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483億,三個沈陽人贏麻了
在這一系列重大變化的背后,藏著怎樣的故事?
文 | 張佳儒? 來源|尺度商業
《2023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中,王俊民和范秀蓮分別拿下西藏首富和西藏第三富。值得注意的是,兩人是遼寧沈陽老鄉,還來自同一家公司。
原來,王俊民和范秀蓮因所在公司注冊地在西藏,因此被部分機構納入西藏富豪統計。他們所在的公司叫海思科。
根據官網,海思科最早的名字叫成都博瑞醫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2011年上市時,公司的名稱變成了西藏海思科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這一名稱的轉變,背后與一場收購案緊密相連。這起收購后,王俊民和范秀蓮的創業方向開始改變,還成就了一家市值480億元的醫藥巨頭。2025年4月10日收盤,海思科總市值483.1億元,創下歷史收盤最高市值。
在這一系列重大變化的背后,藏著怎樣的故事?
沈陽創業合伙人,拿下兩個“首富”
1987年,24歲的范秀蓮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國企工作。7年之后,范秀蓮辭職了。幾乎同期,沈陽老鄉王俊民也放下“鐵飯碗”,與范秀蓮在華西制藥廠相逢,兩人共同開拓藥品經銷業務。
在西南地區,沈陽人鄭偉正以技術專家身份嶄露頭角。1990年代,他從沈陽藥科大學畢業后進入四川康弘藥業,主導多個新藥研發項目,逐漸成為國內醫藥研發領域的佼佼者。
在一次行業交流會上,范秀蓮與鄭偉結識,三人發現,范秀蓮與王俊民擅長銷售網絡,而鄭偉在醫藥研發上造詣頗深??吹奖舜藘瀯莼パa,三人一拍即合,就此開啟合作創業之旅。
在市場上,三人被叫做海思科“三劍客”。三人極度低調,幾乎不曾公開露面,創業初期的細節鮮為人知。
海思科官網顯示,2020年7月,海思科前身--成都博瑞醫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
初創階段,海思科將目光聚焦于腸外營養注射液等特色仿制藥領域,積累了第一桶金。期間,三人與西藏康欣藥業有所來往。
2007年,西藏康欣藥業遭遇經營困境,出現虧損,原股東無意再繼續經營。王俊民、范秀蓮、鄭偉三人看準機會,果斷受讓西藏康欣藥業股權,拿下后者手握的數十個藥品批號。
這筆交易極為重要,海思科官網稱,“為發展成為集團化公司埋下伏筆”。
外界有觀點認為,借助這筆收購,海思科整合資源,不斷拓展業務領域,逐步構建起研產銷一體化的產業格局,還加速了資本化的進程。
2012年1月17日,海思科在深交所上市。招股書中,海思科將西藏康欣藥業認定為公司前身,足見西藏康欣藥業在海思科發展歷程中的關鍵地位。此后,該公司更名為西藏海思科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海思科上市后,股價整體震蕩上漲,總市值從上市首日的76億元,震蕩上漲至2025年4月10日收盤的483.1億元。
在海思科市值增長的過程中,來自沈陽的“三劍客”財富水漲船高,拿下兩個“首富”。
據媒體報道,《2020胡潤百富榜》上,范秀蓮以80億元財富位列沈陽女首富?!?023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中,王俊民以150億元財富成為“西藏首富”。
4月10日,海思科市值創新高,“三劍客”財富進一步增長,可謂是贏麻了。
年線5連漲,“小恒瑞”憑什么?
觀察海思科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以2020年為界,可清晰劃分為兩大階段。
自2012年上市至2020年期間,公司股價波動極為劇烈,年線呈現漲跌交替的態勢。自2021年起,海思科股價卻出人意料地實現了年線5連漲。
從業績層面來看,2021 年之后,海思科的業績并非持續上揚。以2023年為例,公司營收為 33.55 億元,這一數據低于2018年與2019年的水平;其2023年的歸母凈利潤為2.95 億元,在歷史數據中并不突出,甚至不及 2012年上市首年的4.43 億元。
那么,海思科憑什么年線5連漲?這背后是海思科的創新轉型。
海思科創始人范秀蓮曾表示,在發展路徑上,要有長遠眼光。一開始大家都做仿制藥,如果賺了錢不去做研發,一直靠仿制藥得過且過,一旦國家政策變化了,那就會遇到斷崖式的下跌。
2007年收購西藏康欣藥業時,海思科就開始了“仿轉創”。西藏康欣藥業數十個藥品批號,以及生產資質與生產場地,是海思科創新藥研發體系的基礎。2012年上市后,海思科迅速組建創新藥研發團隊。
2012年3月,著名科學家鄧炳初加盟海思科。根據公開信息,鄧炳初是創新藥龍頭恒瑞醫藥前首席科學運營官,在搭建創新藥研發體系上有豐富經驗,曾主導完成多個1.1類新藥早期立項 。
除了鄧炳初,海思科還有多位核心技術人員有恒瑞醫藥工作背景,這表明了公司對創新藥研發的重視。正因如此,海思科也被稱為“小恒瑞”。
經過長達8年的時間,2020年12月,海思科首款創新藥環泊酚注射液獲得《藥品注冊證書》,環泊酚是公司乃至我國第一款具有全球自主知識產權的化藥1類創新靜脈麻醉藥,打破稱霸市場30年的進口產品丙泊酚的壟斷。
自此之后,環泊酚成為海思科重要營收來源。
根據2023年報,海思科提到的麻醉藥物就是環泊酚注射液,麻醉產品營收8.5億元,占總營收比例25.32%,該產品毛利率89.94%,居所有產品中毛利率之首。2024年半年報顯示,麻醉產品營收占比30.66%,繼續穩居公司第一大營收來源。
從海思科環泊酚的案例可見,創新藥研發周期長、研發風險大,但一旦研發成功并上市,將給上市公司帶來巨大且長久的經濟效益,這是仿制藥完全無法比擬的。
除了環泊酚,海思科還布局多款創新藥。2024年半年報顯示,公司進入臨床階段的1類創新藥產品有16個,覆蓋“麻醉疼痛+代謝+腫瘤+呼吸”四大板塊。
自2020年底,海思科環泊酚獲得《藥品注冊證書》開始,公司股價開始了年線5連漲。券商人士認為,海思科擁有豐富的創新藥布局,業績前景更為廣闊,這是支撐其在資本市場估值的重要原因。
目前,海思科還在加碼創新藥。4月6日,公司發布定增預案(修訂稿),擬募資13.65億元,其中9.65億元用于新藥研發項目。
綜合來看,海思科在三個創始人帶領下,從仿制藥起家,并通過收購和引進人才搭建創新藥體系,借助資本市場力量成功完成“仿轉創”。公司的創新藥布局,贏得了資本的認可。未來,海思科還將實現怎樣的成績,尺度商業將保持關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