國信證券股票承銷數分別為40家、41家,均排名第二。
圖源:罐頭圖庫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初,證監會掀起了IPO財務核查風暴,強壓之下,不到半年時間,200多家企業主動撤單。其中,國信證券撤單量高達9%,保薦項目撤單量也是第一。
對此,“人民網”當時還評論——“保薦王”還是“變臉王”?直指國信證券應該“躬身自省”。
據Wind數據顯示,近幾年國信證券保薦代表人數整體增長——截至2020年12月1日為195人,到2024年2月6日為319人。不過,國信證券2024年上半年被罰的保薦代表人數量在券商中也排名靠前。
據“中國青年網”統計,2024年上半年,67名保薦代表人被列入保薦代表人分類名單C(處罰處分類)。其中,海通證券12人;中信建投有9人;中信證券有6人;華泰聯合有5人,一創投行與國信證券各有4人。
經紀業務方面,據金融領域垂類自媒體“機構之家”報道,2009年至2013年,國信證券連續五年有6家營業部躋身證券公司營業部股票交易金額前十名,其中泰然九路營業部更是連續五年穩居榜首。2015年,國信證券經紀業務營收達到巔峰,以僅次于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的成績,位居行業第三。
但2015年之后,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東方財富等互聯網券商的沖擊,以及傭金率不斷下行等綜合影響,國信證券經紀業務的整體收入排名也由2015年的第3名,逐步下滑到了2023年的第9名。
近年來,受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的影響,國信證券整體業績也呈現波動。
據Wind數據顯示,2020-2023年,國信證券營業總收入分別為187.84億元、238.18億元、158.76億元、173.1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3.29%、26.8%、-33.35%、9.08%;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6.16億元、101.15億元、60.88億元、64.2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5.03%、32.41%、-39.81%、5.57%。
圖源:Wind金融終端
另據Wind數據顯示,48家A股上市券商中,2023年,國信證券的資產總計、營業總收入、凈利潤分別排名11、13、9位。
盡管當前國信證券“保薦王”的風頭不再,但其仍有不可忽視的優勢。光大證券2023年10月研報表示,國信證券作為粵港澳區本土券商,以新金融服務、新業務模式持續推進業務創新,收入來源多元且業績穩健。
據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底,國信證券累計服務大灣區企業IPO 92家、再融資98家,融資規模超1200億元;服務93家大灣區企業發行各類債券540只,發行規模超6000億元;為大灣區超600萬客戶提供財富管理服務。
你認為國信證券能否重回高光時刻?歡迎留言評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