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紛跟風主打拍照機設的手機品牌商,你們還能做什么?
如果把手機拍照出片比作一道菜的話,原料和廚師都很重要。
最近一段時間,智能手機新機紛紛發布,從小米6到OPPO R11,從華為榮耀9到一加5,各家廠商紛紛都把拍照作為賣點,而且都增加了雙攝功能。
但是,當筆者用幾年前拍照較好的手機與這些手機一一對比,卻遺憾的發現,最近幾年手機的硬畫質進步并不大。甚至部分手機還不如前幾年拍照出色的手機。那么智能手機的拍照還能更好一點嗎?廠商能做什么呢?
一、如何看待智能手機的拍照品質
智能手機的拍照是從數碼相機領域轉移過來,最早能做好智能手機拍照的是在數碼相機領域有豐富經驗的日系廠商、韓系廠商。如今智能手機內部的核心拍攝元件也多來自于日韓廠商。
智能手機的拍照原理很簡單,鏡頭采集光線,CMOS成像,ISP芯片對采集到的圖像處理,手機DSP或者CPU參與后期的再處理,最終生成我們所看到的照片。
鏡頭和CMOS成出來的像是原料,ISP芯片,手機芯片的軟硬件處理是廚師,最終的照片是相當于一道名菜,好吃不好吃原料和廚師都很重要。
在智能手機發展的前期,手機廠商和上游廠商主要在原料上下功夫。
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手機的CMOS發展了幾代,從FSI到BSI,再從BSI到堆棧式,三星開發出ISOCELL(其實這個也就是蘋果所說的“深槽隔離”),同樣的面積,手機的感光能力大幅提升,成像質量也大幅提升。
在鏡頭方面,手機鏡頭也是越來越精致,解析力越來越高,軟件與鏡頭的配合越來越好,畸變,暗角,色散都控制的很出色。
諾基亞甚至開發出4100萬像素的高像素拍照手機,各個廠商也各自在不同的方向上努力。
但是,這個趨勢到了2014年前后就停滯不前了。
手機廠商從硬畫質的追求轉向拍照功能和趣味性。
為了追求畫質的雙攝組合出現,但是理論上應該畫質更有優勢的雙攝并沒有合成出更優秀的照片,而因為雙攝容易感知,手機廠商紛紛跟風。
如果不是蘋果撥亂反正,把雙攝的功能轉到變焦和虛化上面,華而不實的雙攝畫質方案還會繼續走下去。
然而,蘋果也只是增加了手機拍照的功能性,這與OPPO所強調的快速對焦并沒有什么本質區別,都是不提升硬畫質,蘋果提升的是可玩性,OPPO提升的出片率。智能手機的硬畫質停滯不前。
二、限制智能手機畫質提升的因素
前文說過,如果把手機拍照出片比作一道菜的話,原料和廚師都很重要。
最近幾年智能手機拍照畫質停滯不前,主要是原料出了問題。
CMOS經過多年的探索,基本確認最佳像素單元大小在1.1微米-1.5微米,這個大小暗光下可用,強光下不會太浪費單位像素面積。
但是,智能手機越來越薄的趨勢卻限制了CMOS尺寸的增加,于是智能手機的主流像素就停留在1200萬到2300萬。諾基亞這種1/1.2寸的CMOS見不到了,4100萬像素也見不到了。這就限制了智能手機拍照的解析力。
要知道,諾基亞4100萬像素的時候還是FSI時代,如果換成堆棧式或者ISOCELL畫質可以再提升幾個級別。
手機越來越薄的厚度,攝像頭越來越小還限制了鏡頭的素質,及時相比前幾年的手機,現在很多手機的畫質也下降了,并不是技術退步了,而是厚度受限,手機無法塞下高畫質但是厚度比較大的攝像頭。
原料不行,盡管后期有了快速對焦,有了更好的處理,也很難把畫質提上去,于是智能手機的畫質就停滯不前了。
三、鏡頭凸出又何妨
現在的手機為了輕薄,犧牲了太多的功能,大電池犧牲了,拍照畫質犧牲了,這種輕薄真是人人需要的嗎?
其實,只要手機厚度達到8mm多一點,6寸手機就可以塞下6000mah的電池,保證10多個小時的亮屏游戲,一天無論你怎么用都不用帶著充電寶,做到6mm背著充電寶真的比帶一個手機方便嗎?
鏡頭非要做平嗎?背面攝像頭做成類數碼相機的樣子真的很難看嗎?
以現在的技術,如果有1/1.15寸4800萬像素的背照式CMOS,配上厚度10mm左右解析力達到4000線的鏡頭,再加上現在的軟件優化技術,其畫質是可以媲美微單的。
日常拍攝用1200萬像素合成技術,四個像素點合成一個,那么每個像素點是可以包含完整RGB信息,是可以達到類似適馬的效果,還可以有更好的弱光畫質。
如果再配合快速對焦、快速連拍,在光學防抖下做連拍圖像的多幀合成,配合像素優選,降低噪點,那畫質超過部分單反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智能手機拍照畫質停滯不前,關鍵問題在厚度上,如果廠商能夠把手機做厚一點,在鏡頭部分有更好的設計,那么智能手機畫質媲美單反并不困難。
作者:maomaobear | 來源:iDoNews專欄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