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狂奔市值破千億,東鵬特飲患上“大單品依賴癥”?
東鵬該如何調整?
撰文|宋歌??編輯|楊勇??來源 | 氫消費出品??ID | HQingXiaoFei
“累了,餓了,記得喝東鵬特飲。”伴隨著這條洗腦式廣告語,東鵬特飲正替代紅牛成為新一代“打工人續命水”。
東鵬特飲最新財報顯示,2024年前9個月,公司營收為125.58億元,同比增長45.34%;凈利為27.07億元,同比增長63.53%;扣非后凈利為26.63億元,同比增長77.3%。報告期內,其核心大單品“東鵬特飲”,收入為105億元,占比超83.86%,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支柱產品。
在業績利好的推動下,東鵬飲料股價也是一路狂飆,最近總市值已經超千億。不過,東鵬特飲因為第二曲線一直“發育遲緩”,外界也詬病其患上“大單品依賴癥”。同時,股東對其信心也不足,減持現象頻發。
隨著“健康控糖”的生活方式日漸成為新時尚,市場還會給“糖分刺客”的東鵬飲料留下多少時間?
取代紅牛,卻被困于大單品中
在能量飲料市場,紅牛曾是行業內絕對的一哥,東鵬飲料從出生之時,便處于巨人之下,但卻從沒有停止過追趕的步伐。
行業迭代中,從來都是學者死,似者生。東鵬飲料是深圳老字號飲料生產企業,此前曾因經營不善,一度瀕臨倒閉邊緣。
在紅牛進入中國后,東鵬特飲作為其代工廠積累了不少行業經驗。之后,東鵬特飲憑借其獨特的戰略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模仿紅牛也推出了功能性飲料,但并非完全抄襲,而是在包裝、價格、營銷、消費人群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
2016年時,紅牛深陷商標權紛爭中,在國內市場占有率不斷下滑,東鵬特飲趁機后來者居上,一躍成為中國能量飲料市場龍頭,銷量占比提升至43%,而紅牛的銷量在能量飲料的占比則滑到了市場第二。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東鵬特飲一直都是摸著紅牛過河,但其實與紅牛定位白領群體不同,東鵬特飲主攻貨車司機、快遞員、建筑工人等體力勞動者。
東鵬特飲口感和紅牛差不多,但價格只有其一半,對于這群追求高性價比的藍領群體而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紅牛落寞,東鵬特飲掙得盆滿缽滿。
東鵬飲料2023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112.63億元,同比增長32.42%;凈利潤20.40億元,同比增長41.60%;扣非歸母凈利潤18.70億元,同比增長38.30%。
此外,據尼爾森IQ報告顯示,2023年時,在中國能量飲料市場中,東鵬特飲銷量占比為43.02%,與上年相比提升6.3個點,連續第三年穩居市場第一;銷售額占比為30.94%,同比提升4.32個百分點,處于市場第二的位置。
不過,雖然東鵬特飲業績一路高唱凱歌,卻也被外界質疑患上“大單品依賴癥”。
光從營收結構來看,東鵬特飲的主要產品可以分為東鵬特飲和其他飲料兩大類。其中,東鵬特飲屬于核心單品,光2023年就實現營收103.36億元,占總營收比例高達91.87%。
此前,為了降低對東鵬特飲的依賴,其實公司已經在積極推動產品多元化。在東鵬飲料集團2023年度總結大會上,董事長林木勤表示,“未來三年,東鵬特飲將全面實施1+6多品類戰略,必須培育發展出第二增長曲線,我們不能有躺平的心態。”
不過,實際效果并不顯著。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東鵬特飲“其他飲料”實現營收9.14億元,占比為8.13%。盡管這一比例相較于2022年的3.76%有了顯著提升,但仍然相對較低,難以支撐其成為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
“背刺”打工人,糖分嚴重超標
其實,在紅牛維他命敗訴后,明確“紅牛系列商標”歸泰國天絲集團所有,對于以東鵬為首的國產能量飲料行業,理應前途光明,甚至可以躺著數錢。
但東鵬特飲如此著急尋找第二曲線,也與其深陷“糖分刺客”風波密不可分。
作為“打工神水”,東鵬特飲不但具有提神醒腦的功能,而且香甜口感也備受歡迎。
然而,近期東鵬特飲因含糖量過高,可能誘發高尿酸問題的報道,已經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2024年8月,《消費者報道》委托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對12種功能飲料進行了全面的質量檢測。這些飲料涵蓋了紅牛、東鵬、力保健、旺旺等多個知名品牌,檢測內容主要包括評估其抗疲勞效果、糖分含量以及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量,以此綜合衡量產品的性能與品質。
出乎意料的是,檢測結果顯示,東鵬特飲在含糖量方面遠遠不及格。具體來說,每100mL東鵬特飲中含有13.3g糖,這一數值不僅遠高于中國香港衛生署所界定的“高糖”飲料標準(即每100mL含糖量高于7.5g),而且如果按照東鵬特飲的常規售賣規格(500mL)來計算,一瓶就含有高達66.5g的糖,這大約相當于14.6塊方糖的量。在參與測試的12款功能飲料中,東鵬特飲的總糖含量是最高的。
