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慶后不止這四個孩子?!娃哈哈畫風為何逐漸走歪
關于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子女問題的風波還在持續發酵。
來源|閨蜜財經
最新鳳凰網報道顯示,宗慶后除了宗馥莉之外,還有6個孩子。除了宗慶后與娃哈哈元老杜建英因遺產糾紛而曝光的這3名子女,在杜建英之前,宗慶后早年還與一名員工生有一女,后母女定居美國。
而網傳的2017年出生的孩子生母為另一名年輕員工;此外還有一位孩子尚未曝光。
對于娃哈哈而言,這場遺產糾紛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將宗慶后精心打造的“家文化”帝國推向未知深淵。
01
2025年7月,香港高等法院受理的宗繼昌等人訴宗馥莉案,撕開了中國前首富家族的隱秘面紗。蜜妹看到,三名持美國護照的原告主張,他們是宗慶后與前高管杜建英的非婚生子女,每人應獲得父親生前承諾的7億美元信托資產。
訴訟文件揭示了一個被精心掩蓋的雙重家庭結構:在公眾視野中,宗慶后只有妻子施幼珍和獨女宗馥莉;而在私下,他與1988年浙大畢業、1991年加入娃哈哈的杜建英育有三個孩子。
法律攻防在兩條戰線同時展開。一方面在香港,雙方圍繞18億美元信托資產展開爭奪;另一邊在杭州,原告要求分割宗慶后持有的娃哈哈集團29.4%股權,估值超200億元。
面對洶涌輿情,娃哈哈集團7月14日發表聲明回應:“家族內部事務,與公司運營及業務無關”,拒絕進一步置評。
真的無關嗎?在蜜妹看來,這事兒可不是簡單說無關就是撇清關系的。
首先,若三名子女勝訴,娃哈哈股權將從“國資46%+職工25%+宗馥莉29%”的鐵三角,變成“國資+職工+四子女分權”的散沙局!
往后新品要不要推、渠道改不改、工廠建不建,光吵架可能就得耗半年,這還怎么搞經營?
今年以來,娃哈哈已經關掉18條生產線,其中5家被關工廠的股東里正坐著原告宗繼昌、宗婕莉。
其次經銷商這邊,人家跟娃哈哈合作幾十年,圖的就是穩定。現在這情況,娃哈哈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誰還敢大舉進貨?瓶裝水市場本來就競爭激烈,裂縫一出,想殺進來的其他品牌數不勝數。
再就是品牌濾鏡,曾經的宗慶后,給自己塑造的形象是“布鞋首富”“家文化”,品牌人格化。
如今官司一打,這國民濾鏡算是碎了,最近再傳出還有更多子女,娃哈哈品牌形象已經徹底被動搖,后續影響銷售幾乎是一定的事。
02
回到娃哈哈這邊,撇開這次風波不談,在蜜妹看來,本來年近四旬的這家公司目前已經顯得有些老態龍鐘。
銷售層面,乍一看2024年銷售增長還不錯,但從產品結構層面來看,其長期依賴傳統產品的弊病似乎未有所改觀。
純凈水外,娃哈哈營養快線、AD 鈣奶等經典產品,至今仍是營收主力。宗馥莉接任董事長后,不可謂不努力,積極推出氣泡水、咖啡飲料等新品,試圖叩開年輕消費者市場大門。
但現實殘酷,這些新品市場反響平淡,似乎未掀起消費熱潮。當下,消費升級趨勢顯著,消費者口味愈發多元,對飲料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礎功能,更追求個性化、健康化、時尚化體驗。
娃哈哈若不能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持續豐富產品矩陣,在競爭激烈、瞬息萬變的飲料市場中,恐將逐漸被邊緣化。
再就是銷售渠道,娃哈哈曾經引以為傲的聯銷體模式也正遭遇挑戰。
過去,憑借這一模式,娃哈哈構建起一張龐大且深入的線下銷售網絡,產品得以滲透至全國城鄉各個角落。
但時移世易,電商與新零售迅猛崛起,線上消費占比逐年攀升。但在蜜妹看來,娃哈哈這塊布局是明顯滯后的。
如今又出現遺產糾紛,更加影響企業內部治理的穩定,增加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03
對于娃哈哈而言,也許真正的問題不是宗慶后有幾個孩子,而是當強人離去,留下的巨大商業帝國能否在情、法、利之間找到新的錨點。
在蜜妹看來,這場訴訟的核心已超越金錢本身,它直指中國家族企業最脆弱的命門—— 缺乏制度化傳承安排。
但事已至此,如果還想企業繼續發展,娃哈哈的各方人員都必須考慮破局。怎么破?首先得把家里的矛盾解決了。
不管是靠法律把各方的權益說清楚,還是坐下來和解,都得趕緊有個結果,穩住公司。家里人一條心了,才能一起應對外面的競爭。
再就是加快轉型。一方面,放棄盲目多元化,集中資源打造1-2個真正符合健康化趨勢的爆款產品。
另一方面,激活AD鈣奶、營養快線等經典IP的懷舊價值,通過跨界聯名拓展消費場景。
以及趕緊拓展銷售渠道,把線上和新零售做好,提高線上銷量。同時,多想想新辦法做營銷,提升品牌形象,讓品牌更有競爭力。
在此基礎上,再去慢慢進行治理結構去家族化、設立第三方監管的家族信托等等。
宗慶后留下的娃哈哈,現在正站在岔路口。遺產官司雖然帶來了大挑戰,但也可能是個變革的機會。
要是能把家事處理好,堅定變革,去家族化管理,說不定還能在激烈的市場里重新輝煌。否則的話,可能就越來越差了。
對宗馥莉而言,挑戰遠超經營維度,在訴訟與經營危機的雙重夾擊下,其個人領導力正經歷煉獄般的考驗。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