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差距拉大,大型券商重組拉開序幕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若國泰君安、海通證券能重組成功,將為大型券商合并提供可借鑒的樣本。
九月上旬,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宣布重組后,市場對于中信建投合并呼聲也在提升。此前,中信建投不止一次傳出要與中信證券合并,此后均被證偽。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若國泰君安、海通證券能重組成功,將為大型券商合并提供可借鑒的樣本。
對于中信建投而言,能否合并短期內并不能改變公司業績持續下滑的態勢。在2021年利潤突破百億元大關后,中信建投業績已經接連下滑。
當前IPO審核放緩對公司業績影響開始顯現,而其保薦的IPO項目頻頻“翻車”也讓其走向風口浪尖。
IPO發行遇冷,
業績連續兩年半下滑
8月30日,中信建投披露了2024年半年報。不出意外,中信建投再度交出了一份營收、利潤雙雙下滑的業績報告。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信建投實現營業收入95.28億元,同比下滑29.24%,實現歸母凈利潤28.58億元,同比下滑33.66%。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利潤突破百億大關后,中信建投已經連續兩年半出現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的局面。
圖?/?中信建投財報
客觀來看,中信建投業績持續下滑與幾大核心業務不景氣有很大的關系。
在收入層面,中信建投主要有投資銀行、財富管理、交易及機構客戶服務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四大類。2024年上半年,這四大類業務收入均出現下滑,下滑幅度分別為61.81%、5.45%、28.51%、13.27%。
圖?/?中信建投財報
相較于其他三項業務,中信建投的投資銀行業務下滑幅度最大,對公司業績拖累最深。
所謂投行業務,在國內主要包含證券承銷、證券交易、兼并收購、資金管理、項目融資、風險投資、信貸資產證券化等。
作為國內大型券商,中信建投投行業務在券商行業一直名列前茅,在業內也有“三中一華”的美稱(即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華泰證券)。尤其是在IPO承銷方面,中信建投曾長時間位居行業第一。
2024年上半年,由于國內IPO發行遇冷,全市場股權融資去年同期大幅下滑。Wind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全市場共發行股權融資項目95家,同比下降70.40%,募集資金人民幣879.17億元,同比下降81.10%。
其中,IPO項目43家,同比下降76.63%,募集資金人民幣302.72億元,同比下降86.16%。
在此影響下,中信建投IPO承銷數量及承銷金額均較2023年同期均出現大幅下滑。
2024年上半年,中信建投IPO承銷為5家,主承銷金額人民幣17.67億元,分別位居行業第1名和第7名。2023年上半年,中信建投IPO承銷數量及承銷金額則分別為18家和292.84億元。
除IPO承銷數量下滑外,中信建投承銷的再融資發行金額和數量較2023年同期也出現“斷崖式下滑”,2024年承銷金額及承銷家數分別為25.63億元及7家,2023年同期為382.07億元及22家。
圖?/?中信建投財報
IPO發行及再融資發行遇冷,是中信建投投行業務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這也直接導致中信建投營收及歸母凈利潤雙雙下滑。
除此之外,中信建投交易及機構服務業務下滑也與IPO發行及再融資發行遇冷有直接關系。據悉,中信建投該業務主要為IPO企業及再融資企業銷售股票,公司在其中收取提成。
2024年上半年,中信建投股票銷售金額為43.29億元,2023年同期則高達674.91億元。在股票銷售金額大幅下滑影響下,中信建投交易及機構服務業務收入同比下滑28.51%。
僅從投資銀行和交易及機構服務業務收入來看,IPO及再融資發行遇冷對中信建投來說影響非常大。
截至目前,由于滬深兩市交易較為低迷,加之監管對IPO現場檢查力度加大,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段時間內IPO發行仍將低迷,這對于投行業務占比較高的中信建投而言并非好事。
IPO保薦項目頻頻“翻車”,
曾承銷中國恒大債券發行
在過去一段時間,中信建投承銷項目頻頻“翻車”也影響了其市場形象。
作為昔日的明星企業,中國恒大曾在2019年、2020年年報共虛增收入5641億元,虛增利潤920.11億元,中國恒大也是國內有史以來最大的財務造假案。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恒大合計發行了5期共計208億元債券,且中信建投是其中4期唯一承銷商。
