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銀行理財行業集中度或進一步提升
曾剛:銀行理財行業集中度或進一步提升
8月23日,在青島舉行的資產管理人論壇金家嶺資管沙龍上,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未來一段時間,銀行理財行業將朝著規模更大、結構更優、功能更強的方向發展,在服務居民財富管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一,監管政策將更加完善,行業更趨規范化。曾剛表示,未來監管政策將在以下方面進一步完善:一是理財產品統一登記制度將全面實施,提高產品透明度。二是理財公司資本管理辦法將出臺,強化風險管控。三是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將細化,規范銷售行為。四是理財投資者保護制度將更加健全,提高對理財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好保護投資人利益。五是理財業務功能監管將加強,促進行業規范發展。
第二,行業規模穩步擴張,結構不斷優化。曾剛認為,未來一段時間,銀行理財行業規模有望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預計將突破30萬億元大關。同時,理財產品結構將進一步優化:一是固定收益類產品仍將是主力,占比將保持在90%以上。但與此同時,混合類和權益類產品占比也有望逐步提升,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二是”活錢理財”、現金管理類等低波動穩健型產品將繼續受到青睞,規模占比有望進一步提升。三是產品創新有望加快。為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理財公司將加快產品創新步伐,除傳統產品類型外,養老理財、ESG理財等主題產品,以及“理財夜市”等從服務投資者角度出發的功能性創新,均是值得關注的發展方向。
同時,投資者結構將更加多元化。曾剛稱,隨著理財產品門檻的降低和代銷渠道的拓展,理財投資者數量將持續增長,有望突破1.5億人,從結構上看:一是個人投資者仍將是主力,但機構投資者占比有望小幅提升,特別是隨著“手工補息”的規范,讓過去存款就可以滿足配置需求的部分企業開始轉向理財。二是投資者風險偏好將呈現”兩極分化”趨勢,保守型和進取型投資者占比均有望提升。三是年輕一代投資者將成為重要增量,其對線上化、智能化服務的需求將推動理財公司加快數字化轉型。
第三,資管業競合關系深化,銀行理財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曾剛表示,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保險資管、信托等其他資管行業的關系將進一步演變。在某些領域可能形成更激烈的競爭,如中低風險產品市場。但在另一些領域,如中高風險產品(R3以上評級的產品)、另類投資等,可能形成更多合作,并借此逐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財富管理生態圈。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財富管理解決方案。此外,銀行理財與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的合作(短期以投顧為主)也將更加緊密,以全方位提升客戶服務能力。總體上,各類資管機構將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推動整個資管行業的發展。
而在銀行理財業內部,隨著監管趨嚴和市場競爭加劇,行業集中度可能會進一步提升。大型全國性理財公司的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將更加凸顯,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擴大。預計未來前10大理財公司的市場份額可能超過70%。與此同時,在監管強化的背景下,中小銀行將逐步退出理財業務,轉向代銷模式。
本次論壇上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聯合濟安金信銀行業研究中心,在深入調研15家銀行理財公司基礎上,形成發布《銀行理財行業發展報告(2024年上半年)》。報告指出,自2022年1月1日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存續已規模突破30萬億大關,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1.92萬億元;理財投資者數量持續快速增長突破1億大關,機構投資者創新高。理財公司為投資者創造的收益總額已經是商業銀行的3倍多,理財公司主力軍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報告指出,2024年上半年規模1萬億以上的理財公司三類理財產品總體收益率前三的理財公司分別為:固收類理財產品業績三甲為農銀理財、中銀理財和建信理財;混合類理財產品業績三甲為招銀理財、農銀理財和建信理財;權益類理財產品業績三甲為招銀理財、光大理財和信銀理財。2024年上半年規模1萬億以下的理財公司固收類理財產品業績三甲:貝萊德建信、恒豐理財和渤銀理財。
據報告數據,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投向公募基金規模已達1.1萬億,三年增長35.98%。2022年資管新規實施以來至2023年底,17家大中型理財公司對公募基金配置從絕對規模和占比多數是逐步下降態勢。
來源/信陽日報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