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造血之父”干出一個IPO,遭“前東家”專利狙擊
目前仍未有產品上市。
作者|王濤?編輯|劉欽文
稻米,一個存在于餐桌上的食物,但卻能從它身上實現“造血”的驚人操作。如今,這項令人瞠目結舌的科學技術正式走到了IPO的門前。
6月24日晚間,上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發布審議會議公告顯示,將于7月1日審議禾元生物的發行上市申請。《招股書》顯示,禾元生物采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目前公司藥品均處于研發階段,尚無獲批上市的藥品,且公司尚未盈利。
禾元生物的技術路徑頗有稀缺性。其通過水稻胚乳細胞生物反應器平臺,實現了高附加值重組蛋白的高效表達與低成本生產,解決了植物源生物藥在表達量、穩定性和純度上的長期難題。其核心產品HY1001(植物源重組人血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Ⅲ期臨床試驗,成為國內首個進入注冊申報階段的植物源重組人血白蛋白。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全球重組人血白蛋白市場規模超過400億元,但傳統血漿提取產品占據主導地位,植物源產品仍需突破市場認知與政策壁壘。
三年累虧近4億,
目前仍未有產品上市
人血清白蛋白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血液制品,被廣泛應用于重癥急救、肝腎疾病治療以及術后康復等多個領域,常被形象地稱為“黃金救命藥”。然而,這種關鍵藥物目前只能從人血中提取,全球范圍內,約90%的人血清白蛋白均來源于血漿提取。
圖源:罐頭圖庫
據安信證券測算,我國人血清白蛋白的年需求量在1500至1800噸之間,且長期有超過60%的需求依賴進口。在血源供應緊張的情況下,一些三甲醫院甚至會出現“一蛋白難求”的困境。
這種局面的背后,主要原因是我國的血液制品行業在采集政策方面相較于歐美國家更為嚴格,準入門檻較高,導致血漿獲取難度較大。
禾元生物創始人楊代常是我國著名遺傳學家和水稻生物學家,常被業界譽為“稻米造血”之父。楊代常的團隊依靠基因工程技術將人血清白蛋白的編碼基因植入水稻基因組,讓稻米在生長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合成這種關鍵蛋白。最終實現5公斤稻米約等于1升血漿的白蛋白產量。
盡管技術前景很光明,但禾元生物的商業化之路還有很遠。
根據《招股書》,目前禾元生物還處于虧損狀態,報告期內(2022年至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0.13億元、0.24億元、0.25億元,累計虧損總額4.82億元。主要原因在于研發投入大,分別約為1.1億元、1.59億元和1.17億元。
圖源:《招股書》
根據《招股書》,公司共有8個在研藥品管線,進展最快的HY1001的藥品上市許可申請(NDA)已完成了大部分的審評程序,預計將于近期獲批上市。同時,尚有2個藥品處于II期臨床試驗階段,2個藥品處于I期臨床試驗階段,1個藥品已獲批開展臨床試驗。
換言之,截至目前為止,禾元生物未有任何一種產品上市,因此并不存在產品盈利。公司目前主營業務收入為銷售藥用輔料、科研試劑及其他產品的收入,而這類的收入十分微薄。
圖源:《招股書》
雖然HY1001預計將于近期上市,但其商業化能力還是個未知數。《招股書》中,禾元生物明確提到HY1001作為創新型生物制品,存在短期內商業化銷售不及預期的風險。
同時,除HY1001之外,國內還有2款重組人白蛋白在研藥物已完成或已進入III期臨床研究階段,若審評順利,該等競品預計將在1—3年后陸續實現獲批上市。與禾元生物的產品展開不可避免的競爭。
創始人與老東家存專利糾紛
被337調查
一邊是商業化之路尚不明朗,另一邊,禾元生物還和創始人的“前東家”存在著一起專利訴訟糾紛。
圖源:《回復函》
2020年12月,Ventria Bioscience以禾元生物的產品侵犯美國注冊專利951及416專利的部分權利為由,向ITC提出對禾元生物進行337調查,并于次年2月在堪薩斯州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
2022年9月,ITC作出 337調查終裁,根據終裁結果:發行人重組人白蛋白產品中的聚合體含量低于2%的重組人白蛋白產品不得在美國銷售,聚合體含量不低于2%的重組人白蛋白產品不構成侵權。
對此結果,Ventria Bioscience表示不服,在2022年11月提交上訴申請,并遞交了復審請求書。緊接著在一個月后,禾元生物也做出回應,并且在2023年1月針對最終裁決結果向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提起了上訴。
不過,2023年3月,Ventria Bioscience又突然撤回其上訴請求。
