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座小城的地標走向“銀行化”
下沉市場的涌動。
來源|柒財經? 作者|佳怡
每年暑期都回家的柒柒(化名)觀察到一個現象,在這個位于西北內陸的小城市里,越來越多的銀行取代了曾經的電影院、賓館、飯店、商場、書店等業態,成為地方一景,甚至是當地老百姓心中、口中的道路標識。
比如,這里的人在約見面、確認方位時,多數不會以行政區劃的“××路××街道”為基準,而是更喜歡直接了當地告知:“我在大什字的郵政銀行門口等你,或者北關路口的建設銀行處碰頭……”
“家鄉的地標竟然‘銀行化’了?”柒柒暗自思忖。
小城市地標“銀行化”
于一派車水馬龍的景象中,柒柒深刻地感受到,在這片面積數千平方公里的城區中,似乎沒有什么比銀行更引人矚目。
相較周邊低矮、略顯陳舊的建筑物,銀行格外高大、恢弘,幾乎占據每個十字路口的“C”位,不僅彰顯“交通樞紐”的獨特優勢,也是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源:柒財經實拍
在這背后,通常藏有一段記憶深處的歷史沿革:在一輪又一輪的城鎮化浪潮和社會形態演化中,銀行悄無聲息做了千行百業的“接盤俠”,也自我煉化為體現所在地風貌和發展程度的標志性符號。
比如,下圖中的地理位置,從80年代的鐵工廠到90年代的百貨大樓,進入21世紀,先后經歷了超市、酒店、證券等,在2014年左右,交通銀行開始盤踞在此。
圖源:柒財經實拍
算下來,每種業態至多維持了七八年。而最后守在該處的交通銀行,造型別致,東西橫亙近50米,加上時時亮起的電子顯示屏,無不彰顯其顯赫身份和優越地位。
柒柒由衷地感嘆,從分支機構的角度講,此等氣派的銀行門面說實話在北京都不多見,反倒是下沉市場的一隅之地比比皆是。
再如,綠蔭中半遮半掩的這塊黃金地段,最早也是商場,后來變成劇院,再后來變成中老年人活動的歌舞廳,最終長久落地的是甘肅銀行。其高聳的樓體,明亮的外表,全然將周邊的一堆“蟹兵蟹將”踩在腳下。
圖源:柒財經實拍
還有第一幅圖中郵政銀行所處的位置,之前也經歷了集貿中心、書店、飯店等多種經營實體的閃爍、湮滅。
為什么兜兜轉轉數十年后,站在終點的會是銀行?
一方面,小城市普遍存在的經濟欠發達,人均收入低,加之近二十年人口外流,尤其是年輕人紛紛奔向“詩與遠方”的一二線城市等“痛點”,導致眾多業態的支撐根基趨于薄弱,只好在一次又一次的流轉、拆建中尋找機會。
另一方面,根植于銀行本體,確實也有諸多內因和希冀。
“掘金”下沉市場
最近幾年,囿于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不斷下調,政策支持實體經濟、減費讓利等因素,銀行面臨的挑戰史無前例。
如何捅破頭頂的“天花板”?就像零食、奶茶、火鍋、咖啡等快消品一樣,銀行也把目光瞄準了仍留有空白的下沉市場。
據柒財經了解,盡管中國的銀行網點已持續多年保持收縮態勢,但縣域地區是個例外。
以業內體量最大、輻射最廣的工商銀行和郵儲銀行為例。前者2023年向縣域地區投入網點57家,新增覆蓋15個空白縣域,網點縣域覆蓋率提升至86.9%;后者2023年新開業營業網點134個,其中縣及縣以下區域數量占比82.84%。
不止于此,銀行理財子公司也正加碼低線城市的分銷渠道。近期,工銀理財、中銀理財、中郵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杭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均新增了代銷合作機構,新增的代銷機構多為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城商行、農商行,甚至包括縣級農村信用社。
如果說大型國有行下沉是基于金融普惠、鄉村振興的向外要增長,那么,本地中小城商行因為走不出去,更要守住自家的“一畝三分田”,只能通過向內鉆、向深潛的加密網點,盡力避免被大行蠶食。
由此,在大量縣域,銀行反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特別是較偏遠的西部地區,正逐漸顯露出業績新引擎的趨勢。
仍以工商銀行和郵儲銀行為例。2023年,工商銀行在西部地區營收占為15.9%,同比擴大0.8個百分點;稅前利潤占比為16.8%,同比擴大2.2個百分點。
圖源:工商銀行財報
郵儲銀行步調一致,2023年在西部地區實現營收718.46億元,同比增長9.6%,遠高于公司營收整體增速,并帶動西部地區的營收占比從18.57%擴大到20.98%。
圖源:郵儲銀行財報
顯然,這一定程度解釋了柒柒的疑惑。
占據有利位置且分布密集的銀行,柒柒覺得在老家辦理各種資金業務,去線下要比北京便利太多了,工農交建中郵、甘肅銀行,無論哪家,都走幾步路就到,但卻不得不承認,該情形折射出小城市業態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實力和底氣之下的“hold住”
為什么銀行能在小城市“長情”,并且還把自己活成了地標級的資產名片?
相對其他業態,即便銀行告別以往高歌猛進的時代,被迫過起了“苦日子”“緊日子”,但綜合比較,其仍是不可多得的生命力強韌、收益穩健、擁有“旱澇保收”稟賦的好生意。
事實上,所謂銀行的“苦日子”“緊日子”,主要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并不像其他賽道的個別選手,動輒就“失血”幾億、幾十億,要靠外部救濟。
比如“銀茅”招商銀行,2023年營收縮水1.64%,歸母凈利潤微增6.22%,拉長視線看,確實是“慘兮兮”,但實際上其依然維持了日賺4億元,人均年薪60萬元的“豪橫”。
所以,銀行在小城市接手幾處商業地產,或者在熱門商圈安營扎寨,本身就是實力和底氣之下的“hold住”。
其次,在商業不夠繁榮的小城市,銀行往往是貢獻地方稅收、解決就業的“頂梁柱”,受到地方政府的廣泛歡迎。
再者,考慮到適老化要求,銀行又必須加大在小城市的布局。
柒柒前兩天趕早和父母去了趟工商銀行,密密麻麻全是“銀發族”。三名客戶經理正接待數位老人,忙得前腳打后腳。
這些老人中,有完全不識字的,有身體哆嗦的,有不懂ATM操作的,還有看不清密碼的……每一位老人,客戶經理都得耗費不小的氣力和時間,一字一句,手把手地去教。
綜合各種因素,久而久之,銀行變成了最常見、最密集的業態,三步一建行,五步一農行。
只是,銀行不光要奮進成小城市的“主力”,更要思考如何助力當地的經濟發展和轉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