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融通換帥景君儒背后:業績持續下降,已是翠微股份“拖油瓶”
面對嚴峻形勢,海科融通還需要制定更積極的經營轉型和策略調整才有望度過難關。
撰稿 | 芋圓??來源 | 貝多財經
近日,在央行發布的許可公示中公布了海科融通總經理變更為景君儒的信息。同時,海科融通的法定代表人也由戎華變更為景君儒。特別說明的是,此時距離海科融通上一任總經理及法定代表人變更過去僅一年有余。
根據天眼查App信息,海科融通曾于2023年6月發生工商變更。其中,孟立新均不再擔任該公司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由戎華接任。與此同時,翠微股份董事長匡振興也退出海科融通董事會。
據貝多財經了解,海科融通是翠微股份的控股子公司。此前的2020年12月,翠微股份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斥資19.45億元收購了前者98.2975%的股權。但在過去幾年,海科融通的業績表現并不如意。
此外,海科融通的內控管理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一、業績不振或成高管變動誘因
2024年11月12日,央行發布關于非銀行支付機構重大事項變更許可信息公示。其中,同意北京海科融通董事、總經理由戎華變更為景君儒。同期,華科融通在天眼查app和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法定代表人也由戎華變更為景君儒。
截自中國人民銀行官網
公開資料顯示,景君儒與前任總經理戎華一樣屬于內部擢升,皆由副總經理被提升為總經理,只是景君儒在擔任副總經理期間還兼任總經濟師。加入海科融通之前,其曾擔任過中國銀聯新疆分公司助理總經理職務。
貝多財經了解到,此次海科融通的總經理及法定代表人的變動距離上一次變更僅過去一年零四個月的時間。此前的2023年6月29日,同時擔任翠微股份和海科融通董事長的匡振興不再任海科融通董事長職務,繼而由海科融通原總經理孟立新兼任董事長。
與此同時,海科融通的法定代表人及總經理也由孟立新變更為戎華。更早之前,海科融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則為劉雷。在2020年被翠微股份收購后,劉雷等人退出,由翠微股份派系的匡振興、孟立新等人成為海科融通的主導者。
此次景君儒“走馬上任”前后,海科融通曾就此召開了全體員工動員大會。會上,翠微股份副總經理蘇斐宣布了對景君儒的任命。同時,會議對海科融通經營班子的職責進行了重新劃分。
據媒體報道,面對市場和公司的各種挑戰與壓力,作為新任總經理的景君儒表示,將滿懷激情、不遺余力,與公司班子成員及中心負責人做好配合,持續推動公司的經營工作,并全力促進公司順利轉型。
而蘇斐則強調了合規管理和風險意識的重要性,稱“確保公司在安全軌道上穩健前行”。同時,蘇斐針對公司年度目標進展情況,呼吁全體員工需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確保年度任務圓滿達成。
不難看出,當下的海科融通既面臨一定的挑戰,又有潛在的機遇等待挖掘。但就業績表現而言,在戎華擔任海科融通總經理期間,海科融通的業績表現屬實難以讓人滿意,營收、利潤規模均雙雙大幅下滑。
據翠微股份2024年半年報披露,海科融通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7.29億元,較2023年同期減少6.05億元,同比下降45.33%;凈利潤-1.32億元,同比減少1.83億元,由盈轉虧。
而在第三季度,海科融通的收入下降趨勢還在持續。據翠微股份2024年前三季度經營數據公告,海科融通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合計10.68億元,同比減少46.68%。據此計算,海科融通在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38億元左右,同比下降約五成。
截自翠微股份2024年1-3季度經營數據公告
2023年度,海科融通實現營業收入25.86億元,較2022 年的30.40億元減少4.54億元,同比下降14.94%;實現歸母凈利潤-3.10億元,同比下降12.39%,這也是海科融通在被翠微股份收購后第二次出現年度虧損。
二、業績下滑非一時之痛
可是即便更換了總經理人選,海科融通萎靡的業績表現恐怕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扭轉。拉長時間來看,海科融通的下滑趨勢已持續數年,甚至在翠微股份收購海科融通之處,其業績表現就已經初現端倪。
在收購海科融通之前,翠微股份主營傳統零售業務。由于行業競爭激烈,翠微股份將拓展的目光投向第三方支付版圖,并最終在2020年底以19.45億元的價格收購海科融通約98.3%的股權,實現了“商業零售+第三方支付”的雙主業格局。
但在被翠微股份收購前,海科融通曾有過兩次被收購失敗的經歷,且其市值在尋找買家的這五年間也在不斷下滑。此前的2015年12月,永大集團曾發布公告擬作價29.69億元收購海科融通100%股權,在10個月后因“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面臨不確定性”而終止。
而2016年10月,新力金融則披露公告,稱將以“現金+非公開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海科融通100%股權,但在拉鋸兩年后,因海科融通認為“收購歷時較久、市場環境變化較大、且與最初的規劃存在不確定的風險”而告終。
