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掉喜馬拉雅,騰訊音樂增長瓶頸有救了?
不得不說,騰訊音樂能有今天的地位,投資并購策略可謂居功至偉。
來源|劉曠
不得不說,騰訊音樂能有今天的地位,投資并購策略可謂居功至偉。
今年6月10日,騰訊音樂宣布與喜馬拉雅簽署并購協議,計劃以12.6億美元現金(約合人民幣90億元)及騰訊音樂相關股權組合全面收購喜馬拉雅。本次交易完成后,喜馬拉雅將成為騰訊音樂的全資子公司。
至此,騰訊音樂擁有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大音樂APP,擁有全民K歌這一K歌平臺,擁有喜馬拉雅、懶人聽書、酷我暢聽三大長音頻平臺。
為什么要吃掉喜馬拉雅?
事實上,吃掉喜馬拉雅并不是一樁好生意,因為在商業變現這方面,喜馬拉雅一直做得不是很好。雖然這幾年有所好轉,但喜馬拉雅的付費用戶始終偏低。
但是對于騰訊音樂來說,隱憂卻已現。2025年Q1財報顯示營收73.6億、調整后凈利潤22.3億的業績仍舊亮眼,但月活用戶同比下滑4%至5.55億,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出現下滑。
相比之下,騰訊音樂的競爭對手卻表現不俗。字節跳動旗下的汽車音樂依托抖音的龐大流量和算法優勢,用戶數量逐步增長,目前已經接近1億大關。而網易云音樂這幾年的會員數量增長也相當迅猛,2024年網易云音樂會員訂閱收入為44.6億元,同比增長22.2%,付費用戶數突破6500萬,同比激增42%。
對于騰訊音樂來說,一方面月活躍用戶數在不斷下滑,2022年至2024年騰訊音樂在線音樂服務月活躍用戶數分別為6.2億、5.89億、5.7億。2025年還在繼續下滑,這種新增用戶的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在短視頻的沖擊下,騰訊音樂新增用戶的獲取成本越來越高。
既然獲取用戶那么難,那么吃掉喜馬拉雅就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權宜之計,治標不治本
毫無疑問,并購喜馬拉雅后,騰訊音樂在用戶增長方面確實會獲得一定的助力,但能否完全解決用戶增長問題,還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
根據公布的數據來看,2023年喜馬拉雅全場景平均月活躍用戶數已達到3.03億,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為1.33億,同比增長9.3%。這些用戶與騰訊音樂的用戶群體存在一定的互補性,可以為騰訊音樂帶來新的用戶增長點。
因此吃掉喜馬拉雅,騰訊音樂就可以成為長音頻領域的霸主,同時還實現了新的增長極,整個騰訊音樂集團總體活躍用戶數也就上去了。
此外,喜馬拉雅在有聲書、知識付費、播客等長音頻領域具有豐富的內容資源,整合后,騰訊音樂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多元化、高質量的內容,提升用戶的留存率和使用時長。
雖然喜馬拉雅與騰訊音樂的用戶群體存在互補性,但也存在一定的重疊。如何將重疊用戶轉化為雙方平臺的活躍用戶,提高用戶的付費意愿和忠誠度,是騰訊音樂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收購喜馬拉雅對騰訊音樂長期解決用戶增長問題只是權宜之計,并非治本之策。面對抖音、網易云音樂等競爭對手的挑戰,騰訊音樂需要在整合喜馬拉雅資源的同時,不斷創新和優化產品和服務,以應對市場競爭帶來的挑戰。
真正的治本之策,還是需要騰訊音樂不斷調整和優化其產品和服務,不斷滿足用戶的新需求,這樣才能繼續保持用戶增長和活躍度。
騰訊音樂,下一步怎么走
面臨著用戶增長放緩、社交娛樂業務下滑等挑戰,騰訊音樂需要探索新的增長路徑。
1繼續深耕在線音樂。首要的還是優化產品功能,提供個性化推薦和更優質的音質,增強用戶粘性;然后就是豐富內容生態,加大對原創音樂的支持,吸引更多音樂人入駐,提供多樣化的音樂內容;最后就是創新會員服務,推出特色會員權益,如與藝人互動、專屬活動等,提高用戶付費意愿。
2探索新業務。一方面,騰訊音樂可以發展有聲書、播客等業務,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騰訊音樂還可以結合音樂內容,打造音樂短視頻和直播平臺,吸引更多的年輕用戶。
3積極全球化。目前在國內的音樂市場,騰訊音樂的用戶已經逐步飽和了,要想繼續獲取快速增長顯然已經不現實。但是在海外市場,騰訊音樂還有很多的空間。
4跨界合作獲取新用戶。一方面騰訊音樂可以聯合視頻、游戲等平臺,打造綜合娛樂生態,實現用戶共享;另一方面,騰訊音樂可以通過舉辦音樂會、音樂節等活動,拓展線下業務,提升品牌影響力。
5探索變現多元化。對于騰訊音樂來說,除了會員制、版權收入之外,還可以在不影響用戶體驗的前提下,合理增加廣告位,提升廣告收入。此外,騰訊音樂還可以開發與音樂相關的智能硬件產品,如智能音箱等,實現硬件與服務的結合。
總體看來,騰訊音樂收購喜馬拉雅,并不能從長期解決騰訊音樂的用戶增長放緩。要真正解決這個難題,還得從自身出發,多修煉內功,不斷探索音樂新業務,積極探索出海。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