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前首富,三年跌掉2500億,不認慫!
“顛覆別人,而不要等著別人去顛覆你。”
作 者丨耿康祁??華商韜略出品丨ID:hstl8888
巴菲特一再強調,正確的投資應該是別人貪婪時恐懼,別人恐懼時貪婪。技術背景出身的江西前首富、全球鋰王李良彬,是巴菲特的同路人。
2021年9月,剛沖上萬億市值的寧德時代,曾經計劃以3.77億加元(約合人民幣19.2億元),收購一家當時還“零產出”的資源型鋰礦企業加拿大千禧鋰業。
彼時,全球動力電池需求猛增,作為其上游核心原材料的鋰價格“三級跳”,從年初均價僅5.15萬元/噸,一年間暴漲到19.50萬元/噸。
為保證供應鏈穩定、壓縮成本,不差錢的寧德時代對這一鋰礦勢在必得,不僅報價比對手高出約7%,且愿意為千禧鋰業支付1000萬美元違約金。
而對手更勢在必得,也出手更大方。
11月17日,“戰局”塵埃落定——加拿大鋰業公司美洲鋰業宣布,以總價4億美元(約25.58億元)收購千禧鋰業,寧德時代只能拿著2000萬美元違約金離場。
而其最終獲勝者,也是一家中國企業——作為美洲鋰業大股東的贛鋒鋰業。
盡管,贛鋒鋰業否認是背后“攪局者”,一切都是美洲鋰業獨立決策。但顯而易見,這一收購,至少是得到了它的支持。
“鋰電池之父”古迪納夫曾直言,新能源時代鋰資源的重要性,不亞于石油。
2010年8月上市的贛鋒鋰業,早就是業內知名的金屬鋰、碳酸鋰等鋰產品供應巨頭,但一直不被外界所知,直到其在十多年后的新能源浪潮中,趁勢起飛。
到2021年,贛鋒鋰業已成長為全球鋰系列產品供應最齊全的“鋰王”,其金屬鋰產能全球第一,客戶涵蓋寧德時代、比亞迪、特斯拉、寶馬等全球動力電池巨頭及知名車企。
而其快速躍居全球第一,很大程度也是靠了瘋狂的“買買買”。
依靠馬不停蹄地并購擴張,它從一家地方企業成了在全球五大洲擁有鋰礦總權益資源量超過4500萬噸LCE(碳酸鋰當量)的全球霸主。
手握儲量、產能和技術三張王牌,贛鋒鋰業的業績也持續狂飆。
2013年,贛鋒的營收只有6.86億元,歸母凈利僅0.74億元;但到2022年,其營收已高達418.23億元,翻了60多倍;歸母凈利潤205.04億元,翻了200多倍。
而同期的寧德時代營收高達3285.9億元,歸母凈利潤才307.29億元,也因此被認為是“電池廠給原材料廠打工”,掌握上游的主動權和利潤,也是寧德時代發起上述收購的原因。
依靠狂飆的業績,2021年9月贛鋒市值一度猛增至超3200億元,力壓其對手——另一家全球化鋰材料龍頭天齊鋰業上千億。作為贛鋒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李良彬,也因此以最高超過500億的身價,頻頻成為各大富豪榜單的江西首富。
但如大多數行業從爆發到成熟必然經歷的洗牌和調整軌跡一樣,全球鋰材料的發展也有自己的高低起落,而且同樣是起得快,也落得猛。
2019到2023年,中國碳酸鋰產能從近35萬噸上升至110萬噸,五年平均增長率達34%,增速驚人,但其平均產能利用率卻僅為50%。
快速擴產與猛增的供給,很快就讓行業從嚴重供不應求走向供大于求,行業因此陷入慘烈價格戰。近期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已跌破8萬元/噸,相比2023年同期的30萬元/噸跌幅高達68%,且仍未有“止血”趨勢。
作為絕對龍頭的贛峰因此坐上過山車。
2023年,贛鋒鋰業營收329.72億元,歸母凈利潤49.47億元,同比驟降75.87%,直接腰斬。2024年上半年,其營收降為95.89億元,歸母凈利潤更巨虧7.60億元,是上市來首次。
更慘的是,目前贛鋒鋰業市值已僅700多億元,三年間沒了近2500億,甚至一度跌落到行業老三,被對手鹽湖股份、天齊鋰業相繼超越。
嚴峻市況下,9月11日,即便是寧德時代,也不得不對其3年前總投資近135億元計劃中的江西鋰礦項目,進行停產調整。但出人意料地,贛鋒鋰業面對劇烈調整,卻依然在:
大力擴張!
1988年,21歲的李良彬從宜春學院化學系畢業,分配到江西鋰鹽廠,從事鋰鹽產品的研制和開發。九年間,他從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為科研所所長、溴化鋰分廠廠長。
此后,本是斯文理工男的李良彬,卻開始憑借著“技術內行”對鋰行業周期的敏銳和敢賭,一次次抓住命運的轉折。
1997年,智利鋰礦工業龍頭SQM(智利化學礦業)宣告成功實現了更低成本的鹵水提鋰技術突破,扭轉了國內傳統的硬巖提鋰技術壟斷局面,李良彬立馬想到:
“SQM的產品一旦賣到中國來,所有廠家將無法生存!”