當2020年翠微股份再次收購海科融通時,后者的估值已從最初的29.69億元跌至19.45億元,縮水超過10億元。而被收購后的海科融通似乎也沒有因為資產重組而重獲新生,其估值仍在持續下跌。
據2023年翠微股份公布的關于海科融通的資產評估報告,其股東全部權益在評估基準日2022年12月31日可收回金額為16.63億元,采用公允價值減處置費用后的凈額,得出其可收回金額為16.61億元,這一定程度上反映海科融通的市場價值有所下滑。
截自翠微股份公告
海科融通除了資產評估不算理想,對于被翠微股份收購時所簽的三年業績對賭協議,也完成得非常勉強。
2020年,海科融通在被翠微股份收購時簽署了《盈利預測補充協議》,協議規定,海科融通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三年間實現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母凈利潤應分別不低于1.75億元、2.08億元,2.40億元,否則需要進行一定的補償。
此后,2020年至2022年三年間,海科融通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84億元、2.16億元,2.47億元,均險險踩線過關。但在對賭協議所要求的歸母凈利潤外,海科融通整體的盈利狀況卻并不樂觀。
截自翠微股份2023年年報
在營業收入方面,2020年至2023年,海科融通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8.41億元、23.58億元、30.40億元、25.86億元,增幅分別為-5.32%、-17.01%、28.96%和-14.94%。不難看出,除了2022年,海科融通的營業收入均呈現下降態勢。
2020年至2023年,海科融通分別實現凈利潤1.84億元、2.09億元、-2.75億元、-3.10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0.79%、13.23%、-231.62%、-12.73%,同樣的只有2021年的凈利潤有所上漲,整體呈下降態勢。
2023年,海科融通的凈虧損更是突破了3億元,2022年和2023年的虧損規模也已經吞噬掉了2020年、2021年的凈利潤。此外,該公司2021年與2022年的凈利潤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母凈利潤之間的差距在企業財報中也較為少見。
對賭協議到期后,海科融通直接上演“變臉”, 營業收入及凈利潤雙雙出現大幅下滑,也表明海科融通的業績成長性還需要努力提升。從這個角度而言,翠微股份的這筆收購實屬得不償失,前車之鑒就有沙豐新材料。
2020年佳先股份收購沙豐新材料時,轉讓方承諾2020年至2022年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350萬元、1485萬元、1633萬元,或前兩年累計不低于2835萬元,三年累計不低于4468萬元 。沙豐新材料2020至2021年累計扣非凈利潤完成前兩年業績承諾,完成對賭后2023年凈利潤僅81.72萬元,較2022年下降超90%。
而佳先股份也因此計提商譽減值損失1003.61萬元,直接扣減了當期利潤,使公司的資產減值增加,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產生了較大沖擊。
三、一年自爆兩次“跳碼”,成為“拖油瓶”
海科融通除了經營業績難以逆轉的頹勢讓翠微股份難以借力,其內控風險的不斷“爆雷”更是讓翠微股份顏面盡失。2023年,翠微股份曾兩度發公告公示海科融通的“跳碼”事件。
2023年4月20日,翠微股份發布關于重大事項的提示性公告,公告顯示,海科融通在收單業務中存在部分標準類商戶交易使用優惠類商戶交易費率上送清算網絡的情形,需按照相關協議分批次將涉及資金退還至待處理賬戶。
同年10月20日,翠微股份再次發布公告公示了海科融通二度在收單業務中存在部分標準類商戶交易使用優惠類商戶交易費率上送清算網絡的情形,并聲明本次事項將對翠微股份2023年第三季度及全年業績產生重大影響,預計影響損益約-4億元。
截自翠微股份公告
最終,在2023年年報中,翠微股份披露海科融通按新要求將額外新增涉及資金分批次退還至待處理資金賬戶并進行了會計處理后,使翠微股份減少利潤4.19億元。
而海科融通對翠微股份的消極影響還在持續。在翠微股份2024年4月30日公布的關于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告中顯示,2023年翠微股份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54.37萬元,主要是子公司收單業務采購機具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此外,海科融通在各投訴平臺的被投訴數量也異常之多。在黑貓投訴平臺搜索關鍵詞“海科融通”,出現的投訴量高達11.29萬條,而在消費保平臺搜索“海科融通”,出現的相關投訴也有2000條左右。
截自黑貓投訴平臺官網
由于海科融通的營業收入在翠微股份的整體營收中占比較重,因此其業務轉型備受翠微股份投資者的關注。但支付行業目前已進入存量市場,基數相比過去處于高位,外加首單行業的激烈競爭,都讓處于產業鏈中游的海科融通舉步維艱。
但深度挖掘客戶需求,提高客戶服務質量,以及拓展海外市場是幾乎所有支付企業想要繼續發展都無可避免的選擇.面對嚴峻形勢,海科融通還需要制定更積極的經營轉型和策略調整才有望度過難關。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