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稅”宮斗,中小商家如何活過三集?
該怎么推動“流量平權”,避免眾多中小商家在流量爭奪戰(zhàn)里“活不過三集”?
文丨郭夢儀??來源|商業(yè)數據派
“去年,我們在兩家電商平臺上的投流預算都砍半了。如果ROI(投資回報率)還是目前這個數字,我們就考慮將重心只放在表現更好的那個平臺了。”一位美妝品牌方向商業(yè)數據派表示,營銷成本越來越高,而回報反而越來越低。
近兩年,不少品牌方都跟商業(yè)數據派表達過相似的觀點:高昂的營銷成本,已經成了商家的不能承受之重。
這直接導致商家的利潤在降低。在電商圈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商戶收益公式:商戶收益=實際GMV-成本=(流量*轉化率*客單價*購買頻率)-(生產成本+營銷成本+物流成本)。
很多商家想要獲取收益,生產和物流往往都是硬成本,壓縮空間不大,所以需要用盡可能小的營銷成本產生盡可能多的銷售額。
但目前電商行業(yè)運營的一個難點是,隨著各家平臺拉高貨幣化率、商家供給也過多等因素,線上流量已接近枯竭,商家營銷投入ROI下降嚴重,成本卻一直高漲。
這一問題對中腰部商家的影響尤為嚴重,“開個店鋪,打打廣告,做幾次促銷”就能拿到大量成交額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該怎么推動“流量平權”,避免眾多中小商家在流量爭奪戰(zhàn)里“活不過三集”?
01中小商家的流量稅,不能承受之重
“雙十一流量掉到兩位數,我都已經習慣了?!贝蟠賵竺_始,但山哥(化名)這次還是選擇不參加。
雙十一開始的第一天,山哥的流量就直線下跌,從四位數跌到了兩位數,買了流量也只能勉強上到三位數,如果單靠自然流量,就更別提了。
對中小商家來說,流量資源不僅貴,電商平臺還有非常細化的付費標準:點擊、大V、掛車,乃至不同位置的體現,都有明碼標價,特別是雙11大促這樣的黃金時段,流量成本就會更高,某些商品類目點擊付費的流量價格可達30元/次點擊。
“我們算了近三年的賬,利潤微薄都談不上,無奈扛不住成本壓力選擇了斷臂求生”、“業(yè)內很多同行依然在堅持運營,但很多也都是大量的資金都用在了推廣上,轉化結果也不盡如人意?!?/span>
山哥的無奈,也是近幾年商家們對流量的糾結。
鼓勵中小商家、白牌商家、產業(yè)帶商家入駐;全面減輕商家開店費用和傭金;在物流配送、退貨保險等方面賦予商家額外支持……今年“商家減負”是整個雙十一的“主旋律”。
減負固然是好事,但這些成本,和流量成本相比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在2018年,電商行業(yè)的平均流量成本大約在10%-40%之間。然而,最近兩年出現了一些極端數據,比如“白牌商家的投流成本可能高達100%”“推廣費用在兩年內累計增長了147.71%”,電商行業(yè)流量成本的顯著上升給商家?guī)砹烁蟮慕洜I壓力。
對于溢價更高、盈利能力更強的大品牌而言,這樣的流量成本占比尚可接受。但對于主攻白牌的中小商家,每一個百分點的利潤都至關重要。倘若砸錢與大牌爭奪曝光度,即便換回了訂單和銷售額,也未必賺得更多。
但到了今年,電商大品牌們也開始閉店了。
以女性服飾行業(yè)為例,諸如“羅拉密碼”“吾喜歡的衣櫥”等知名品牌在今年相繼宣布停業(yè),正是對流量成本急劇上升的無奈之舉。羅拉密碼創(chuàng)始人曾公開表示,自2021年以來平臺的退貨率從30%-40%上升至70%-80%,而流量成本也相應翻了10倍。
高企的流量推廣費,更讓大量中小商家左右為難:投吧,本就不多的那點利潤可能被投流營銷費用蠶食殆盡;不投吧,又不像大品牌那樣有“自來水”。
實際上,隨著整個電商流量生態(tài)的成熟,流量結構的固化已經成為“慣性”,平臺由于缺乏增量機會而不得不深耕存量或者當流量的“搬運工”,但流量成本的負擔已經成為商家,尤其是中小商家,不能忽視的一道難關。
流量“重稅”起于平臺,但也是趨勢使然。
移動互聯網時代開始,流量在當年還是個亟待開發(fā)的“金礦”,電商行業(yè)也隨著流量的爆發(fā)與支付、物流的基建完善,開始集體狂飆。
這期間,電商平臺吸納的品牌商家、中小商家越來越多,活躍用戶數更是逐年遞增,而平臺在供需之間搭建起了流量商業(yè)化途徑,讓流量和商家有了更加實際的匹配方法;并且隨著平臺發(fā)展,這類營銷資源開始不斷加碼,從開屏頁、Banner廣告位、搜索欄,再到新品節(jié)、品類日等。
