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企業加碼保租房,行業格局要變了
日前,住建部公布了一組數據,2024年上半年,全國已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112.8萬套(間),占年度計劃的66.2%。
來源|丁祖昱評樓市
另外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保障性租賃住房已籌建數量約573萬套(間),完成“十四五”目標的66%。
這兩組數據背后,隨著各類企業積極布局保租房領域,保租房規模仍在加速擴容。
目前,行業已基本形成房企、市場化租賃企業、國有企業、地方城投、央企、金融機構、投資機構等多主體并行的新局面。
“十四五”期間,全國計劃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870萬套(間),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目標的66%。
從各城市保租房籌集目標來看,廣州、深圳、江蘇、上海等省市均超40萬套,北京、重慶、杭州、西安等城市在20-40萬套之間,無錫、珠海、沈陽等城市不足10萬套。
各城市籌集進度也在不斷加快,截止上半年,上海、珠海目標完成率超80%,截止2023年底,廣州、北京、杭州等目標完成率60%-70%。
實際入市供應上,核心城市中上海、深圳表現最好,累計開業規模均超10萬套,遙遙領先其余城市。其次為杭州、北京,入市規模3-5萬套。中西部城市武漢、成都,保租房起步相對較晚,整體進度相對滯后,但結合城市當下籌集表現,未來短期內供應量或將翻倍上漲。?
以上海、深圳兩個入市供應絕對量最大的城市為例,分析保租房和市場化房源的歷年走勢及增速變化,可以發現保租房入市規模已直逼市場化房源。
具體來看,從2021年開始,上海市場化房源入市規模三年復合增長率約12.2%,而保租房復合增長率已達78.9%,同樣在深圳,市場化房源入市規模三年復合增長率約6.3%,保租房卻達43.0%。
這個數據側面反映了在當前頂層調控邏輯轉變之下,保租房已成為租賃行業的發展主體。
在地方國企深度下場參與推動下,行業規模成效立竿見影,截止今年8月份,上海、深圳兩個城市的保租房市占率均接近一半,相對2021年提升了近20-30個百分點。?
企業正通過新增土地投資和新開項目等形式加速布局保租房。
2024年1-9月,典型22城共計成交98宗涉租用地,合計總用地面積為301.84萬方。其中,純租賃住房用地12宗,用地面積47.71萬方,占比約15.8%,這些地主要位于寧波、蘇州、上海、南京、天津及福州等城市,且寧波成交用地面積19.33萬方最高,其次為蘇州15.60萬方。拿地主體方面,12宗純租賃用地以地方國企平臺公司為主,其次是產投公司。
除純租賃用地以外,配建租賃住房用地76宗,用地面積為254.13萬方,占比約84.2%。
跟去年同期相比,在保障性租賃住房籌集方式由改建主導的當下,土地投資市場中用地面積同比僅下滑約3成,說明部分企業對新建物業的投資仍保持一定熱情,尤其是以國企平臺公司及產投公司為主。
據克而瑞長租不完全統計,2024年第三季度,22個重點城市共有44個保租房新項目入市運營,總計提供了超1.6萬套(間)房源,其中新建項目36個,涉及房源規模約1.4萬套,存量改建類項目8個,涉及房源規模約0.2萬套,這些項目在區域分布上,仍主要位于一線城市上海、深圳和核心高能級二線城市杭州等。
運營主體表現來看,深圳大鵬人才安居、長沙城發星家、廣州南沙人才樂居等地方國企平臺公司加速進行屬地化布局。而房企類如保利、萬科、招商、龍湖等持續加大全國各地的保租房深耕布局,并不斷擴展自身參與模式。
房企參與模式多以政企合作模式為主,以龍湖為例,經發龍湖·冠寓武漢德銳大廈店拿地企業為武漢江夏經發投集團,龍湖龍智造旗下龍智精工提供建造服務,龍湖冠寓進行運營管理服務,這類模式能夠發揮雙方優勢,由有政策和資源優勢的國企平臺負責籌集,具備成熟經驗的市場化企業進行代建和服務運營管理,從而實現保租房項目的快速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除通過新增土地投資和新開項目等形式加速布局保租房以外,仍在持續進行品牌深化建設,尤其是以地方型國企或地方型民企為主。
“十四五”期間,保障性租賃住房作為新增住房供應的主力,涉及規模龐大,參與主體眾多,當前多數企業均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先制定相應策略,再入局到該賽道中來,其參與方式或通過新建開發運營、或通過存量收購改造、或進行純輕資產服務輸出,但不論方式如何,在當前保租房持續加大供應的浪潮之下,企業均在以自己的節奏順應市場、加碼發展。
我們認為,隨著保租房的上層利好指導不斷以及“十四五”籌集目標逐漸進入尾聲,預計后續短期實際入市量或進入爆發階段,而地方國企或平臺公司在政策和資源優勢的加持下,還將進一步深度參與保租房發展,且自主性將更強。??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