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15年董事長卸任!現代財險靠什么扭虧?
現代財險累虧4.7億元。
作者 | 謝美浴?編輯 | 付影?來源 | 獨角金融
2025年3月,現代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現代財險”)迎來重大人事變動——執掌公司15年的韓國籍董事長趙鏞一正式卸任。
現代財險方面表示,“趙鏞一先生因個人原因請辭,當前現代財險戰略路徑清晰、人才梯隊建設完善、經營管理體系成熟、各項工作機制規范運行,因此其離任對公司影響不大。”
成立于2007年2月的現代財險,由韓國現代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100%出資設立;2020年,聯想、滴滴入場,以合計持有64%股權比例打破單一外資格局,將現代財險推入“中外合資”時代。
韓國籍董事長趙鏞一離任后,新任董事長人選來自韓方還是中方,或將成為觀察公司未來走向的關鍵指標之一,新任董事長能否扭轉現代財險連續四年的虧損也備受關注。
1
掌舵15年董事長趙鏞一卸任,
高管團隊“80后”占比66%
在保險行業高管頻繁更迭的背景下,趙鏞一長達15年的董事長任期較為罕見。
資料顯示,趙鏞一生于1958年,韓國國籍,畢業于韓國首爾大學英語文學專業。自2007年現代財險籌備伊始,趙鏞一便出任董事,2010年接棒首任董事長樸仁秀后,一直執掌公司至2025年3月。
在趙鏞一任職期間,現代財險股權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2020年3月,現代財險增資擴股獲批,注冊資本金從5.5億元變更為16.67億元,并引入四家新股東。其中,聯想控股、滴滴出行子公司迪潤(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迪潤科技”)分別持股32%,并列第二大股東;安徽易商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和寧波梅山保稅港區紅杉曜盛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則分別持股1.5%。
圖源:現代財險償付能力報告
增資后,現代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的持股比例從100%稀釋至33%,雖仍保持第一大股東地位,但聯想和滴滴分別持股32%,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現代財險由此從一家外資獨資險企變身為中外合資險企。
針對下一任董事長的人選,現代財險表示,“將充分考慮其專業資質、管理經驗、戰略匹配度等評價指標,確定候選人后嚴格履行報批程序,待新任董事長任職資格獲監管批復且正式任命后,將及時進行信息披露。過渡期內,現代財險公司治理架構完整,各項事務按既定機制穩健運行?!?/span>
圖源:罐頭圖庫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如果是因為年齡而進行人事調整,那么大概率新的任命不會偏離既有的經營策略,但如果在此次變更中人事格局發生變化,那么不排除未來韓方的在華投資策略出現調整?!?/span>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理事長柏文喜進一步指出,“現代財險新任董事長的人選如果由中方委派,可能意味著中方股東在公司戰略決策中的話語權進一步提升,公司可能會更加注重本地化發展和與中方股東資源的協同整合;若是繼續由韓方委派,公司可能在保持原有國際化視野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適合中國市場的本土化戰略。”
另一方面,雖然趙鏞一擔任董事長時間長達15年,期間卻經歷了總經理“走馬燈式”更換。
具體來看,韓方獨資時期,樸仁秀、吳承燦、LEE MOON BOG、KIM TAE HOON先后執掌總經理職位,但任期均較為短暫;2020年合資改制后,中方背景的蔣新偉出任總經理,也僅在位不足三年便離任;現任總經理張宗韜于2023年3月被任命為擬任總經理,但直至2024年12月才獲得監管正式批復。
圖源:罐頭圖庫
值得注意的是,張宗韜上任后帶來了多位“華農系”高管,包括總經理助理邢建茹、財務負責人李建奎和合規負責人汪桂林。
此外,現代財險的高級管理人員還包括副總經理趙成必、張鵬飛,總精算師賈莉,審計責任人趙海燕,董事會秘書陸美齡。9人的高管人員團隊中,“80后”占比達到66%。
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執行院長王兆江認為,“外資財險想做好本土化市場,優選團隊是必須的,清晰的市場戰略,有效的戰術與策略是做好市場的前提條件。保險經營的專業性極強,要做好險資業務,必須專業人做專業事。”
2
4年兩度業務調整,
保費狂奔竟累虧4.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財險近4年來已經歷了兩次業務結構調整。
2020年以前,現代財險作為純外資險企,主要服務于在華韓資企業,業務規模較小但經營穩健,年度保費長期徘徊在2億元左右。
2017年至2020年,現代財險凈利潤分別為821.15萬元、2328.81萬元、1608.77萬元、2104.82萬元。這一時期,企財險是絕對主力,保費收入分別為5904.47萬元、5540.27萬元、7403.71萬元、8447.14萬元,穩居現代財險第一位。
