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概念股”塞力醫療要打8個官司!
“AI+醫療”迎來風口,塞力醫療能靠智慧醫療出圈嗎?
作者/武麗娟?編輯/高巖?來源/野馬財經
客戶欠錢不還怎么辦?打官司恐怕是最無奈之舉了。
近日,智慧醫院數智化建設服務商塞力醫療(603716.SH)披露訴訟案件進展。今年新增了8起官司,基本都是公司打官司催債,起訴以前客戶。此前,塞力醫療還曾打包出售應收賬款來緩解資金危機。
塞力醫療主營業務為集約化銷售、單純銷售以及自主體外診斷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因此客戶多為公立醫療機構,2023年,塞力醫療對醫療機構的應收賬款約16.48億元。
因為官宣加入鴻蒙原生應用開發,塞力醫療還被冠以“華為概念股”的標簽。然而,短暫風光之后,公司又因信披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目前,塞力醫療正困囿于資金鏈緊張及虧損中。
新增8起訴訟,涉及3198萬元
7月13日,塞力醫療披露公司涉訴情況,新增涉及訴訟、仲裁金額合計3197.87萬元,未結訴訟、仲裁案件金額合計3165.69 萬元,累計已結訴訟、仲裁案件金額32.18 萬元。本次新增訴訟案件8起,涉及勞動仲裁、合同糾紛、借款糾紛、股權轉讓糾紛等。其中塞力醫療及子公司作為原告案件涉訴金額合計 3190.16 萬元,公司及子公司作為被告案件涉訴金額合計 7.71萬元。
塞力醫療的客戶主要為公立醫療機構。上述案件中,被告有湖北匯深醫藥有限公司、新和縣人民醫院、天津市第一醫院、武漢立川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等機構。
八起案件中,塞力醫療與新和縣人民醫院的涉案金額最高,為2145.86萬元。原告為塞力醫療的控股子公司阿克蘇詠林瑞福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瑞福電子”)。2020年8月,瑞福電子參與了由阿克蘇藥品集散服務中心舉行的醫療防護物資采購招投標活動,后來中標為為本次采購貨物的供貨商,中標總價為 2575.9萬元。
2020年8月24日,瑞福電子與新和縣人民醫院、阿克蘇藥品集散服務中心三方共同簽訂了《醫療防護物資采購合同》,約定由瑞福電子向新和縣人民醫院提供2575.9萬元的醫療防護設備。瑞福電子依約交付了合同約定的所有貨物,新和縣人民醫院出具了所有貨物的驗收單。根據合同約定,雙方分3次完成合同履行。
具體來看,新和縣人民醫院應當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向瑞福電子支付合同總金額的40%,即1030.36萬元。2021年12月31日、2022年12月31日之前分別支付合同總金額的30%,即772.7萬元。但目前,新和縣人民醫院僅僅向瑞福電子支付了 687.63萬元貨款,剩余 1888.27元貨款經多次催要,均未支付。另外,根據合同約定,新和縣人民醫院應當向瑞福電子支付合同總金額 10%的違約金,即 257.59萬元,總計2145.86萬元。
來源:罐頭圖庫
在試劑耗材產業鏈中,流通服務商承擔了更多上游供應商預采集投入和下游醫療機構賬期壓力,行業整體回款周期較長。塞力醫療表示,主要應收賬款為醫療機構的商品或服務欠款。近年來公立醫療機構的應收賬款受醫保結算等方面的影響,醫院回款期限都有所延長。但是隨著醫保資金撥付的改善,2023年的回款已向好發展。
因此,塞力醫療十分重視催款工作。在其年報經營計劃一欄中,就提到要持續加強對應收賬款的催收與控制。提及回款措施,塞力醫療稱將對無法協商一致的客戶啟動訴訟程序,相應前期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可在收回當期沖回,加強應收賬款的回款力度將極大緩解資金的壓力的同時,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從而提升公司凈利率。
2023年,塞力醫療對醫療機構的應收賬款約16.48億元,壞賬準備1.91億元;非醫療機構應收賬款約0.76億元,壞賬準備約0.25億元。塞力醫療表示,隨著公司經營規模的不斷增長,應收賬款余額仍將保持較高水平,如果公司未能繼續加強對應收賬款的管理,將面臨應收賬款難以收回而發生壞賬的風險。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表示,靠打官司去催款,確實不是一個健康的方式,意味著打一單死一單,客戶未來應該是沒有合作的機會的,同時也會嚇跑一批同行。某種意義上來講,醫療機構的欠款如此龐大,通常會有兩個因素,一是業務本身給客戶是否帶來價值;另外就是客戶可能真的是賴賬。如果客戶對產品是認可并且是需求的,按正常的商業邏輯來講,一般不會刻意去欠賬,尤其是十幾億的金額。從公司角度來看,可以考慮產品的客戶剛需性,如果產品不能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也就意味著不會為此而買單。再者如果產品本身存在缺陷,客戶取得服務,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也有可能不付款。
