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報|暴虧30億仍豪賭50億大玩并購,通威股份有多瘋狂?
在技術、產品、市場需求快速迭代的沖擊之下,過去狂飆多年的光伏產業陷入產能過剩、低價競爭的困境,“凜冬”來臨。
文|翠鳥資本
據統計,2024年以來,在A股市場被ST的光伏上市企業數量已增至8家。其中,ST陽光在經歷28個跌停后已于7月10日正式摘牌,成為2024年光伏行業退市第一股。ST億利、ST愛康緊隨其后接連被摘牌。此外,ST航高也于近期收到股票終止上市決定,退市已是臨門一腳。
在上市公司面臨退市風險的同時,仍在排隊沖刺IPO的一眾光伏公司同樣遭遇困局,IPO節奏也在階段性收緊。2024年以來,陸海新能、儒興科技、百佳年代等多家企業撤回IPO申請。
曾經的“香餑餑”如今變成了“鬼見愁”,即便是龍頭通威股份(600438.SH)也未能幸免,從去年最掙錢到今年上半年突然陷入了大幅虧損。
突陷虧損
8月30日晚間,通威股份披露2024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7.97億元,同比下降40.8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1.29億元,而去年同期其凈利潤132.7億元。其中,二季度的虧損較第一季度有所擴大,今年一季度虧損僅為7.87億元。
究其原因,通威股份的主營業務包括多晶硅和光伏電池,作為光伏產業鏈上游的關鍵環節,兩者市場價格自2023年下半年開始顯著下滑,直接導致收入和利潤急劇下滑。
據CPIA等專業機構統計,今年1-6月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分別同比增長約60.6%、58.9%、37.8%、32.2%,但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價格分別下跌40%、48%、36%、15%,各環節價格均創歷史新低,全面擊穿企業成本線,行業陷入普遍虧損。
在此背景下,通威股份的利潤空間造成了明顯壓縮。對此,公司在半年報中特意提到,各環節價格均創歷史新低,全面擊穿企業成本線,行業陷入普遍虧損。
同樣跳水的還有通威股份的股價。
自2022年7月沖至超60元/股的歷史高位后,通威股份股價一路下行。截至9月9日,通威股份報收18.96元/股,總市值853億元,股價較巔峰時期下跌近成,市值蒸發超1800億元。
截止目前,通威股份持股散戶仍超過32萬,而機構投資者中,社保基金、知名基金經理傅鵬博的睿遠成長價值,均已清倉。值得一提的是,睿遠成長價值2022年二季度首次出現在通威股份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直到今年二季度“離席”,2022年7月正是該公司的歷史性高點,此后便一路下跌至今,傅鵬博也不斷減持。
此外,在光伏周期反轉信號不明之際,通威股份“借錢屯糧”。財報顯示,截至6月30日,通威股份的短期借款較上年末增加了約23億元,達24.97億元;長期借款由287.55億元上升至464.8億元。
伴隨短期與長期借款規模大幅上升,通威股份的資產負債率為67.19%,為近五年最高值。
逆勢豪賭?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產能規模擴大,行業競爭加劇帶來全產業鏈價格下跌,同時,因為美國、印度等國家基于地緣政治的保護性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加劇了光伏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
在這一背景下,光伏巨頭們過往跑馬圈地的戰略也開始分化。
就光伏產品端而言,阿特斯正在放棄卷組件,主動減少出貨量。而跟阿特斯相似的是,隆基綠能近年來也采取保守策略,無論是硅片、電池及組件,甚至垂直和橫向擴張都很謹慎,導致了其資產負債表的相對保守。
相較于阿特斯的“穩健”、隆基略能的“保守”,通威股份卻是選擇逆勢擴張。
其一,逆勢加大硅料的投產。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通威股份硅料產能在45萬噸,2024年將達85萬噸,2025年將升至100萬噸。
其二,加大組件的出貨量。在8月2日投資者交流活動上,通威股份稱,2024年上半年面對競爭愈發激烈的市場環境,公司實現組件銷量約18-19GW,同比大幅增長。
其三,擬50億收購全球第五大電池廠潤陽股份。8月13日公司公告,將計劃通過增資及現金收購等方式,合計取得潤陽股份不低于51%的股權,交易總計金額不超過50億元。如若順利完成,或將是光伏行業史上最大并購案。
2024年全球光伏裝機需求預計仍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速將明顯放緩。
根據光伏行業協會的預測,2024年全球光伏裝機需求大約在450-580GW之間,同比增速約由2023年的60%左右下降至30% 以下;國內裝機需求預計在200-255GW左右,增速由去年的148% 大幅放緩至不足20%。
目前僅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TCL中環6家龍頭公司在產產能就已經達到了513GW,況且大家還在新建產能,預計到今年年底,組件產能至少有550GW,幾乎能覆蓋全球的需求,而且這還沒算國內那么多其他光伏企業的產能。
所以,如此巨額的產能釋放,淘汰賽要多久?
很明顯,通威股份正在進行一場“豪賭”,但在這輪行業周期中,通威能否如愿通過逆勢擴產守擂成功?潤陽股份的加入能否達到1+1>2的效果?一切還有待驗證。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