在增量發(fā)展期,平臺DAU幾何級增長,要的就是繁榮生態(tài),免費派發(fā)流量不是問題。傳統(tǒng)貨架電商也因此形成了“公開的秘密”,即誰有最高的營銷預算給到平臺,平臺就能給誰更多的銷量和曝光。
到了“存量時代”,情況發(fā)生了變化。與其說是電商平臺舍不得給流量,不如說是平臺自己也缺流量。
用戶規(guī)模增長勢頭放緩,需求端缺乏增量,供給端商家規(guī)模龐大、商品供應豐富,優(yōu)質流量分配難題自然就來了。
現在流量已經見頂,各家傳統(tǒng)電商不得不打通營銷通道,開始當站外流量的“黃牛”,穩(wěn)住商家這部分的客戶收入。但電商平臺本身也有自身的增長紅線,按照某電商平臺最新財報會議中所說,未來希望提升CMR收入,即客戶管理收入,包括廣告費、銷售抽傭等,去做更大的投資。
如何既讓流量便宜,又讓商家有流量?
那就必須讓商品自帶流量。那么,除了內容電商之外,什么才自帶流量?
價格無疑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種方式。
所以,我們看到,近年來不少平臺在爭奪“高性價比”的心智,希望以此來贏得真正有效的用戶流量。
而這種玩法的鼻祖就是拼多多,從誕生之初,它采用的就是“性價比=流量加成”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流量壟斷。
這種玩法似乎一直奏效,最近,在對比各個平臺的商品策略時,我們也發(fā)現,拼多多上目前的確給同等品質但價格比較有優(yōu)勢的商品,更靠前的展現量。
平臺的引導,也會讓商家更注重定價和流量之間的平衡。
02政策引導,開啟“流量平權”新時代
雖然電商平臺的玩法層出不窮,但底色——流量貨幣化沒有改變。如今電商格局和流量競爭都到了更為平穩(wěn)的新階段,即使商業(yè)模式有所不同,但流量成本過高的現實沒有本質改變,這對線上線下海量的中小商家而言并不是好消息。
問題來了:是否還有更能助力中小商家紓解流量問題的新渠道、新模式?
首先是政策引導。
市場監(jiān)管總局在近期出臺《關于引導網絡交易平臺發(fā)揮流量積極作用扶持中小微經營主體發(fā)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中提出,鼓勵網絡交易平臺企業(yè)合理配置流量資源,重點向農產品經營主體、特色經營主體和新入駐經營主體傾斜,同時結合大型促銷等活動,加大對平臺內企業(yè)商戶的流量支持。
這一政策,意在解決當前中小微企業(yè)面臨的“流量重稅”問題。
在市場監(jiān)管總局看來,平臺流量機制需要做到5點才能合理的發(fā)揮作用:
1、合理配置流量資源;2、明確平臺流量規(guī)則;3、提升流量供給精準度;4、提供包括產品研發(fā)、倉儲物流、數據分析等配套措施;5、完善流量“售后”,即流量效率評估機制。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yè)涌入市場,傳統(tǒng)的流量獲取途徑逐漸飽和,這使得中小微企業(yè)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因此,政策的出臺可以說是一種引導,希望平臺能打破流量壁壘,為中小微企業(yè)尋求發(fā)展新路徑提供保障。
其實,市場監(jiān)管總局發(fā)布《意見》時,正好是各家平臺和商家的雙十一籌備期。雖然各家傳統(tǒng)電商平臺還是“價高者得”的流量機制,但是也在流量供給精準度、流量配套政策上做了努力。
比如這兩年非?;鸬娜就茝V和付免聯動(付費流量和自然流量互相轉化)。今年雙十一,商家參與全站推廣,可以獲得最高40%的自然流量,搜索流量也可以獲得最高30%的自然流量加碼。
另外,各家升級的AI技術,也提升了商家經營效率。針對白牌商品和工廠直供商品,傳統(tǒng)電商們也推出了千億流量扶持政策,希望幫助這些商家獲得更多的流量和價格補貼。
但這一切都是基于現有的流量機制做的“微調”,在流量付費競價為王的基本盤下,大多數流量依舊還是會流向“價高者”,流量增量越少、價格越貴。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與技術研究所蔡躍洲向商業(yè)數據派表示,網絡交易平臺作為企業(yè)的根本屬性決定了優(yōu)化流量資源配置、針對中小微經營主體實施流量扶持,不能僅靠市場機制,還需政府加強引導。