有意思的是,為了趕緊變現,塞力醫療還將應收賬款資本化處理。2021年,塞力醫療應收賬款余額為17.52億元,再加上應收票據,達到了18.21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高達70%。塞力醫療在當年年底將持有的徐州市中心醫院、徐州市中醫院、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合計8367.02萬元應收賬款予以公開掛牌轉讓。
連虧3年半
多種方式持續補充現金流
塞力醫療成立于2004年,總部位于湖北武漢,于2016年上市,是中部地區首家滬市主板上市的醫療集約化運營服務提供商,身處IVD(體外檢測)流通領域。上市初期主要從事醫療檢驗集約化銷售業務、單純銷售以及自主體外診斷產品的研、產、銷,2016年就已與各地區近600家醫院達成業務合作。
隨著IVD市場規模的擴張,塞力醫療自上市后業績不斷上漲,總營收從2016年的6.27億元上漲至2019年的18.3億元,歸母凈利潤從2016年的6891.7萬元上漲至2019年的1.1億元。
然而,2019年醫療體系改革,“集采平臺”“兩票制”“耗材零加成”等系列政策密集推出,IVD業務的利潤空間逐年縮減。而后,塞力醫療也調整了發展戰略,在原有IDV業務上,通過醫用耗材集約化運營服務(SPD業務)迭代升級,實現IDV和SPD的雙輪驅動。
來源:巨潮資訊
SPD業務主要開展的模式分為集采集配和運營服務外包模式,相較于IVD業務,SPD業務下的運營服務外包模式的收入來源還多了一定比例的服務費。
2022年上半年,公司IVD業務、SPD業務和單純銷售業務分別貢獻了45%、28%和26%的營收。
來源:wind
2023年,塞力醫療實現營收20.06億元,同比下降13.1%;歸母凈利潤虧損1.59億元。其中IVD和SPD(醫用耗材集約化運營服務)業務營收占比分別為35.86%、36.93%。塞力醫療在財報中解釋,部分IVD業務到期后未做續約安排。同時,由于集采等政策原因,部分客戶收入額出現一定幅度下降。
來源:wind
2019年起公司戰略更是逐漸向SPD業務傾斜,2022年又終止了部分毛利相對較高的IVD項目。2021年至2023年,塞力醫療的凈利潤連虧約3.86億元,營收則從26億元降至20.06億元。2024年半年度預告顯示,凈利潤為-500萬元,同比減少426.67%。
事實上,自2023年下半年開始,塞力醫療的現金流就有點告急,負債水平不斷攀升。
除了跟客戶打官司催賬以外,2024年以來,塞力醫療控股股東賽海科技及實控人溫偉已進行至少6次股權質押融資。最近一次是5月29日的公告,控股股東賽海科技及其一致行動人溫偉累計質押股份數為 2425萬股,占其合計持有公司股份數量的 77.53%,占公司總股本的12.05%。
此外,塞力醫療還使用閑置募集資金暫時補充流動資金。2023年,塞力醫療先后五次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補血”,如第五次使用約3.9億元閑置募集資金臨時補充流動資金,截至今年4月底還剩余3.74億元尚未歸還。不過,效果似乎不樂觀,截至2023年底,公司賬上貨幣資金2.79億元,同期短期借款4.44億元。
伴隨持續補流的同時,塞力醫療頻繁發生資金使用違規等問題。
2023年9月,塞力醫療公告稱,上交所對公司、控股股東賽海健康、實際控制人暨時任董事長溫偉及有關責任人予以通報批評的決定。具體原因為,塞力醫療將公司資金拆借給第三方,最終流轉至控股股東賽海健康及溫偉,構成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累計發生額合計約3.71億元。因此上交所對溫偉、公司總經理、財務總監進行了通報批評,并且計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而在2022年就此類問題,溫偉已連續三次收監管函。
來源:罐頭圖庫
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塞力醫療跟很多公司一樣,上市即巔峰。在上市之初達到48元左右的歷史最高價之后,逐年下滑。從2017年到2022年,其年K線股價連續綠了6年,一直到目前跌至歷史最低5元左右。相比高點,跌去了近90%。
在公司業績、股價下行的背景下,股東們開始減持了,2022年第三季度,上海雁豐減持公司2.06%的股份;2023年1月高管范莉和劉源也將股權激勵所得的股份減持,合計減持18萬股。控股股東賽海健康的持股比例從2021年的29.68%,到2024年6月4日的10.75%。
“AI+醫療”迎來風口
塞力醫療能靠智慧醫療出圈嗎?
