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也要交養老金了
人需要養老,房子也需要養老。
來源/樂居財經? 作者/吳文婷
近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表示,截至去年底,全市城鎮既有住房建筑面積超過7.6億平方米,大量房屋開始步入“中老年”。為此,上海將探索實施三項制度。
一是房屋定期體檢制度,主要是定期對房屋進行全面檢查,及時發現房屋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消除安全隱患。二是房屋安全保險制度,在房屋面臨較大風險、需要動用較大資金時,發揮保險托底作用。三是房屋養老金制度,主要服務于房屋體檢、房屋保險以及房屋“小修小補”的支付。
據龔正指出,上海考慮分兩步推進:第一步,今年先行在浦東等區開展試點;第二步,在試點基礎上,明年將在全市范圍推開。
實際上,前不久的8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住房城鄉建設部新聞發言人、住房改革與發展司司長王勝軍已提出,房子像人一樣也會變老,老了也會生病,這就需要建立房屋定期體檢制度、房屋保險制度、房屋養老金制度。
據住建部最近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我國城鎮既有房屋中建成年份超過30年的接近20%,這意味著這些房屋將進入設計使用年限的中后期;預計到2040年前后,將有近80%的房屋將進入這個階段。老舊住房的占比在將持續攀升。
中銀證券研報指出,這部分住宅受當時房屋建設階段客觀條件的限制,部分存量住房在整體規劃、設計標準、建筑材料、建造工藝、節能性等方面有所欠缺。大量老舊小區面臨著維護更新的問題,存在諸如墻體結構安全隱患、屋面滲漏、外墻脫落、設施設備老化、樓道過道不穩固、房屋本體質量問題等房屋安全隱患。
不過,房屋的養老金從何而來?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建議,如同個人養老金,房屋養老金制度也應該由幾個支柱構成,第一支柱是公共維修基金,由全體業主在購買新房時歸集和共同所有,進入個人賬戶;第二支柱類似企業年金,比如一定比例土地出讓金、財政獎補、公共維修資金增值收益等,可進入公共賬戶;第三支柱則是商業性質房屋養老金,包括房屋綜合安全保險以及商業性房屋養老補充。
而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也建議,可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資金籌集機制,例如每年從小區廣告收入、停車費收入等物業增值性收入中歸集一部分,或可統籌考慮將房產稅進行部分歸集,并做到專款專用,更有利于資金的籌集。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湖北多地“住建局”更名為“住更局”,引發業界廣泛關注。名稱改變的背后不但反映了政府職能變化,更反映了城市發展的新趨勢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存量更新的時代正在全面到來。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住房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有了房屋養老金制度的支持,居民可以更好地進行住房維修和裝修,提升住房的舒適度和安全性。同時,在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控的背景下,房屋養老金制度的推出將為房屋交易提供更多的保障,增加購房者的信心,進一步促進住房市場的健康發展。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