《意見》表達的意思非常明確,在官方看來,電商平臺應該發(fā)揮更積極的流量作用,加重了平臺責任,要求平臺能夠確保中小微企業(yè)能夠平等獲取市場機會,幫助中小微企業(yè)更明確自己的市場位置與增長空間,另外也是為了鼓勵更多商家入駐,個人創(chuàng)業(yè),擴大平臺的業(yè)務規(guī)模和市場份額。
03競價不是唯一出路
政策只是方向引領,更重要的是平臺對流量分配機制的反思。
通常電商平臺流量分配有兩種規(guī)則:價高者得;價低者得。
目前,很多中小商家正采取“兩條腿走路”策略,一方面通過SEO優(yōu)化,盡可能發(fā)掘優(yōu)質免費流量;第二則是摸索付費流量的最佳投放模型,爭取ROI最大化。
在電商平臺利用AI與大數據等技術提升廣告投放精準度的當下,通過合理投放提升推廣效果,也是許多商家的通行做法。
從商家角度看,投放效果提升的確是曲線減負方式,但怎樣跳出“競價思維”實現更系統(tǒng)的流量平權,更顯關鍵——它們要的是將投放效果提上去,更是避免因交不起“流量地租”被排斥在流量分配體系之外。
這指向的命題就是:流量平權。這依托于做大蛋糕——流量池里有活水持續(xù)注入,才能讓足夠多性價比高的好貨得到流量澆灌,這依賴于流量分配底層邏輯的重置。
現在大多數平臺推行的是“價高者得”,“價”指的是流量推廣費用,對應的是“人找商品”的中心化邏輯和收渠道租金的流量思維:將競價排名作為櫥窗位推薦依據,將推廣費作為流量分配閥門,商家要想在貨架上被優(yōu)先或更多呈現,就得以競價方式購買平臺的“總流量包”。
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商家。這樣的模式就導致現在的情況:商家為了爭奪推薦位或坑位,陷入競價的困境,將流量費用越抬越高。那些付不起流量推廣費的中小商家,可能連個點擊都沒有。
“價低者得”中的“價”指的是商品價格,對應的是“商品找人”的去中心化邏輯和回歸供需本源的以“人”為中心思路,即推薦機制圍繞最吸引人的價格優(yōu)勢展開,商品能得到多少曝光,不是取決于買量投流,而是取決于性價比情況。
近兩年,“商品找人”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
比如,直播電商是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內容,通過興趣標簽來匹配商品和人;而拼多多的推薦系統(tǒng)以商品品質、價格、商家服務等進行綜合判定,只要商品具備“質價比”,就能夠自然地吸引一定量的用戶流量。在此基礎上,如果商家進一步通過投放廣告來增加流量,就能夠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有效地打造爆款商品。
看似簡單粗暴的邏輯,并不缺少合理性的解釋:中小商家可以將15%左右的營銷開支體現在價格上,在全網“制造”價格優(yōu)勢,進而獲得算法推薦。商家用更少的精力把商品賣出去,用戶買到了性價比高的商品,平臺不斷深化“性價比高的心智”,形成了一套算法驅動的正向循環(huán)。
曾有品牌向媒體公開表示,他們在拼多多上的流量結構中,70%-80%的流量都來自推薦,而非用戶的主動搜索。倘若價格上有優(yōu)勢,傭金成本、售后成本和流量成本的占比可以控制在5%-7%,其他平臺通常需要12%-27%。
循此邏輯,即便是白牌或新手商家,也能不用買量就靠高性價比吸引的免費流量將商品賣爆。這會引導商家的關注點從付費推廣到商品性價比,倒逼供給側向高性價比看齊。
這是兩種“切蛋糕”的方式。很明顯,后者比前者對中小商家更為友好。
其實“價高者得”和“價低者得”兩種機制,代表著平臺對電商行業(yè)的不同理解。前者在“跑馬圈地”時有助于平臺快速擴張和商家的有序進入,而“守城”時期卻不適用了。十幾年前的電商進入了“存量時代”,流量機制也需要進行一次“大變革”。而現如今,中小商家的發(fā)展空間不該被“流量稅”堵住,電商競爭的盡頭也不該是“階層固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fā)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fā)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