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是海天的逆襲局嗎?
是老牌巨頭的自救,也是中式調味品全球化的一次試驗。
撰文|阿森??編輯|楊勇??來源 | 氫消費出品
調味品行業龍頭海天味業即將啟動香港上市程序。
這并非空穴來風——早在今年4月30日,中國證監會官網就已發布海天味業境外發行上市的備案通知書,為這場資本動作埋下伏筆。
作為年營收超200億的"醬油一哥",海天此次轉戰港股絕非偶然。在經歷"雙標門"風波、市值縮水4000億的陣痛后,這家老牌企業正站在關鍵的十字路口。
不過,資本市場向來殘酷。在消費者信任尚未完全修復、行業增長持續放緩的當下,海天能否憑借此次上市實現華麗轉身?
港股再上市,海天為了啥
眾所周知,海天味業曾以“醬油茅”之名叱咤A股,巔峰市值超7000億,但2022年“雙標門”事件后,這家老牌企業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消費者信任崩塌疊加行業競爭白熱化。
其營收、凈利潤連續兩年下滑,2022年營收256.1億元(同比-7.09%),2023年營收245.6億元(同比-4.09%),兩年累計下滑約10.8%,市值蒸發超4000億。
盡管海天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回暖,營收增9.4%、凈利增11.2%,國內調味品市場增速已降至1.7%,增量空間見頂,市場普遍認為這是低基數效應下的“假性反彈”。
正因如此,在國內市場增長乏力、信任重建仍需時日的背景下,海天味業此次沖刺港股,絕非簡單的資本運作,而是一場關乎未來生存的戰略突圍。
在國內市場增速放緩、消費者信任度有待重建的背景下,海天急需尋找新的增長點。海天通過資本手段整合行業資源,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地位。
而港股市場作為國際化的融資平臺,同樣也可為海天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和更廣闊的市場視野,有助于其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上市的背后,是海天在存量競爭時代的突圍決心,更是要借力國際資本市場重塑品牌形象,為全球化布局儲備充足彈藥。
海天雖自稱“全球第五大調味品企業”,但其海外收入占比僅7%,與其"全球第五大調味品企業"的稱號相去甚遠,遠低于李錦記、老干媽等先行者。“墻內開花”已難以滿足其擴張野心之時,海天亟須“出海造船”。
2024年9月,程雪接棒龐康成為董事長后,更是迅速加速布局越南、印尼子公司,港股IPO被視為其國際化戰略的“資本加速器”。
其公司招股書也明確將募資用于“建立全球品牌形象、提升海外供應鏈”,并計劃通過本地化經營(如東南亞設廠、收購當地品牌)打開國際市場。
無論是從新任董事長程雪火速布局越南、印尼子公司,還是招股書透露的東南亞建廠計劃,都預示著海天正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海天萬億征途的危與機
當海底撈的火鍋香飄向倫敦街頭,當柳州螺螄粉征服意大利人的味蕾,世界對于中餐的喜愛顯而易見,一場由中餐引領的"舌尖上的全球化"正在上演。
在全球中餐廳數量已突破70萬家,年市場規模接近3萬億元的背景下,就像咖啡文化帶動奶精銷量,作為“中餐伴侶”的調味品市場正在創造驚人需求。
海天的5G智能生產線、全自動控溫發酵罐如同精密實驗室、AI質檢系統,這種"黑科技+傳統工藝"的組合拳,更是讓海天擁有李錦記等其他同類品牌難以比擬的規模優勢。
然而,在這股浪潮中,有著祖傳秘方和智能工廠兩大殺手锏的調味品界領頭羊海天味業,卻也在異國廚房里遭遇著"水土不服"的挑戰。
海外市場絕非調味品的應許之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飲食習慣、調味品偏好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各異,醬油在歐美仍是小眾品類,在德國超市,醬油貨架僅有老抽、生抽兩個SKU,還不及當地黃芥末醬品種的零頭。
這無疑對海天的產品多樣性和本地化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胃”≠“世界胃”,對含鹽量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如何適應當地人的口味需求,或許是海天在海外生存的一大難題。
