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平安:醫療養老打開估值天花板 改革紅利逐步兌現
走進中國平安:醫療養老打開估值天花板 改革紅利逐步兌現
在深圳福田CBD,599米的深圳第一高樓——平安國際金融中心猶如一把出鞘的利劍,直指云端。
作為國內領先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市場看待中國平安,一直以來抱有很高期待。如今,國內保險行業正進入深度調整和轉型階段,平安未來將走向何方?戰略性聚焦養老金融,能否打開中國平安估值“天花板”?
本期“服務投資者,共享高質量”——走進上市公司系列活動,國泰君安證券帶領投資者走進中國平安總部大樓,近距離感受中國平安在養老服務領域的創新與實踐,并深度對話公司高管。
圖/活動合照
“醫療養老,就是平安未來的戰略方向?!敝袊桨捕聲貢嫫放瓶偙O盛瑞生在投資者交流環節中提到,醫療養老是中國未來的新發展機遇。
中國社會的老齡化已步入深度階段,根據國家衛健委測算,到203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4.2億左右,占比超過30%?!霸谶@個背景下,我們積極布局養老領域,提供從客戶的健康管理、亞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到重疾護理,以及康復、臨終關懷等全生命周期的醫療健康服務?!笔⑷鹕榻B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年報中,中國平安進行了一次戰略微調,將“綜合金融+醫療健康”深化為“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由此,養老步入了整個集團的戰略布局,并承擔著越加重要的功能。
盛瑞生提到,平安通過“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模式,可以降獲客成本,降運營成本,降風險成本,同時提升客戶價值,帶來更好的協同效應,最終實現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的雙輪驅動。
深化醫療布局?高管透露醫養戰略進展
實際上,中國平安在養老金融方面的探索,早在20年前便有所布局,也是業內重要的“參考樣本”。
20年前,平安旗下的平安養老險是國內首家專業養老險公司;如今,平安將綜合金融和醫療養老兩大模式相互融合,致力于打造出國際領先的綜合金融及醫療養老服務集團。
2021年,平安推出高品質康養品牌——平安臻頤年;此外,通過重整北大方正集團將北大醫療納入醫療健康生態圈,為平安康養項目做線下醫療資源整合和豐富。
“目前,平安做三件事情,做客戶專業的金融顧問、提供專業的家庭醫生、提供專業的養老管家服務。”
圖/中國平安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
此外,平安目前的醫療養老一站式解決方案,都是以保險作為載體進行賦能。具體來看,“保險+醫療健康”方面,2023年,平安壽險健康管理已服務超2,000萬客戶,新契約客戶中約76%使用健康管理服務;“保險+居家養老”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居家養老服務已先后覆蓋全國54個城市,累計超8萬名客戶獲得居家養老服務資格;“保險+高端養老”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高品質養老項目已在4個城市啟動,其中新項目上海頤年城已于2023年2月正式對外發布,平安臻頤年三亞體驗中心于2023年7月開業運營。
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在年報中表示,目前,平安的醫療養老生態圈既創造了獨立的直接價值,也通過差異化的“產品+服務”賦能金融主業。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平安2.32億的個人客戶中有近64%的客戶同時使用了醫療養老生態圈提供的服務。2023年,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權益的客戶覆蓋壽險新業務價值占比超73%。2023年,集團醫療健康相關付費企業客戶超5.6萬家,平安健康過去12個月付費用戶數近4,000萬;平安實現健康險保費收入超1,400 億元。
“兩年前我們剛開始推居家養老產品,短短兩年時間,居家養老的達標客戶已經接近10萬人?!笔⑷鹕岬?,保險+養老,保險+醫療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消費趨勢,也是未來保險行業增長非常重要的引擎。
盛瑞生將平安的發展模式形容為“富國銀行+聯合健康”的升級版?!案粐y行是美國公認做綜合金融服務做得非常出色的銀行;聯合健康由健康險和藥品福利管理兩大板塊組成,利潤和平安差不多,但市值現在是我們的4倍。”
盛瑞生進一步提到,通過國際上的對標以及中國本土的實踐,平安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應對快速老齡化時代的挑戰,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的市場空間巨大。通過發揮平安的能力專長,我們相信在這個領域里深耕,會給公司帶來新的價值增長。
馬明哲此前也曾表示,國內保險金融、醫療健康及養老市場的新藍圖正徐徐展開。國際上“管理式醫療模式”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如今的成功恰恰證明了“保險+醫療”模式的可行性與潛力。