引入聯想和滴滴后,憑借新股東的互聯網基因和流量優勢,現代財險業務結構發生第一次重大轉變,大舉進軍短期健康險市場,2021年至2022年,該險種保費收入分別為1.8億元、1.64億元,連續兩年成為第一大業務。
圖源:現代財險2022年年報
2023年,現代財險業務結構第二次調整,從健康險轉向車險,特別是新能源網約車這一細分市場。2023年,現代財險五大險種中,機動車輛險、責任險和短期健康險位居前三,分別貢獻了1.99億元、1.9億元及1.4億元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其中短期健康險保費收入下滑,機動車輛險、責任險則增長明顯。
針對變化原因,現代財險表示,2023年下半年,公司確立了“成為新型出行生態的風險管理專家”的愿景,以新能源車險為發展重點,堅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專業化發展之路,因此業務結構隨之發生改變。
具體數據上,現代財險車險保費總體規模占比從2023年的25%提升到了2024年的52%;健康險保費總體規模占比從2023年的18%降低到了2024年的4%左右。
圖源:罐頭圖庫
兩次業務結構調整,使得現代財險保費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至2024年,現代財險保費規模分別為5.36億元、6.71億元、7.98億元、10.7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5.09%、25.19%、18.93%、34.46%。
但利潤表上卻是另一番光景,2021年至2024年,現代財險凈虧損1.42億元、0.61億元、1.07億元和1.63億元,累計虧損達4.7億元。
針對虧損問題,現代財險指出兩點原因。一是由于此前承保的品質不佳業務,主要是平臺類雇主責任險的不利影響,近年來,行業普遍出現雇主責任險經營虧損情況,原因涉及市場環境、成本控制、風險管理、法律變化、內部管理等多個層面,對此,現代財險已開展了專項清理,后續將做好清虧收尾工作,并審慎承保此類高、中風險業務。
二是2024年,現代財險所有業務均已實現當年保單邊際成本盈利,但根據保險公司會計準則要求,在業務快速增長時財務口徑已賺保費增長落后于保費收入的節奏,進一步導致當期財務報表承保利潤承壓。
不過,從財報來看,賠付支出持續增長也是現代財險凈利潤與保費錯配的原因之一。
2021年至2023年,現代財險賠付支出分別為2.35億元、3.45億元及4.76億元;與此同時,現代財險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分別為0.59億元、1.05億元及1.12億元。
2022年及2023年,現代財險的綜合成本率分別高達137.98%、140.2%。進入2024年,現代財險這一指標已有所下降,為131.44%,同比下降8.76個百分點,但仍遠高于100%的盈虧平衡臨界值。
圖源:現代財險償付能力報告
3
深耕新能源車險,
能否轉化為差異化競爭力?
面對連續虧損的局面,現代財險2025年的業務重點仍是聚焦新能源網約車細分市場。
而新能源車險市場本身存在結構性盈利難題,中國精算師協會和中國銀保信的數據顯示,2024年行業新能源車險承保虧損達57億元,賠付率超過100%的高風險車系有137個。
精算師協會和中國銀保信相關負責人指出,造成新能源車階段性出現賠付率高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維修成本較高、出險率較高、部分車險價格與車輛使用性質錯配、部分車險價格與車輛風險不匹配。
王兆江也認為,“車險如果面對新能源網約車做細分市場,風險很高。建議現代財險做好市場定位,削減低價值業務,篩選優質業務,并尋找合適的戰略合作伙伴,共同開拓市場,互利共贏?!?/span>
圖源:罐頭圖庫
另一方面,現代財險也具備打造差異化優勢的潛力。
據現代財險介紹,通過場景化產品與生態資源整合,在新能源網約車領域建立了先發優勢,已在新能源營運出租租賃領域積累了較好的市場口碑,在四川和青島等經營區域,市占排名穩定處于行業前列。
此外,現代財險表示,股東一如既往地支持公司的新戰略、新思路,持續加大韓資業務拓展和盈利業務分入支持力度、對戰略發展給予必要的技術支持、搭建企業間的合作橋梁以便業務拓展、助推新能源網約車生態合作伙伴資源整合等,助力現代財險戰略落地。
從資本實力角度看,現代財險2020年增資至16.67億元后,償付能力相對充足,2024年第四季度,現代財險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505.46%;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512.42%,這為其戰略轉型提供了緩沖空間。
針對進一步增資規劃,現代財險稱將秉持長期、共贏的合作理念推進資本規劃相關事宜,如有重大變動將及時進行披露。
圖源:罐頭圖庫
從行業視角來看,現代財險的現狀是中小險企在巨頭林立的保險市場中的一個縮影,傳統大公司憑借品牌、渠道和規模優勢占據主導地位,中小險企、新入局者都不得不尋找差異化賽道。
隨著趙鏞一的離任和新管理團隊的到位,現代財險站在了發展的十字路口,現代財險表示,2025年將進入戰略深化期,隨著戰略業務的提質增效,預計整體經營結果會進一步改善。
現代財險能否平衡好創新與風控、規模與效益的關系,實現這一預期,值得期待。你看好現代財險未來的發展嗎?評論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