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財富,又又又踩雷了
近幾年,招商財富管理的產品,頻頻踩雷,投資者叫苦不迭。
來源 | 深藍財經? ?撰文 | 楊波?
近日,投資者在招行App購買100萬理財,卻只收回1萬多事情,引發熱議。這件事情,也把招商銀行推上風口浪尖。
據悉,這是招商銀行旗下,招商基金子公司招商財富管理的資產管理計劃出現了兌付困難,導致的投資者到期無法收回本息而引發的訴訟。
近幾年,招商財富管理的產品,頻頻踩雷,投資者叫苦不迭。
啟動追償
據《時代周報》報道,2017年5月,杭州的徐女士通過招行總行APP手機客戶端購買了100萬元的《招商財富-新鼎明影視文化產業四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簡稱“新鼎明四期”)產品,并向招商總行額外支付了1萬元的手續費,實際付款101萬元。
該產品存續期兩年,2019年5月26日到期,可延續一年至2020年5月26日。投資者年化收益8%。然而,眼看著產品即將到期,2020年4月徐女士突然被告知產品無法按時清算。100多萬的投資款也無法按時兌付。在投資期間她僅收到過一次收益1.1萬余元。
圖源媒體報道截圖
面對遲遲無法兌付的局面,徐女士認為招商銀行、招商財富等機構在推介、銷售產品過程中,沒有盡到如實告知義務,銷售高風險等級產品,且存在一定的欺詐故意,隨后將招商財富等機構告上法庭,要求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共計1238408.31元。
此前,據杭州電視臺2021年報道,杭州趙女士2017年也購買了一款“招商財富新鼎明影視文化產業四期”產品,投資款200萬,最后也只收到了23183元。該案后續如何,尚未有具體消息。
以上風險事件,究竟是管理方招商財富的失誤,還是代銷機構招商銀行沒有盡到如實告知義務,各方也是爭議不斷。
據《時代周報》報道,8月6日,杭州西湖區法院應招商財富的訴請,對兩家影視公司啟動了執行立案。
所以,目前的情況就是,投資者到期沒有回本,向招商財富等機構追償。招商財富又向資金募集方追償,申請執行。
不過,種種跡象表現,目前資金募集方新鼎明情況不容樂觀。
資料顯示,新鼎明影視基金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管理人為海寧新鼎明影視文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基金業協會官網顯示,此前由海寧新鼎明擔任管理人的備案私募基金至少有27只,招商銀行拿到了其中近一半產品的托管業務。
然而,從2019年開始,新鼎明旗下的私募基金開始出現兌付困難。2022年9月,海寧新鼎明因“異常經營”被基金業協會注銷了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而新鼎明管理的27只產品中,有19只在注銷時(2022年)已經清算,另外8只未獲得清算。
透過天眼查APP顯示,新鼎明的創始人為方軍。目前方軍全部未履行的執行案件有18件,累計被執行金額6,234.96萬元。新鼎明的另一個主要股東為陳杰,累計被執行金額5,706.80萬元。
如果新鼎明無法兌付,招商財富、招商銀行是否會承擔賠償責任?
頻頻踩雷
資料顯示,招商財富由招商基金發起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于2013年2月21日,目前注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招商財富作為招商基金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近年來頻頻踩雷。
比如上面的新鼎明四期資管計劃,2020年已到期,結果現在都未能兌付。資金穿透后,最終投向為飛俠影視、泓中影視等公司。
其實,影視投資一直都是風險巨大的。
根據貓眼發布的2023年電影票房數據,同年院線上映的電影能收回成本的不超過100部。如果以上映電影為基數,回本率僅有23.15%;以拿到公映許可證電影為基數,回本率則更低至12.85%。
因此,將影視文化作為投資方向的產品,承諾年化收益高達8%散售給投資者,本身就具有較高的風險。
此前,招商財富還踩過一個大坑,這就是著名的光大MPS事件。當時,招商財富投入28億元參與海外體育賽事轉播版權公司MPS的投資,結果項目暴雷。招商財富最后和光大資本達成和解,共計回收了22.4億元。這單投資,賬面虧損達5.6億元。
分析人士表示,招商財富在多個項目中產生巨額損失,也暴露出其風險管理體系存在重大缺陷。
值得注意到是,作為管理資產超2000億的基金子公司,招商財富并不直接持有私募管理人牌照。其參與私募產品的方式主要包括:
一是直接擔任LP;
二是招商銀行系統的關聯方私募管理人作為GP,其中使用較多的GP是招銀國際;
三是間接參與了一個嵌套式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深圳招財共贏。
以上所謂的變通辦法,本質上在核心風控環節并不由自己掌控,其實加大了項目投資的風險性。
招商財富在多個“理財”項目出現風險的同時,招商銀行的另一家核心子公司招銀理財也出現了問題。6月底,國家金融監管管理總局對招商銀行及招銀理財合計處以1200萬元罰款,理由為理財業務未能有效穿透識別底層資產,信息披露不規范,損害了投資者的知情權。
招商財富多次踩雷,不但損害了投資者利益,也變相給招商銀行的品牌聲譽帶來負面影響。最后也希望出險的產品能夠妥善處理,保護投資者利益。
參考資料:
時代周報,《有投資者在招商銀行APP買100萬理財 僅收回1.16萬》,2024-8-23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