對于含糖量的測試結果,東鵬飲料官方回應稱,“配方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已經過國家相關部門的評價和批準,同時,我司產品中有建議每日一瓶的標簽”。
但事實上,即便消費者每天只喝一瓶東鵬特飲,糖分其實也已經嚴重超標。而且不少消費者每天都會喝兩三瓶的東鵬特飲,甚至不少人稱要是有一天不喝就渾身難受。
此外,還有消費者在社交平臺發帖稱,自己喝了幾個月東鵬特飲,在體檢時查出尿酸高于正常區間值,引發痛風。
這種情況并非個例,不少網友在相關討論中均分享了自己經歷,有人提到“跑外賣時一天要喝三四瓶東鵬特飲,結果現在患上了尿毒癥”,還有人表示“每天喝一兩瓶東鵬特飲后,檢查發現尿酸偏高”。
雖然沒有數據直接表明這些網友患病是東鵬特飲導致的,但其糖分含量過高,影響人體健康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成年人應當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攝入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2019年,國際頂級醫學期刊《Circulation》研究數據顯示,飲用含糖飲料越多,早死的風險就越大。
隨著低糖健康理念的不斷傳播,面對糖分含量超標的東鵬特飲,消費者勢必會更加謹慎選擇。
豪氣分紅,依舊難留住股東的心
東鵬特飲不光在打工人心中口碑下滑,也難以留住股東的心。
12月25日,據媒體報道,東鵬特飲發布公告稱,2024年7月25日至2024年9月24日期間,公司第二大股東天津君正投資合計減持公司股份436.4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0911%。
而在本次權益變動后,君正投資持有東鵬飲料的股份比例從5%減少至3.9089%。
自從東鵬特飲2022年5月股份解禁以來,原第二大股東君正投資其實已經5次發布減持計劃。
據iFinD數據顯示,東鵬特飲分別在2022年9月、2023年1月以及2024年1月分別宣布減持計劃,并在此期間實際減持股份分別為141.14萬股、375.48萬股和1083.41萬股。這些減持對應的金額分別為2.5億元、6.79億元和18.96億元。而到了今年10月,東鵬特飲再次減持了605萬股,此次減持的金額大約為13.26億元。
算下來,不到3年時間里,君正已通過減持從東鵬飲料“提款”近42億元。
除了君正投資之外,東鵬飲料的高管也在減持。2023年12月,東鵬飲料公告顯示,13位股東及董監高合計減持公司股份743.95萬股,占公司股份總數約為2%,套現近14億元。當中的減持者涵蓋了除總裁以外的所有高管。
其實,東鵬特飲給股東的分紅并不低,堪稱大手筆。
上市3年以來,東鵬飲料慷慨地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分紅,累計分配的現金總額超過了40億元。
東鵬特飲雖然分紅大方,但在研發上卻非常吝嗇,恐會埋下隱患。
財報數據,2023年全年,東鵬飲料研發費用為5439.07萬元,僅占營業總成本的0.48%。研發費用率非但沒有提升,反而逐年下降。
從2019年到2022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0.28億元、0.36億元、0.43億元、0.43億元,僅占總營收的0.67%、0.72%、0.61%和0.51%。
通過數據足以看出,東鵬特飲研發費用投入并不高,甚至還不如元氣森林等新興品牌。
元氣森林生產中心總經理李炳前曾于2021年10月透露,截至當年9月,元氣森林研發成本同比增加350%,在過去的12個月里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短至5.5個月。
研發投入不夠,也這樣導致了東鵬飲料產品創新能力弱,甚至影響到其多元化戰略的推進。
畢竟,如今的飲料市場競爭激烈,椰汁、電解質水、無糖茶、咖啡等細分賽道玩家眾多,新品層出不窮。而東鵬飲料在新品研發和推廣方面能力不足,自然難以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此外,東鵬飲料在現金流方面也存在較大波動。財報顯示,從2019年到2022年,東鵬飲料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分別為6.21億元、2.34億元、-1.8億元和4.39億元,表現出明顯的不穩定性。
種種因素影響下,股東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漸漸缺乏信心,減持也成了一個頻繁的動作。
結語
不可否認,東鵬特飲因大單品而成名,但也受大單品所累。
對于企業而言,過度依賴某一單一產品無疑會加劇經營風險。若市場狀況發生變動或競爭態勢加劇,企業的整體業績可能會遭受顯著沖擊。
如果不注重創新,僅僅停留在口號上,那么資本的想象力將會變得越來越有限。當前,飲料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老品牌在夾縫中求生存,新品牌則躍躍欲試。東鵬特飲作為一款糖分超高的飲品,已經漸漸不符合當前的飲品流行趨勢。
一時的業績好固然值得慶祝,但如果不能積極尋找第二增長曲線,還固守著過去的成就,那么市場遲早會毫不留情地將其淘汰。
對于東鵬特飲來說,掙到的錢不應該只用于給股東分紅,更應該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否則,曾經怎么跌倒的,可能會再次摔跟頭,甚至可能再也爬不起來。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