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落地!國泰君安合并海通證券,規模將躍居行業第一
雙方股票將自9月6日起開始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 25 個交易日。
出品|達摩財經
9月5日晚,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同時發布公告表示,國泰君安計劃通過向海通證券全體A/H股換股股東發行A/H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海通證券并發行 A 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
雙方股票將自9月6日起開始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 25 個交易日。
本次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合并,是新“國九條”實施以來頭部券商合并重組的首單,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規模最大的A+H雙邊市場吸收合并、上市券商A+H最大的整合案例。
今年以來,在政策紅利推動下,上市券商的重量級并購重組活動明顯提速。國聯+民生、浙商+國都、西部+國融、平安+方正、太平洋+華創、國信+萬和已陸續進入并購階段,加上本次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今年券商的并購案已有7起。
值得注意的是,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合并后,其總資產規模將超過中信證券,位居行業第一。截至6月末,國泰君安的總資產規模為8980.6億元,海通證券資產規模為7214.1億元。合并后其總資產規模將達到1.62萬億元,超過中信證券1.5萬億元。
關于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的合并坊間早有傳言,二者同屬上海國資,另外,在政策面的推動下,也使得傳聞加快落地。
國泰君安是由國泰證券和君安證券通過新設合并、增資擴股,于1999年8月組建成立,總部位于上海。2015年,國泰君安于A股上市,并在兩年之后登陸港股市場。
截至6月末,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持有國泰君安21.35%股份,為公司控股股東;上海國際集團持股比例為7.66%。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又由上海國際集團100%控股,故國泰君安的實際控制人為上海國際集團。上海國際集團的股東為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持股比例為100%。
海通證券成立于1988年,由交通銀行發起設立,總部位于上海。公司于2007年在A股上市,2012年又于H股上市。公司是國內成立最早、綜合實力最強的券商之一,擁有一體化的業務平臺、龐大的營銷網絡以及雄厚的客戶基礎。
股權方面,上海國資全資控股的上海國盛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上海國盛集團資產有限公司持有海通證券A、H股共計13.5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 10.38%。同時,上海國資另一全資控股集團上海電氣控股集團持有A、H股共計6.5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 4.95%。
從資產規模上看,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在上市券商中分別排在第2位和第5位,但從上半年業績表現來看,海通證券與國泰君安仍有不小的差距。
今年上半年,國泰君安實現營業收入170.70億元,同比下降6.89%;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50.16億元,同比下降12.64%。
證券行業今年上半年整體業績表現不佳,43家上市券商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350.23億元,同比下降12.69%;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639.61億元,同比下降21.92%。國泰君安雖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雙下滑,但已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在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的頭部券商中,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表現,海通證券均處在墊底位置。
2024年上半年,海通證券實現營業收入88.65億元,同比減少47.76%;實現歸母凈利潤9.53億元,同比減少75.11%。分業務看,海通證券財富管理、投資銀行、資產管理、交易與機構、融資租賃等五大業務板塊收入全線下滑。其中,投行業務收入為9.69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4.83%。
如此的業績表現也拉低了海通證券在上市券商中的排名,其營業收入、凈利潤排名滑落至第10位、第17位,盈利能力已無法與頭部陣營看齊。
對于上半年業績繼續滑坡,海通證券曾表示,主要是因市場行情波動,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減少;股權融資規模下降,投行業務收入減少。
事實上,海通證券近兩年來業績持續下滑,2023年,海通證券全年凈利潤為10.08億元,尚不及2021年的十分之一。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