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于“恒大們”的三棵樹,應收賬款近60億?
在三棵樹的官網上,小目標大夢想的標語,也早就被偷偷摘下了。
文|翠鳥資本
兩年前,國內涂料龍頭三棵樹(603737.SH)的老板洪杰,喊出了一個口號——“未來五年奮進千億”。
有了老板的雄心壯志,“百億小目標,千億大夢想”的標語,就這樣高調地掛在了三棵樹的官網上。
然而,進入2021年,伴隨著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作為產業鏈上游的三棵樹,受到波及。
一方面,沒了房地產這棵大樹,建材行業的增長預期很難得到支撐,以至于公司營收增長出現放緩;另一方面,陷于“恒大們”所困,凈利潤也呈現大幅下降,應收賬款更是高企。
在三棵樹的官網上,小目標大夢想的標語,也早就被偷偷摘下了。
利潤腰斬
應收賬款高企
07月31日,三棵樹發布了2024年半年報,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三棵樹的營業收入達到57.6億元,同比增長0.42%。
然而,凈利潤的下滑則揭示了潛在的問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1億元,同比下降32.38%,扣非凈利潤更是下降了64.36%。利潤表現,一把回到了六年前。
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
在今年上半年,三棵樹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由去年的1.949億元銳減至-4173萬元。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貨款回收的減少。這種情況提示著三棵樹在應收賬款管理方面的隱憂。事實上,2016年上市以來,這方面的問題始終不小。
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三棵樹應收款同比下降10.92%,但與2023期末相比增長了18.32%。應收款有抬頭的跡象。
截止2024年上半年,三棵樹應收賬款為57.02億元。將近60億的應收賬款像座大山一樣,隨時可能讓三棵樹和洪杰喘不上氣來,原因是由于房地產下行、開發商暴雷,三棵樹名下形成規模龐大的應收賬款,讓公司一直存在計提壞賬情況。
受困于“恒大們”
2021年開始,房地產市場深入調整,恒大、融創、藍光發展、華夏幸福、陽光城、中南建設、富力地產、金科股份等房企流動性危機爆發,三棵樹受到波及。隨著房企們相繼都步恒大后塵,一個個出現經營危機,三棵樹的大客戶們無一例外全變成了爛賬,接連兩年被迫多次大手大腳計提壞賬損失。
梳理發現,2021年,三棵樹因計提信用減值損失逾8億元。緊接著,2022年三棵樹材料在與恒大公司的交易中,因恒大拒不配合簽訂購房合同和辦理房產網簽備案手續,導致損失慘重,涉及金額達1.9億,占當年凈利潤的60%。到了2023年,三棵樹繼續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含信用減值)5.1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起訴恒大系立案后,三棵樹也等來了一審判決。7月8日晚,三棵樹發布公告稱,與恒大系的票據追索權糾紛一案一審結束,判決明確,恒大系支付匯票金額1115.01萬元以及相應利息。
但眾所周知,恒大如今深陷泥潭,早已成為失信被執行人,即便三棵樹勝訴,這筆資金執行難度也相當大,三棵樹收回款項恐怕就是遙遙無期了。
除恒大之外,三棵樹還涉及其他大量訴訟和仲裁。
截至7月26日,除已披露的累計訴訟、仲裁情況公告外,三棵樹及下屬子公司連續一年內發生的訴訟、仲裁事項共238起,累計涉及金額約2.47億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10.11%。其中,涉案金額達1000萬元以上的訴訟案件共三起,標的金額分別為2514.49萬元、1581.65萬元和1379.27萬元,涉及買賣合同糾紛和票據糾紛,且三棵樹方均為原告。
一方面是錢收不回來,但另一方面三棵樹償還債務的壓力又越來越大了。
歷經連續2年半下降后,截止2024年6月30日,三棵樹的資產負債率仍達80.9%,遠超70%的監管紅線。同期,三棵樹持有的現金資源不到16億,其中有9個多億屬于保證金,因此實際能自由支配的現金只有6億出頭。
如今,外界更關心的是,三棵樹究竟何時才能夠解決得了當下困境?
B端的嚴重依賴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已經因房企違約付出沉重代價,但三棵樹仍走不出對B端客戶的依賴,面向B端客戶的工程墻面漆至今仍是三棵樹的第一大收入來源。
直至今日,三棵樹面向B端客戶的工程墻面漆業務仍舊居高不下。財報顯示,2021年至2023年,來自工程墻面漆的收入分別為46.65億元、42.69億元、46.76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40.82%、37.65%、37.48%。
一直以來,三棵樹的銷售模式太依賴房地商,而偏偏大型房企又相對強勢,尤其是與恒大的深度捆綁,成為了三棵樹業績上的炸彈,這讓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B端客戶的應收款項無法收回的難處以及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想必三棵樹最為清楚。對三棵樹而言,這些款項并不是可有可無,而是至關重要,畢竟企業的資金鏈已經明顯承壓。
既然如此,三棵樹是否對合作的B端客戶付款周期、方式進行過約束?如何避免未來還會有巨額應收款項淪為壞賬?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自恒大拒付商票推倒第一塊多米諾骨牌起,三棵樹就陷入了計提巨額壞賬、利潤下滑、股價下跌的連鎖反應里,面對眼前這些困境,洪杰該如何力挽狂瀾?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