為避免被淘汰,他拿著江西新余河下鎮政府的80萬投資,開啟了“河下金屬鋰廠”創業項目,希望以技術突破贏得競爭優勢,卻因公司平分股權陷入內耗,一年后就被競價拍賣。
但散伙后李良彬還是決定繼續發展這個公司,最終負債114萬得到了瀕臨倒閉的鋰廠。一位原股東,帶著無奈又有點佩服的語氣說道:“良彬,你太癡了!”
負債經營起步的李良彬,一度既當技術員、工資核算員、采購員,又是銷售主力,身兼數職,拼命穩定經營局勢,帶領企業起死復生。
2005年,用于3C、醫療等領域的基礎鋰產品因為技術含量低、準入門檻不高,大量廠商蜂擁入場,行業產能過剩危機出現,但李良彬卻危中看到機遇:如果能把技術升級落到實處,這或許是抓住行業洗牌,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
于是,他下大力氣讓贛鋒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研究電池級碳酸鋰等高端鋰產品生產技術,并儲備了一批能夠產業化的專利技術。
2007年,贛鋒更是簽署了一份“屈辱”合約——“未來10年內,不能進入電池級碳酸鋰領域”,來獲得壟斷著國外原材料渠道,也掌握技術優勢的SQM的原料供應。
獲得穩定的上游材料供給后,李良彬帶領研發團隊,2個月近乎不眠不休的技術攻關,于2008年12月成功建成國內第一條半自動化“低溫真空蒸餾工藝制備電池級金屬鋰”中試生產線,并于2009年4月投產。
這期間,李良彬還利用SQM被金融危機重創的機會,與之重新談判,解除了不能做電池級碳酸鋰的不平等條約,然后沖進這一領域。
通過這些舉措,短短一兩年,贛鋒就完成了以技術驅動發展的華麗轉身。其新產品大規模上市時,國際金融危機已近尾聲,且國內開始推廣新能源汽車,一切正逢其時。
2010年,贛鋒順利在深圳上市,是中國鋰行業首家。
站上新臺階的李良彬,轉身開始解決“老問題”:鋰產品的鹵水和鋰礦石等原料,集中在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家,都得從國外企業進口,贛鋒想要長期發展,必須突破這一制約,而贛鋒想要做大做強,也需要在下游加工上更進一步。
他的解題辦法就是,向上游鋰礦資源開采、下游鋰電產業進軍,打造上下游一體化產業。此后,他開始不斷利用上市公司平臺融資,然后以收購上游資源企業展開了持續擴張。
2013年,贛鋒收購加拿大國際鋰業17.4%股權,2014年通過增資獲得了愛爾蘭Blackstairs鋰輝石礦51%股權和阿根廷Mariana鹵水礦80%股權;2015到2016年,贛鋒又收購了澳大利亞RIM公司43.1%股權,該公司在澳大利亞擁有鋰輝石礦山。
一年一大步的資源和產能擴張,讓贛鋒鋰業徹底打通了原料渠道,實現自給自足。
在下游鏈條上,贛鋒鋰業同樣以收購延伸著業務線,2015年拿下深圳美拜電子,正式進軍鋰電行業。2016年,贛鋒循環成立,李良彬又完成了對廢舊電池及材料循環的布局。
通過這些擴張,贛鋒不但掌握了強勢的上游資源,而且從最初給手機、筆記本電腦企業供貨鋰聚合物電池,將鋰電池業務拓展到了固態鋰電池、儲能電池等五大類二十余種產品,并分別在新余、蘇州等地設立了鋰電池研發及生產基地。
這其中,贛鋒“下注”最大的便是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的布局,且選擇了高安全、高續航的固態電池技術持續沖鋒,要和寧德時代等對手來一場“長跑”競爭。
今年5月,繼2022年全球首批搭載贛鋒固態電池的東風E70 50臺車試運營后,贛鋒進一步表示其第一代固態電池已初步量產,并與德國大眾、賽力斯等多家車企建立合作。
鋰電池回收業務方面,贛鋒則在江西新余、四川達州等地建成多處拆解及再生基地,退役鋰離子電池及金屬廢料綜合回收處理能力達到20萬噸,成為中國磷酸鐵鋰電池及廢料回收能力最大,電池綜合處理能力行業前三的電池回收行業龍頭之一。
2022年1月,鋰產品新一輪瘋漲時,李良彬還表示要“居安思危”,因為“鋰產品的周期性非常明顯,有20萬元的昨天,也可能遲早有4萬元的明天。”
但危機到來,他卻一反常態地選擇逆流而上,繼續“瘋狂”擴張。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贛鋒鋰業至少發起了四起礦資源股權收購案,總投資超32億元,用于擴大產能。今年以來,贛鋒的擴張步伐,也未絲毫減慢,甚至更快、更猛。
5月8日,贛鋒公告將豪擲3.427億美元自有資金,向澳大利亞Leo Lithium Limited收購旗下Mali Lithium公司完成全資控股,以開發其非洲馬里南部的Goulamina鋰輝石礦;此外,贛鋒還與澳大利亞鋰礦生產商Pilbara,頻頻簽下認購其礦產勘探股份和鋰輝石供應大單。