在債券募集說明書中,作為承銷商中信建投表示,主承銷商已對募集說明書進行了核查,確保不存在虛假記載,并對信息真實性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如今,中國恒大財務造假案有了新進展:9月13日,中國證監會依法對普華永道恒大地產年報及債券發行審計工作未勤勉盡責案作出行政處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規定,沒收普華永道案涉期間全部業務收入2774萬元,并處以頂格罰款2.97億元,合計罰沒3.25億元。
除此之外,財政部也對普華永道給予沒收違法所得并處罰款共1.16億元的行政處罰。
截至目前,作為債券承銷商的中信建投還未因中國恒大案受到處罰,后續監管層是否會對中信建投作出處罰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除中國恒大債券發行案外,中信建投IPO保薦項目也頻頻“翻車”。
2022年2月,紫晶存儲因為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后被坐實其財務欺詐發行被實行退市處理。
作為保薦機構,中信建投聯合其他機構設立10億元專項賠付基金。
中信建投等中介機構也因為紫晶存儲欺詐發行案被證監會判定,除先前賠付的約10.86億元投資者損失以外,還需向承諾金管理機構投保基金公司交納約1.89億元承諾金。除此之外,中信建投相關負責人均被監管機構處罰。
值得一提的是,近段時間中信建投投行業務風險頻發。2024年上半年,中信建投一共收到了11張罰單,其中9張與投行業務直接相關。此前,中信建投還因為實習生將相關IPO企業文件泄露一事被推上風口浪尖。
據Wind數據,中信建投在2019年-2023年共保薦及承銷了171個IPO項目,有75家公司上市后的第一年出現了營收或凈利潤的下降,占比達到44%。
從中信建投保薦項目及監管處罰情況來看,其投行合規風險不容忽視,在保薦項目風險多發的情況下,是否會對公司投行評級產生影響有待觀察。
與中信證券差距拉大,
大型券商重組拉開序幕
中信建投投行收入持續下滑已成固定事實,在此影響下,中信建投歸母凈利潤自2021年突破百億元以后便連續下滑。
數據顯示,2021年中信建投歸母凈利潤歷史性地突破100億元,達到102.4億元,此后其歸母凈利潤便持續下滑——2022年及2023年分別下降26.56%、6.45%,2024年上半年再度下滑33.66%.
2021年,中信建投利潤相當于中信證券利潤的43.91%,2024年上半年則下降至26.93%,這也意味著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差距正在拉大。
從收入來看,中信建投強勢業務是投行業務以及依靠投行業務的股票銷售。從目前IPO及上市公司增發節奏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很難恢復至2021年。這也意味著,中信建投歸母凈利潤要想恢復至2021年較為困難。
此外,由于A股整體投資較為低迷,中信建投發力的財富管理業務(包含經紀業務、基金代銷等)收入也并不理想。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信建投財富管理業務收入為28.51億元,同比減少5.45%。
面對諸多困境,中信建投也在加大對外融資力度,以便有更多資金用于理財。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信建投可交易性金融資產多達2079億元,2021年同期則為1415億元。
圖 /?中信建投財報
需要指出的是,監管層對于大型券商資本杠桿率、凈穩定現金率等風控指標要求較高。鑒于目前中信建投杠桿率水平,持續加杠桿空間并不大,這也意味著中信建投很難通過擴大理財規模來增加收入,這點對于所有的大型券商而言均是如此。
對于中信建投而言,在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公司想要恢復往日榮光并不容易。且由于券商同質化經營較為嚴重,使得大型券商經營成本均在提升。
為了解決同質化經營問題,監管層不止一次提出鼓勵券商兼并、重組,也希望打造“航母級券商”。
9月6日,超大型券商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拉開了大型券商重組序幕,若能重組成功也為大型券商重組帶來寶貴的經驗。
此前,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并一事屢被提起。在眾多研究機構看來,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重組為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的重組打開了想象空間。若能順利實行,對于眼下的中信建投而言,無疑是較大的利好。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