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報|凈利潤下滑20%,“玻尿酸龍頭”華熙生物引擎有點“啞火”?
在增長放緩、“品牌主理人風波”等種種紛爭之下,曾經憑借“玻尿酸”創造增長神話的華熙生物,開始步入深度調整期。
文|翠鳥資本
自2023年華熙生物(688363.SH)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營收、凈利雙負增長后,華熙生物按下了暫停鍵,2024年上半年經營業績出現了承壓,營收、凈利雙降。
除此之外,高管離職、核心技術人員出走……今年以來,關于華熙生物的種種爭議從未停止過。
在增長放緩、“品牌主理人風波”等種種紛爭之下,曾經憑借“玻尿酸”創造增長神話的華熙生物,開始步入深度調整期。
總市值已蒸發超千億
8月23日晚間,“玻尿酸三劍客”之一的華熙生物發布半年報。
財報顯示,華熙生物上半年實現營收28.1億元,同比下降8.61%;凈利潤3.42億元,同比下降19.51%;扣非凈利潤為3.16億元,同比降低12.38%。
尤其在凈利潤方面,今年上半年,華熙生物的表現甚至不及2021年水平,而這也創下華熙生物上市以來最差半年度業績。
歷年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華熙生物凈利潤分別為2.67億元、3.61億元、4.73億元、4.25億元、3.42億元。
如此表現,投資者紛紛用腳投票。8月26日,華熙生物收報49.07元/股,大跌7.17%,市值為236億元。
自2019年華熙生物登陸科創板以來,其市值一路走高,2021年7月,華熙生物的股價曾創下314.99元/股的歷史最高位,市值一度超過1400億元,然而,自2021年下半年起,華熙生物的股價在半年內創下逾60%的跌幅,市值不斷下滑,總市值已蒸發超千億,令人唏噓。
引擎“啞火”
華熙生物主要將業務分成了四個板塊,分別是原料業務,醫療終端業務,功能性護膚品業務及功能性食品業務。
通過分析各版塊情況可見,雖然原料業務及醫療終端業務表現較好,但華熙生物近年來強推的兩大新版塊增速卻同步出現了下滑。
尤其是功能性護膚品業務出現問題拖累了整體經營效果。2024年上半年該業務板塊實現收入13.81億元,同比下降 29.74%,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49.29%。
作為華熙生物業績的關鍵支撐,功能性護膚品的銷售曾是華熙生物最直接的增長引擎,一度貢獻了超過70%的營業收入。
可惜的是,隨著重組膠原蛋白成為市場新寵,玻尿酸的關注度有所下降,華熙生物的增長勢頭亦隨之放緩,近年功能性護膚品業務的下滑成為拖累公司業績的重要因素,今年上半年這一數據的下滑,更是反映了公司在這一核心業務領域的困境。
為此,華熙生物開始布局功能性食品市場,試圖尋找新的增長點。去年,公司先后推出了國內首個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尿酸飲用水品牌“水肌泉”以及玻尿酸果酒品牌“休想角落”。
很明顯,這一轉型背后,反映出華熙生物在面臨業績壓力時的“成長焦慮”。然而,面華熙生物在口服玻尿酸賽道能否講出新故事,仍是未知數。財報顯示,2024年華熙生物功能性食品板塊則在上半年實現營收2922萬元,同比下降11.23%。
人事風波不斷
關于功能性護膚品板塊的“失速”,除了醫美行業變化之外,華熙生物還表示,自2023年以來,公司主動對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提出變革,對各大品牌進行階段性調整,由于目前調整仍在持續,主要精力放在調整團隊、梳理內部、檢討策略、糾正動作等方面,使得經營措施有所收緊,市場拓展未能完全展開,因此經營成果短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
不得不說,“管理”“變革”是此次華熙生物半年報中出現的高頻詞匯,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上半年護膚行業最大的瓜,正是華熙生物旗下產品夸迪原品牌主理人枝繁繁和公司的一系列糾紛事件。
作為華熙生物旗下成長最快的品牌,夸迪管理層及經銷團隊的換血勢必會對華熙生物造成不小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出走”、“離職”,是華熙生物繞不開的話題。
在2023年上半年,至少兩位核心技術人員以及副總經理劉愛華、原核心技術人員欒貽宏相繼離職或被調離研發崗位。而在2022年年初,華熙生物的核心技術人員李慧良也宣布離職。
作為副總經理、首席技術官,李慧良的離職時間為2021年12月31日。李慧良曾參與研發了家喻戶曉的“六神花露水”以及中國本土第一支護手霜“美加凈”,被譽為“中國化妝品研發第一人”。
今年以來,華熙生物繼續有多名核心技術人員離職:4月末,華熙生物公告宣布,公司副總經理劉愛華、原核心技術人員欒貽宏均不再直接負責研發相關工作,核心技術人員王勇志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職務;同月初,原核心技術人員馬守偉辭職,據公開資料顯示,馬守偉曾參與華熙生物多項專利申請,并參與現象級產品一例。
不過,從華熙生物的公告來看,其并不認為上述這些核心技術人員的離職會對其研發體系產生影響。
只不過,頻繁的人事變動,或許同樣是華熙生物當前業績表現的側寫。接下來,是順利熬過改革的深水期,或是成功轉向新的增長點,還要拭目以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