近日,贛鋒又宣布兩筆大規模投資:參投規模15億元的新能源科技產業基金,及出資4000萬元與多家公司共同推進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項目,以大力推進其電池回收布局。
寒冬之際大把花錢,也讓贛鋒負債率由2021年的33%劇增到2023年的42.95%,面對投資者質疑,贛鋒回應“近兩年為加快建設鋰電池生產基地”,不得不適當增加負債規模。
而李良彬的重點,還是為了趁機更加夯實自己的資源基礎。他說:“贛鋒歷史上,曾出現過數次斷供危機,在體量尚小時,我們還能通過輾轉騰挪來保證正常生產。但隨著規模的擴大,資源問題就像一把刀一直懸在我們頭上。掉下來,便是企業的終結。”
巴菲特一再強調,正確的投資應該是別人貪婪時恐懼,別人恐懼時貪婪。技術背景出身的江西前首富、全球鋰王李良彬,是巴菲特的同路人。
行業寒冬之際大舉擴張,的確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但其背后也有巨大的機遇:市場不好的時候,收購擴張的成本更低,大家悲觀的時候,樂觀者往往更能撿到便宜。
而如今在別人恐懼中貪婪的李良彬,也曾有過別人貪婪他恐懼的時候。
2016年,國內新能源車市場受政策等因素驅動,迎來新一輪爆發,碳酸鋰價格也從4萬/噸一路上漲到2017年的15萬/噸。
李良彬卻判定,碳酸鋰市場距飽和不遠了。于是,贛鋒果斷停止了碳酸鋰擴產,全力推進氫氧化鋰技術與產能擴張,對沖風險、錯位競爭。
一年后,碳酸鋰進入長達三年的下行周期。三元鋰電池的強勁表現,則讓作為原材料的氫氧化鋰需求暴漲,李良彬因此彎道超車,并為贛鋒贏下新的戰局。
2018年,贛鋒鋰業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中國鋰業唯一“A+H”股上市公司。同年9月,贛鋒拿下特斯拉大訂單,三年內供應超56000噸氫氧化鋰,占其總需求量的20%。
這甚至不是它當年最大的一筆訂單,德國寶馬、大眾等知名車企,都迫不及待地與其簽訂長期訂單,進而令其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鋰電池供應商之一。
李良彬總愛講兩句話,一句是:“我們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另一句是:“要去顛覆別人,而不要等到別人來顛覆你。”
這也是他帶領贛鋒一步步走來的寫照。
當初負債經營時,他為了攻堅核心技術連軸轉,曾在幾個月瘦了20斤。
而他坐上全球鋰業王位,很重要則是靠主動顛覆自己、主動超越自己,從技術、產品上超越和顛覆,也從企業發展模式和運營管理上超越與顛覆。
專注、長跑,也是李良彬成就霸業的關鍵。他說:“如果世間千萬條路都沒有終點,那么堅持一個方向走下去的人,一定會走得更遠。”
當贛鋒在鋰業務上,一次次撞到行業“天花板”時,曾有不少人建議他轉行做其他,但李良彬始終專注本業,遇到天花板就去捅破天花板,最終把從金屬鋰起步的贛鋒,做成了業內唯一打通從鋰礦、鋰鹽產品生產到鋰電池制造的全產業鏈巨頭。
而且,贛鋒鋰業也已經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時掌握鹵水提鋰、礦石提鋰、回收鋰化合物提鋰的企業;也是國內首家突破鹵水提鋰直接制備電池級碳酸鋰、無水氯化鋰技術的企業。
“企業發展不是短跑而是長跑。爆發力只能勝在一時,而唯有苦練內功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這些年我們只專注做一件事——圍繞鋰做文章”,李良彬說。
專注、長跑,讓贛鋒更專業,更能創新求變持續前進。技術起家的李良彬,一直有自己的“技術執念”,他說:“民營企業要更好應對變化,必須不斷研發新產品、新技術。創新能力一定要很強,這也是贛鋒能跨過那么多周期低谷的核心原因。”
李良彬為贛鋒下一個10年確定的關鍵詞也是技術:“技術贛鋒”。
專注、長跑的背后,則是李良彬對新能源行業的堅定信念,他說:“新能源在中國是不可能倒退的。”
有了這個底氣,一手資源為王,一手技術過硬的他,即便在最困難時刻,也是信心滿滿:
“我相信這個行業只要能存活一家,那一定是贛鋒,不可能是第二家。因為我們的能力決定了我們一定能生存下來,這點是有自信的。”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