塞力醫療在半年報預虧公告中提到,公司正處于戰略轉型,著力推動傳統醫療供應鏈服務向醫療智能化轉型升級,加上醫保控費、集采等政策的影響,部分客戶應收賬款回款時間過長,公司部分IVD 業務合同到期后未作延續安排,致使 IVD 業務和單純銷售業務營業收入及毛利出現一定幅度下降。另外,為保證公司良好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公司對部分客戶采取訴訟的形式催收回款導致合作終止,短期內影響公司部分地區業務情況。
這意味著,塞力醫療還有和客戶的幾起官司要打,也已經終止部分IVD業務和單純銷售業務,目前正處于轉型關鍵節點。
對于轉型方向,一方面,塞力醫療瞄準了縣域醫共體建設需求,挖掘更多的下沉市場;另一方面,在智慧醫療領域、智能醫療賽道做工作,想走科技道路脫困。2023年,該公司研發費用約4321萬元,同比增長46.74%。
塞力醫療表示,2023年公司中標及續約8個SPD項目,目前實現以“SPD精益化+IVD集約化+區域醫學檢驗共建”為主的,延伸布局IVD產研智造、精準檢驗、無廢雙碳、腸道微生態、分子診斷多賽道協同發展格局。同時繼續深入探索5G、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互聯網智慧醫療產品體系中的應用與賦能,為醫療行業創新注入強勁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21日,塞力醫療在官微宣布,正式啟動鴻蒙原生應用開發,攜手華為共同拓展萬物互聯應用新場景。
因此,塞力醫療被市場冠以是“人工智能+醫療大數據”為基礎的智慧醫療綜合體系建設供應商,也成為了繼潤達醫療后的第二家“華為概念股”。
來源:wind 塞力醫療2月-4月15日K線圖
3月18日-20日,塞力醫療連續三個交易日漲停,并于3月21日當天達到股價高點11.59元/股,隨后開啟下跌模式。
3月25日,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塞力醫療收到證監會《立案告知書》。目前,調查尚在進行中,公司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開展,尚未收到調查事項的結論性意見或決定。
塞力醫療表示,隨著行業發展的逐漸成熟及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潛在進入者將增多,加上互聯網業務快速發展下,跨區域電商平臺和第三方醫藥物流也紛紛加入市場競爭中,市場格局更加復雜,競爭異常激烈。
此外,去年11月,塞力醫療官網曾披露,旗下全球首創高血壓治療性疫苗迎來突破性進展,七月底中試,2023年12月申報IND(新藥臨床試驗申請),預計2024年申請上市。
AI醫療、高血壓疫苗、華為鴻蒙生態、智慧醫療......塞力醫療的野心不小。
智慧醫療,不僅對于醫療服務的便捷、準確性是個非常大的提升,也優化了醫療資源的配置,提升了整體醫療的效率和質量。它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數據的收集、分析、挖掘,幫助醫療機構更好的了解患者,提升診斷的效率和整體的管理能力和運行效率。
不過,張毅認為,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全球市場,智慧醫療的市場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但它的科技含量也比較高,競爭非常激烈。從市場的競爭狀況來看,目前中國的智慧醫療市場競爭格局還是比較分散的,還沒有形成比較頭部壟斷性的這樣的企業。當然,像京東健康(6618.HK)、阿里健康(0241.HK)、訊飛醫療、樂心醫療(300562.SZ),九安醫療(002432.SZ)等,這些企業目前在市場上都是小有成就的。
總體上來看,智慧醫療行業的技術門檻比較高,市場需求和發展水平也是參差不齊,需要持續的投入。從技術驅動和革新來看,像AI技術領跑數字化業務,在技術、經濟、社會環境方面,也會面臨著新舊兩種體系的博弈和挑戰。總體來看,這個行業的方向還是非常有前景的,這也是科技在醫療行業應用和拓展的一個非常集中的體現。
你體驗過智慧醫療服務嗎?對于塞力醫療起訴客戶要賬的做法,你有何看法?留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