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茶姬 | 沖刺美股IPO,擴張神話背后的多重困境
子品牌折戟,加盟商困局難解,導致在美股監管趨嚴下,新茶飲板塊依舊“豪賭”。
來源|麓山侃財
3月26日,霸王茶姬所屬茶姬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招股書,計劃發行6473萬股普通股,募資1億美元。
成立僅8年,但霸王茶姬或將成為“新茶飲美股第一股”,公司2024年GMV為295億元,同比增加173%,單店月均GMV51.2萬元。
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其全球門店數分別為1087家、3511家、6440家。2024年全年營收124.05億元,凈利潤為25.15億元。凈利潤率達到20.3%。據此計算,霸王茶姬營收較上年增長167%,凈利潤較上年增長213%。
數據雖然很漂亮,但霸王茶姬的上市進程,自啟動以來便備受質疑。
2025年3月6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備案補充材料要求中,直指其股權架構的合規性問題。
在子品牌折戟、加盟商矛盾激化、股權架構遭證監會質詢的多重壓力下,這家以“東方星巴克”自居的新消費品牌,試圖通過資本突圍打破行業增長瓶頸,但潛伏在高速擴張模式背后的諸多隱憂,也逐漸浮出水面。
在行業增速放緩、資本耐心消退的背景下,這場IPO究竟是資本突圍的“及時雨”,還是風險累積的“催命符”?
子品牌折戟:戰略試錯的代價
2024年2月,霸王茶姬推出子品牌“第二杯茶”,試圖以“茶中式”概念切入輕乳茶市場。
然而,定位模糊導致其陷入尷尬境地:10-20元的定價區間與主品牌高度重疊,沒能體現差異性;而小店模式難以承載“第三空間”體驗,日均銷量不足100杯,遠低于200杯的盈虧平衡線,多地門店出現“開業即倒閉”現象。
截至2024年底,85%的門店關閉,直接損失超2億元——這一失敗,暴露出了企業戰略的盲目性。
子品牌研發費用占比達12%,卻未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反而分散了主品牌的新品研發資源。2024年,霸王茶姬僅推出23款新品,遠低于行業平均的50款,過度依賴“伯牙絕弦”等大單品(占銷售額60%)。
這也是在新茶飲行業的紅海中,內卷加劇下的生存邏輯。
新茶飲市場已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2024年行業增速降至6.4%,101個品牌上半年閉店量同比激增3000家。
蜜雪冰城以6元檸檬水壟斷下沉市場,喜茶、奈雪將價格壓至15元區間,中端品牌陷入“上下夾擊”。霸王茶姬雖以18元客單價占據一二線城市,但產品SKU與頭部品牌重疊率達70%,創新乏力問題凸顯。
對于已經上市的新茶飲品牌,資本市場的態度其實相當審慎。
2024年茶百道港股上市首日暴跌40%,奈雪市值縮水超90%。行業分析師指出,投資者更關注盈利能力與現金流質量,對“市場規模換盈利空間”模式漸失耐心。而霸王茶姬,恰恰是這一模式的忠實執行者。
出海困局:文化差異與供應鏈挑戰
為突破增長天花板,霸王茶姬將海外市場視為第二戰場。
截至2024年底,其海外門店超150家,計劃2025年進軍美國市場。但現實阻力重重:北美門店單店投資高達315萬元,人工與租金成本較國內翻倍;茉莉雪芽等原葉茶口味遭遇本土化挑戰,甜度調整也導致成本上升。
更棘手的是,美國《供應鏈安全法案》要求原料本地化率超50%,其東南亞茶園尚無法滿足需求。
與此同時,瑞幸咖啡正反向侵入其腹地。
2024年推出的“輕輕茉莉”輕乳茶,配方與“伯牙絕弦”高度相似,卻憑借“每周九塊九”策略搶占市場。瑞幸兩萬家門店的規模優勢,疊加品牌重塑后的資本號召力,令霸王茶姬的“東方星巴克”敘事邏輯面臨挑戰。
公司為了出海設置的股權架構也備受爭議,導致資本運作的合規性籠罩在迷霧中。
2023年8月,公司注冊資本在兩個月內經歷戲劇性變動:先是從161萬元暴增至1.5億元,隨后又驟減至3800萬元。在此期間,外資機構XVC Fund II LP以67%的增資比例短暫控股,兩個月后卻迅速退出,新加坡公司CHAGEE INVESTMENT PTE.LTD成為全資控股方。
這種“閃電式”資本操作被質疑存在利益輸送和稅務規避風險。
證監會因此發函要求其說明,離岸架構的稅收合規性及股權交易定價公允性。業內人士指出,此類操作若處理不當,可能觸發跨境監管審查,甚至延緩上市進程。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分析稱:“美股IPO雖門檻較低,但中概股面臨審計底稿審查、ESG披露等嚴苛要求,合規瑕疵可能成為做空機構的狙擊靶點”。
未來出路:從規模崇拜到價值重構
憑借獨創的“1+1+9+N”加盟模式,霸王茶姬兩年內實現門店從1000家到6000家的爆發式增長。
但光鮮數據背后,加盟商生態正在惡化:一線城市單店月銷售額從100萬元跌至35萬元,回本周期從20個月拉長至28個月。部分加盟商反映,原料采購成本占營收45%,疊加總部8%的抽成,凈利潤率已跌破5%。
而且,這種“閃電戰”式擴張的背后,是高昂的成本:以單店投資100萬元計算,僅2024年新增的3000家門店即需耗資30億元,遠超其歷年融資總額。眼下急于赴美上市,也是試圖以此來緩解資金鏈壓力:募資將主要用于海外供應鏈建設、智能化設備升級及債務償還。
加盟模式的雙刃劍,反復在速度與質量之間拉鋸,導致霸王茶姬在戰略選擇上屢屢失衡,更嚴峻的品控危機悄然而至。
2024年,黑貓平臺累計投訴量達1405條,涉及“異物混入”“過期銷售”等問題。北京市場監管部門抽查顯示,其門店菌落總數控制標準寬于競品20%,區域分倉抽檢合格率僅82%。供應鏈的粗放管理,正在侵蝕消費者信任。
面對多重壓力,霸王茶姬亟需戰略轉向。
短期來看,化解證監會質詢、完善合規是當務之急;但中長期則需重構商業模式:通過產品創新,開發助眠茶等功能性茶飲,切入健康細分市場,降低對咖啡因的依賴;進一步供應鏈升級,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茶葉溯源,將品控誤差率降至0.1%以下;改革公司治理結構,增設中小股東代表董事,將ESG指標納入高管考核,從而妥善應對美股的披露要求。
霸王茶姬的赴美IPO,既是資本市場的試金石,也是行業轉型的風向標——在資本市場的叢林里活下來,是對所有新茶飲品牌的考驗。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