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銀行年內漲幅全部回吐,昔日“市值之王”已腰斬
今年以來,銀行股成了資金抱團的大熱門,雖然近期有所回調,但在申萬一級31個行業中,銀行股今年仍以7.7%的漲幅位居第一。
出品|達摩財經
在眾多銀行股中,寧波銀行的表現格外引人注意。寧波銀行股價自5月22日創出今年高位后便一路下探,截至9月11日,寧波銀行將今年的漲幅全部回吐,年初至今累計下跌4.57%,在A股42只銀行股中排名倒數。
寧波銀行昔日曾享有城商行“市值之王”的美名。2022年時,寧波銀行的市值曾一度達到2900億元,引得眾多投資者趨之若鶩。
寧波銀行的漲勢在2023年戛然而止,去年全年,寧波銀行累計下跌36.75%,在A股42只銀行股中跌幅最大。截至9月11日,寧波銀行的股價為18.66元/股,最新市值為1232億元,尚不足2022年的一半水平。
省了分紅,虧了市值
寧波銀行近兩年的股價表現使得其投資者損失不小。2020年5月,寧波銀行曾向12名特定投資者展開定增,其中,除新加坡華僑銀行原本就是寧波銀行股東外,其余11家全部為首次認購。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12家投資者中,僅寧波市軌道交通集團為普通投資者,其他諸如南方基金、申港證券、中國華融、平安資管、富國基金、中郵證券等全部為I 類專業投資者。
彼時,寧波銀行新增股份的認購價格為21.07元/股,募資金額約80億元。按寧波銀行最新股價計算,當初參與定增的投資者目前已合計虧損9.15億元。
寧波銀行在經歷了股價持續下跌后,也使得機構投資者們紛紛逃離。截至6月末,寧波銀行的機構投資者已減少至740家,持股數占總股本比例為68%。而2022年末,寧波銀行的機構投資者曾多達1164家,持股比例高達74%。
事實上,寧波銀行的業績表現并不算差。今年上半年,寧波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44.37億元,同比上漲7.13%;歸母凈利潤136.49億元,同比上漲5.42%。單從營收、凈利潤的金額來看,寧波銀行分別排在42家上市銀行中第18位和第16位,處在中游位置。
寧波銀行之所以出現股價走勢與業績相背離的情況,究其原因還是與今年銀行業整體投資邏輯有關。
從今年市場增量資金變化上看,主要增量集中在ETF和保險企業。這兩大資金對銀行均有較高比重的配置,也因此成為銀行上漲的重要驅動。機構投資者將配置重點放在低估值、高股息的個股上,也是為了確保在權益類市場風險趨高時獲得可觀的即期收益。
僅從高分紅這一角度上看,寧波銀行與同業相比就落后不少。寧波銀行2023年度的分紅金額只有39.62億元,分紅比例15.5%,該分紅比例在41家實施分紅的上市銀行中倒數第二,僅高于西安銀行10.1%的分紅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度現金分紅比例低于20%的上市銀行中,大多數資產規模并不大,寧波銀行是唯一一家資產規模超過25000億元的銀行,其資產規模是西安銀行的6倍之多。
拉長時間來看,寧波銀行近四年的分紅比例都不高,股利支付率均不超過20%。如此一來,投資者們的負面情緒被不斷放大,也讓寧波銀行的股價遭受了不小的打擊。
員工薪酬居城商行第一
在凈息差持續下行的環境下,銀行保留一定的利潤用來支撐未來長期發展固然沒錯,但對于部分有能力的銀行來說,提高分紅比例不僅是對股東的即期回報,同時也是提振投資者信心、穩定股價的重要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寧波銀行在分紅力度不及同業的同時,其人均薪酬一直高居不下,也因此被投資者屢屢詬病。
今年上半年,寧波銀行管理費用中員工薪酬的支出為72.37億元,在城商行中排名第一。截至6月末,寧波銀行的員工總數為29209人,按此計算,寧波銀行上半年的人均薪酬近25萬元,在42家上市銀行中排名第五,遠遠超過國有六大行的人均薪酬。
寧波銀行的高管薪酬也遠在行業均值之上。其中,董事長陸華裕2023年的年度薪酬為275萬元,僅次于民生銀行董事長高迎欣373.52萬元的年度薪酬。此外,寧波銀行行長莊靈君和幾位副行長的年度薪酬均在250萬元左右,在業內也排在前列。
截至6月末,寧波銀行董事長陸華裕還持有寧波銀行137.46萬股股份,按最新股價計算,該部分持股對應市值約2565萬元。
生于1964年的陸華裕可謂寧波銀行的靈魂人物,其于2000年從寧波市財政局到寧波銀行任行長,并從2005年開始擔任董事長至今。
陸華裕自進入寧波銀行后開始著手對寧波銀行歷史包袱的處理,增資擴股補充資本以及核銷處理不良,扭轉了寧波銀行當時的困境。當選為寧波銀行董事長后,2006年1月,陸華裕引入了戰略投資者新加坡華僑銀行并在次年帶領寧波銀行登陸A股市場。近幾年,寧波銀行向零售業務轉型,推動財富管理業務發展作為公司個人業務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皆出自陸華裕之手。
自2000至今,陸華裕加入寧波銀行已近24年,其擔任董事長一職也近20年。寧波銀行財報顯示,陸華裕董事長任期終止日期為2026年2月,如此之久的任職日期在銀行業中并不多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