走過陣痛期?壽險改革開始釋放紅利
如果說醫療養老是平安估值的未來天花板,那么壽險則依舊是平安當下的基本盤。
2023年,公司實現營收9137.89億元,同比增長3.8%(調整后口徑);歸母凈利潤856.65億元。
盛瑞生提到,營業利潤是保險公司采用的相對比較特別的利潤指標,剔除了很多短期的投資波動,以及一些一次性的因素影響。
從核心數據營運利潤上看,2023年,公司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1179.89億元。其中,壽險及健康險、財產保險以及銀行三大核心業務保持穩健,三項業務合計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1,409.13億元,壽險及健康險剔除一次性因素同比增長0.6%,體現出強大的韌性。
值得注意的是,壽險指標中最核心的新業務價值,時隔多年再次出現大幅增長。內含價值通過凈資產的增長和有效業務價值的增長來實現,而新業務價值(NBV)代表著保險企業新增的利潤,決定了內含價值的成長性。
2023年,中國平安可比口徑下,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大幅增長36.2%。年報中提到,新業務價值實現增長主要得益于代理人人均新業務價值增長89.5%,代理人渠道新業務價值增長40.3%;以及改革后銀保渠道勢頭強勁,新業務價值增長77.7%?;谧钚碌耐顿Y回報率和風險貼現率等假設,2023年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達成310.80億元。
此外,業務品質穩步改善。2023年,平安壽險保單繼續率顯著改善,13個月保單繼續率同比上升2.5個百分點,25個月保單繼續率同比上升6.8個百分點。
這一系列數據的改善來之不易。國內壽險行業自2017年出現深度調整以來,平安的改革公認為行業內最徹底,走在最前沿。此次新業務價值重回增長,意味著平安的壽險基本盤業務在歷經長達幾年的陣痛期后,終于開始釋放改革紅利。
投資收益率保持領先 2024年利潤有望逐季向好
“保險股的定價邏輯逐步從負債端向資產端轉移?!?/span>
國泰君安首席市場分析師張新貌在交流環節中提到,最近幾年,A股上市險企的P/EV估值水平持續下行,核心原因為市場對于保險在長端利率長期下行趨勢下,投資收益難以覆蓋負債成本的擔憂逐步增強。
圖/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市場分析師張新貌
2024年一季度,上市險企負債端NBV實現高速增長,得益于定價利率下調、銀?!皥笮泻弦弧眽航蒂M用率以及拉長產品繳費期帶來的新業務價值率明顯改善,然而市場并沒有對負債端的高景氣進行定價。
在現場交流中,也有不少投資者對平安資產端的投資收益率情況作出提問。
對于投資者普遍關注的問題,盛瑞生指出,壽險公司的經營與其他行業有很大區別,就是負債周期很長,差不多到15年,所以整個平安的資產管理或者說壽險資金的管理投資,應該用一個非常長的周期去看。
馬明哲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中也強調,保險資金做好投資并不容易,需要長周期的眼光和戰略的定力,做好五個方面的匹配:一是投資回報的匹配,資產的回報要覆蓋并超過負債的成本;二是時間的匹配,資產負債久期的敞口要控制在合理區間;三是周期的匹配,投資資產要能夠穿越經濟周期;四是產品的匹配,分紅、養老金等產品對投資的要求不一樣;五是監管的匹配,投資要符合監管規定。
盛瑞生提到,通過這五個匹配,平安的投資收益率在過去十年可以說在市場上整體保持領先。
根據財報數據,2023年,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投資組合實現綜合投資收益率3.6%,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拉長時間來看,過去10年來,中國平安的平均綜合投資收益率5.4%。
2023年,中國平安的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規模已經突破4.72萬億元,如此龐大的資金體量,在市場上跑出超額收益已經實屬不易。
張新貌提到,保險公司有一個核心風險叫利差損風險。簡單來說,即保險產品的利率成本與投資收益率的成本差,如果出現了保費成本高于投資收益成本,那么就可能會出現虧損,叫利差損風險。
“利差損風險未來可能會出現緩解。”張新貌認為,一是地產政策邊際改善,預計將緩解市場對地產投資風險的悲觀情緒,利好保險投資端預期修復;二是經濟復蘇預期下長端利率企穩回升,利好壽險估值修復;三是預計監管將從傳統險定價利率、萬能險結算利率、分紅險演示利率等多個維度引導保險公司降低負債成本,防范利差損風險。
張新貌認為,當前權益市場改善預期下,預計上市險企投資收益明顯改善,此外,2023年二季度起,受權益市場波動影響利潤基數較低,預期2024年歸母凈利潤將逐季改善。
2024年一季度,公司實現歸母營運利潤387.1億元,同比-3.0%,其中三大核心業務歸母營運利潤同比微增0.3%至398.2億元。
針對中國平安未來的增長,多家券商皆給出樂觀預測。
東吳證券認為,中國平安不僅僅只是保險股龍頭,公司作為綜合金融集團,有望重分受益于本輪地產松綁對估值和業績的雙擊。近年來地產行業基本面持續下行對金融股整體估值拖累較大,中國平安作為綜合金融集團,作為金融股的看漲期權,有望充分受益于本次地產估值掣肘打開。
海通國際認為,一季度,平安歸母營運利潤降幅收窄,看好公司壽險改革成果逐步釋放、隊伍質態持續改善,綜合金融優勢+醫療健康生態布局賦能長期業績增長,同時穩定的分紅回報提升投資價值。
來源/全景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