2024年3月,禾元生物再次采取行動,向美國特拉華州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指控Ventria Bioscience開發、生產、銷售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品的行為侵犯了公司多項美國專利,并要求其支付利潤損失、賠償金、利息以及維權支出等費用。
2024年5月,Ventria Bioscience應訴,并反訴。同月,禾元生物提交了對反訴的答復。截至目前,該案件仍未作出判決。
據相關了解,此次調查及訴訟所涉及的產品是以OsrHSA品牌銷售的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品。根據訴訟相關文件,這些產品包括粉末狀的“培養基級”和“培養級”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品,以及粉末狀和液體狀的“臨床級”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品。
《招股書》顯示,禾元生物對美銷售收入迅速減少。藥用輔料對美銷售收入從2021年的230.94萬元,降至2023年的12.52萬元,銷售占比從10.07%驟降至0.53%。
圖源:《回復函》
而這一問題也受到了監管的關注,要求說明最新進展,以及對公司相關技術產品的影響。
圖源:《回復函》
禾元生物表示,目前337 調查及堪薩斯州訴訟事項并無實質性進展。但上述案件對于公司核心技術專利和相關產品并無影響。
但是長達多年的訴訟也給還在虧損的禾元生物帶來了不小的負擔。根據《招股書》禾元生物的專業服務費主要包括訴訟費和咨詢服務費。近三年,禾元生物為此已花去了4622.94萬元。
“在與美國Ventria的知識產權糾紛中,禾元生物面臨的最大風險是核心技術——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的使用權受到限制或喪失。如果最終判決不利于禾元生物,不僅可能導致高額賠償費用,還可能影響該技術產品的市場推廣和銷售,甚至威脅到公司的核心業務發展和生存能力。此外,長時間的法律糾紛也會增加公司的財務負擔和管理資源消耗,影響其他業務領域的正常推進。”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Ventria Bioscience是禾元生物創始人楊代常的“前東家”,1999年3月-2005年4月期間,楊代成曾在Ventria Bioscience 公司分別任項目負責人、實驗室主任/科學家/高級科學家。
截至2024年12月30日,禾元生物擁有22項境內發明專利與62項境外發明專利,合計18項應用于主營業務并能夠產業化的發明專利,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胚乳細胞生物反應器及其應用”還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硅谷天堂、同濟現代投資,
上會前募資額縮水
不過,雖然身背訴訟,但在“稻米造血”之父楊代常的帶領下,禾元生物依然受到了不少投資機構的青睞。
2020年9月,海南信熹、光谷新技術、硅谷天堂、同濟現代、吳偉鋼等10家投資機構以26.67元/股的價格,合計向禾元生物增資1.7億元。
2021年8月,廣東弘遠、中禾萬芳、鵬盛一號、濰坊金投等13家戰略投資者以12.78元/股的價格,向公司合計增資3.56億元。
2022年2月,禾元生物在遞交IPO申請前完成了最后一輪融資。貝達藥業、杭州貝銘、胤隆千禧、蘇鋼、武漢清能、王子儀等6位投資者以19.24元/股的價格,增資5.56億元。
圖源:《招股書》
值得一提的是,禾元生物的股權轉讓也十分頻繁。根據《招股書》,在報告期內,禾元生物共發生21次股權轉讓事件。
經過歷次增資、股權轉讓、新三板公開市場交易后,如今的股權結構共有134名股東,其中自然人股東98名,34名非自然人股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最新《上會稿》披露,禾元生物此次IPO的募資額為24億元,相較于2025年3月末公布的《招股書》中35億元募資額,下降幅度超過30%,減少了超過10億元。
其中,主要減少的部分是“補充流動資金”項目,從最初的8億元調整為1億元。
圖源:罐頭圖庫
根據《招股書》,報告期內,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分別為3.87億元、2.35億元、1.6億元,逐年下滑。而公司資產負債率在2024年出現明顯增長,報告期內禾元生物資產負債率分別為18.81%、23.96%、43.37%。這主要系公司新增借款用于日常經營;此外,公司新增了項目貸款用于產業化建設支出。
禾元生物憑借"稻米造血"技術站上了IPO的舞臺,但其商業化前景仍籠罩著重重迷霧——當技術突破遭遇盈利困境、專利糾紛與激烈競爭,這家靠水稻改寫自身命運的公司,能否在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證明自己?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