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我國民營企業超5800 萬戶!
“十四五”我國民營企業超5800 萬戶!
7 月 9 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首場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介紹“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并答記者問。
鄭柵潔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各項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 8 項指標進展超過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部署的 102 項重大工程順利推進。
鄭柵潔指出,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5 年來,中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 110 萬億元、120 萬億元、130 萬億元,今年預計可以達到 140 萬億元左右;經濟增量預計超過 35 萬億元。這一增量相當于排名前三的經濟大省廣東、江蘇、山東經濟總量的總和,也超過了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5 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 30% 左右,前 4 年經濟增速平均為 5.5%。
在創新能力方面,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2024 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 50%,增量達到 1.2 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 2.68%,接近 OECD 國家平均水平。“十四五”以來,我國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創新制高點,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 建成運營,加上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全球領先,集齊了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嫦娥六號”實現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無人采樣返回,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研制的國產大飛機 C919 實現商業飛行。
在民生福祉方面,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都在 95% 以上。
具體來看,就業方面,“十四五”以來,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在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教育方面,推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或享受政府購買學位比例達到 97%,比“十三五”末提高 11.2 個百分點。醫療方面,“十四五”期間新增布局 114 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現在總數達到 125 個,全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從無到有、惠及 4 億多人次。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員超過 1.8 億,托位數達到 574 萬個、比“十三五”末增長 125%;人均預期壽命達到 79 歲。
在營商環境方面,全國統一大市場“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民營經濟促進法頒布施行,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清零”,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縮減到 29 項,民營企業增加到 5800 多萬戶,比“十三五”末增長超 40%。
在綠色發展方面,我國堅定履行“雙碳”承諾,單位 GDP 能源消耗四年累計降低 11.6%,相當于減少了 11 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歐盟 2024 年碳排放總量的 50%。五年來,我國“增綠”全球最多。森林覆蓋率提高到 25% 以上,貢獻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治污”成效顯著,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穩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時期提高了3個百分點。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干流全線達到二類水質標準。“用能”更加清潔,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 超過煤電,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潔發電體系,我們每消費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循環”快速發展,每年生產鋼材中,有20%以上的原料來自廢鋼循環利用,節能降碳成效顯著。
在安全保障方面,我國糧食、能源、產業、國防等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糧食方面,“十四五”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 4.6 億畝,目前累計已建成超過 10 億畝高標準農田,相當于糧食產量排名前兩位的黑龍江、河南兩省面積的總和。能源方面,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基礎設施體系,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產業基礎方面,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制造體系,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不斷提高。
在大國擔當方面,中國與亞洲、非洲、拉美等國取得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方面的新成果新進展,合作范圍擴大到 150 多個國家和 30 多個國際組織。中國堅決站出來反制貿易霸凌,堅定捍衛自身正當利益、捍衛國際公平正義,以超大規模的市場和超強的制造能力,為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貢獻中國擔當。
鄭柵潔表示,經過“十四五”這五年,我國的制度優勢更加鞏固、創新活力更加強勁、物質基礎更加雄厚、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展望未來,“十五五”發展前景將更加光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