若海天能學習亨氏番茄醬的“本土化改造經驗”,深入了解當地消費者的口味偏好和飲食習慣,從而研發出更符合他們需求的產品(如低鹽醬油、復合調味料),又或綁定中餐供應鏈(如預制菜、餐飲連鎖),或許有望復刻李錦記、老干媽的出海路徑。
不僅如此,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最新修訂的醬油砷含量標準,比國標嚴格2.3倍。這讓人想起2022年"雙標門"事件后,新加坡超市曾連夜下架海天產品的場景。
某國際食品集團亞太總裁坦言:"西方消費者把醬油當化學調味劑,中國人卻視作千年傳承,這種認知差比太平洋還寬。"
因此,海天味業在海外市場的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不僅要強化內部管理,確保生產流程嚴格遵循國際標準,還要建立高效的危機應對機制,一旦發生問題能夠迅速響應,公開透明地處理,以最大限度減少負面影響。
要確保每一款產品都能符合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才能贏得海外消費者的信任與青睞。“雙標門”的余震還在繼續,海外市場對食品安全更敏感,若再曝負面,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
同時,加強與海外消費者、監管機構及媒體的溝通,積極傳遞企業的責任與擔當,重塑并鞏固品牌形象也十分必要。只有這樣,海天才能在海外市場穩健前行,真正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的華麗轉身。
如今,站在佛山總部頂樓俯瞰,海天的自動化倉庫里,發往120個國家的集裝箱正有序裝運。這些印著"中國味"的玻璃瓶正一步步踏上“出國游”的行程。但海天的出海征程,或許才剛剛通過馬六甲海峽。
行業論劍,海天有待提高
當千禾味業高舉"零添加"大旗殺入超市貨架C位,當李錦記的薄鹽生抽在高端商超穩居銷量榜首,調味品行業的競爭早已不是簡單的價格戰,而是一場關于消費心智、技術壁壘與渠道變革的立體戰爭。
海天這位"醬油界茅臺",正面臨上市以來最嚴峻的競品圍剿。
當千禾的"0添加"戰略像一記精準的直拳打在海天因"雙標門"留下的舊傷上,當李錦記用薄鹽系列證明調味品高端化不是偽命題,當其他醬油品類的直播間玩轉"買醬油送有機蔬菜"的組合營銷時,海天的應對策略又是如何?
雖然海天也有推出零添加系列應戰,但消費者認知仍停留在"海天=添加劑"的刻板印象中,無法突破大眾認知。盡管手握"海天菌"等23項專利發酵技術卻依然困在性價比陷阱里,其線上布局還停留在貨架電商1.0時代,這些無疑是它的痛點。
海天要實現突圍,必須打出一套"組合拳"。
首先海天要以技術破局,將23項發酵專利轉化為差異化產品,比如開發"陳釀系列"高端線,用橡木桶發酵工藝打造"醬油界的拉菲",同時加速數智化轉型,把光伏曬池、區塊鏈溯源等ESG優勢轉化為營銷亮點,推出"碳足跡可視醬油",搶占年輕消費者市場。
渠道方面要打通"線上精準種草+線下體驗店"的新零售閉環,在重點城市開設"海天風味實驗室",讓消費者現場體驗古法釀造與現代工藝的融合。
海天國際化布局同樣需要"兩條腿走路",可以在東南亞市場復制國內成功模式,通過本土化建廠快速占領市場;在歐美市場則要走文化輸出路線,用"東方發酵美學"重新定義中國醬油,比如將廣式豉油與西餐融合,開發適合米其林餐廳的專用調味品。
更重要的是海天還要建立"危機轉化"機制,把"雙標門"的教訓轉化為品控優勢,每季度發布全球統一的質量白皮書,用透明重建信任。
只有把專利技術、ESG價值、文化底蘊這三個核心競爭力擰成一股繩,海天才能從調味品紅海中殺出重圍。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調味品戰爭中,海天需要的不僅是防守,更要學會用對手的武器反擊。
就像《笑傲江湖》中風清揚教導令狐沖:"要破敵招,先得通曉敵招。"當技術專利成為新的護城河,當ESG報告變成另類財報,這個76年的老字號或許該重讀《創新者的窘境》——真正的危險從來不是競爭對手的強大,而是用舊地圖尋找新大陸。
總之,海天味業的港股上市,是一場“不進則退”的生存游戲。是老牌巨頭的自救,也是中式調味品全球化的一次實驗。
短期內,信任重建與渠道優化是關鍵;長期看,能否打破“醬油依賴癥”、打造國際化產品矩陣,將決定其能否從“中國醬王”蛻變為“世界味蕾征服者”。這場戰役沒有退路,唯有創新與耐心,方能熬過寒冬,等來下一個春天。?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