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的IPO,將成A股“新常態”?
“爆”了的IPO
盤點上半年A股市場,從指數漲跌幅的角度看,放在全球坐標里A股只能算是平淡,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分別上漲2.86%和3.46%,雖然有上證50指數上漲11.50%助陣,但創業板指數下跌7.34%表明A股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部狂歡。
但相比指數漲幅的平淡,2017年上半年A股的新股發行(IPO)只能用“火爆”一詞來形容,根據6月26日安永發布的《全球IPO市場調研報告:2017年第二季度》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別以IPO126宗、120宗成為上半年全球IPO宗數前兩名,遠超第三名港交所的69宗,歐美等老牌交易所更遠遠被甩在身后。和去年同期相比,A股市場的IPO總數和籌資額同比分別增加303%和336%,堪稱“井噴”。
考慮到A股市場目前的對外開放程度,深交所和上交所完成如此巨量的IPO主要依靠境內資金,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更何況,A股市場上半年的漲幅落后主要境外市場,成交金額較去年同期還有所縮減,這點深市更加明顯,今年上半年累計成交28.5451萬億元,比去年同期的39.8444萬億元萎縮28.35%。在漲幅平平、流動性萎縮的情況下能實現IPO全球第一,某種程度上意味著IPO快速發行已經成為“新常態”。
“新常態”的產生有幾個原因。首先是管理層的監管思路,引導企業走IPO融資的政策意圖明顯。2016年3月1日,全國人大通過注冊制改革授權決定,此后兩年內A股將穩步向注冊制改革邁進,而消化巨量的新股“堰塞湖”則成為了當務之急,加快IPO成為向注冊制過渡的必然選擇。為IPO保駕護航,上半年先后推出了“定增新政”、“減持新政”等一系列打補丁的動作,讓市場資金更多分配到IPO市場。
其次,A股市場充沛的流動性也為IPO提供了保障。A股一向有“炒新”的習慣,新股上市之后不分青紅皂白先來上幾個漲停,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走勢。除了新股發行市盈率被監管層壓低、新上市公司便于主力機構收集籌碼、存在高送轉預期的因素之外,最根本的還是A股市場存在大批根據技術面操作、喜好追漲殺跌的游資和散戶。正是這些游資和散戶為二級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流動性,讓新股在一級市場發行之后無破發之憂,才造成IPO市場火爆、中簽率一再“秀下限”。
由于上述兩個原因,A股市場的“新股不敗”神話持續上演,新股比同行業老股的估值普遍要高出一截,大批公司趨之若鶩,擠破頭也要IPO上市,這也為IPO市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上市資源。什么時候IPO火爆的局面會中止?筆者認為,只有兩種情況才會導致這一局面的出現。一是股市出現大面積的快速暴跌,比如類似2015年6月見頂之后的股災,管理層出于維護市場穩定可能會暫停IPO;另一種可能則是新股出現大面積破發的現象,導致新股乏人問津,導致發行失敗。
第一種情況目前來看可能性不大。在指數整體漲幅不大,創業板為代表的小市值品種在緩慢“擠泡沫”的情況下,市場即便出現一波下跌,也不太可能以大規模的崩盤出現。更何況,管理層也有了應對2015年股災的經驗,同時A股“入摩”將逐步引入更多的境外長線資金,也封殺了A股指數大幅度暴跌的空間。
另一種可能性是隨著新股家數的增加、稀缺性不再,但這種可能性的發生需要較長時間的發酵。在2011年,A股也出現了一輪破發潮,華銳風電、森馬服飾等公司在上市首日便在發行價下方“潛水”,此后一路走低,導致新股中簽率大幅飆升,龐大集團的中簽率超過20%,上市首日破發幅度超過20%,讓“打新一族”哀嘆“中簽如中彈”!持續破發之下,2012年11月浙江世寶以2元多的超低價“流血發行”,最終導致IPO的實質暫停,直至2014年初改革措施之后才重啟。而2011年的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價發行”,發行市盈率既不控制在30倍以內,也未參照同行業已上市公司的標準,畸高的發行價疊加市場弱勢下行,最終造成IPO暫停。而目前由于新股的發行市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要出現2011年式的大面積破發短期可能性不大。因此,在下半年乃至更長時間里,IPO的火爆發行仍然是可以預期的“新常態”。
但在“新常態”之下,也可以看到兩點變化:
一是IPO否決率近期明顯上升。Wind信息數據統計,截至6月29日,今年以來每個月的IPO被否率分別為:1月14.29%、2月11.11%、3月5.77%、4月12%、5月14.06%、6月23.81%。
二是過會至獲得批文的平均間隔天數明顯縮短。今年1月和2月分別為25天和36天,而3月、4月、5月僅為19天、14天、14天,6月為22天。
如果再考慮到6月份以來每周獲得IPO批文的家數明顯減少,可以看出監管層對IPO的政策取向:穩步推進、加強監管、適當微調,但決不輕易取消。這既是推進注冊制,讓更多公司分享金融資源的現實需求,也是A股市場的流動性所決定。畢竟,在市場相對平穩,“新股不敗”依然延續的情況下,暫停IPO沒有必要也不符合現實需求,需要的僅僅是發行節奏的調整和加強把關新股的質量。
對于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而言,IPO的“新常態”一方面意味著投資機會的增多,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盲目炒新的終結。特別是對于基本面平平,開板之后估值顯著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的新股,應當敬而遠之,不為短線漲跌所誘惑而追高買入。從反映新股走勢的風向標——深次新股指數的走勢來看,今年4月份不僅已經跌破了2012年以來的月線級別上升通道,還形成了高位三角形破位,中期看淡訊號不言而喻。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