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百億“瓷房子”將拍賣 神秘富豪主人卷入離奇糾紛
為了修建“瓷房子”,這位聞名天津的神秘富豪,卻幾乎耗盡了自己的全部財富。
“瓷房子”建筑面積4200平方米,坐落于天津繁華的赤峰道,被美國赫芬頓郵報評為“全球十五大獨特設計博物館”,被天津市東麗區法院放入了司法拍賣名單,起拍價僅為1.4億元。
“瓷房子”主人是張連志,2002年他斥資3000萬元買下該建筑,并開始著手將其改造成今天的“瓷房子”。為了修建“瓷房子”,這位聞名天津的神秘富豪,卻幾乎耗盡了自己的全部財富。
2012年,因為要繼續修繕“瓷房子”,張連志名下公司向天津鑫澤小額貸款公司申請了兩筆貸款。鑫澤公司聲稱給粵唯鮮公司1億元貸款,而張連志則堅稱只收到5000多萬元。
在與天津最繁華的濱江道僅一街之隔的赤峰道上,有一處任何游客都不會錯過的建筑。在由上千個古董瓷瓶堆砌成兩米多高的圍墻后面,無數五彩斑斕的古董瓷片所組成的雕梁畫棟,共同修飾著一處樣貌奇特甚至有些詭異的法式洋樓,一條由瓷片組成蟠龍橫跨樓頂,盤旋成一個醒目的“china”字樣。
這幢名為“瓷房子”的建筑,曾與巴黎盧浮宮、蓬皮藝術中心等頂級博物館一同被美國赫芬頓郵報評為“全球十五大獨特設計博物館”。其前身為中國外交家黃榮良故居,系20世紀20年代后期所建,為磚木結構的四層樓房,建筑面積4200平方米。
然而,這樣一座在天津屹立多年的“地標”建筑,卻在今年6月19日,被天津市東麗區法院放入了司法拍賣名單,出現在阿里巴巴旗下的拍賣平臺上,起拍價僅為1.4049億元。據了解,目前全國約有超過3000家法院入駐阿里旗下拍賣平臺進行涉訴財產處置,因此上線該拍賣平臺的這處房產同樣具有權威法律效力。
連同這次拍賣一同被關注的,還有“瓷房子”的主人張連志,及其過去多年所牽涉的一樁“蹊蹺”的經濟糾紛。
擺放在“瓷房子”入口處的張連志照片
有關“瓷房子”主人張連志的家族身世,在天津一向廣有傳聞。張連志兒時的家位于今天的意大利風情區內,那里早年曾是意大利租界,包括粱啟超、馮國昌、李叔同、袁世凱等近現代名人都曾在這里居住。傳聞中的張連志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鹽商張家的后人,其家族里不少人都曾非富即貴。對于這些傳說,張連志個人則很少回應。
而在有限的公開的資料里,1957年出生于天津的張連志,身上卻并沒有巨富顯貴明顯的標簽。按照他的說法,其母親是督軍孟恩遠的后人,父親愛好古玩收藏,因此自己從小就對古董感興趣。
上世紀80年代,張連志下海經商,將時下緊俏的南方商品倒賣到北方,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到90年代初,張連志發現經營“生猛海鮮”的餐館在南方很火爆,而位于北方的天津還沒有,于是1992年,張連志在天津開設了第一家“活鮮”餐館——“粵唯鮮”。
已停業的“粵唯鮮”酒樓門口,銘牌略顯陳舊
首家餐館選址天津另一處知名古建筑,由意大利設計師鮑乃弟設計的“疙瘩樓”。愛好收藏的張連志將其多年收藏的諸多藏品珍玩陳列其中,一度聞名天津,并被馮驥才稱作“能吃的博物館”。粵唯鮮旗下的三家餐館,還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收藏文物最多的酒家。據天津人回憶,巔峰時期,想去粵唯鮮酒樓吃飯需提前三個月預訂。
過去多年間,張連志在天津都相當低調,但在外界眼中,能在90年代隨意領養珍禽異獸,所開餐館遍布古玩珍寶,可謂“隱形巨富”。2002年,他又斥資3000萬元買下了位于天津市中心赤峰道的著名外交家黃榮良故居,并開始著手將其改造成今天的“瓷房子”。
2007年9月3日,天津“瓷房子”舉辦開館儀式,這場盛會邀請到了多位政府領導、來自40多個國家的駐華大使、知名作家等各界人士。在眾多媒體的聚光燈下,天津市政協委員、著名酒樓“粵唯鮮”的董事長張連志與他的“瓷房子”一舉贏得了大范圍關注。
然而,正是因為這棟建筑,張連志卻陷入了長達五年的貸款泥潭,并最終演變成一樁“蹊蹺”的經濟糾紛。曾經外界眼中的豪門后代,坐擁價值“百億”資產的張連志,今天卻已無力拿出多余的錢,償還法院所裁定的1億元借款。
貸款“羅生門”
為了修建“瓷房子”,這位聞名天津的神秘富豪,卻幾乎耗盡了自己的全部財富。
按照官方介紹,“瓷房子”建造歷經14余年,到目前為止已用掉7億多片古瓷片、13000多個古瓷瓶、4000多件古瓷盤和碗、20多噸水晶石與瑪瑙、以及數以千計的歷代石雕造像、漢白玉石雕等。這些幾乎涵蓋了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瓷器,都被用水泥內部澆注,并用大理石膠粘連固定成為建筑的一部分。
據張連志講,“瓷房子”的修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古董文物、瓷器殘片的收集需要時間和精力,已經修好的部分,仍然需要修繕和維護。這也導致過去10多年里,張連志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錢繼續這個工程。
2012年,因為要繼續修繕“瓷房子”,粵唯鮮公司向天津鑫澤小額貸款公司(下稱鑫澤公司)申請兩筆貸款。
當時連年裝修“瓷房子”,張連志的資金鏈實際已經并不充裕。 2012年春,經朋友介紹,張連志在鑫澤公司兩位工作人員的建議下,于7月和10月在和平區房地產管理局用“瓷房子”做了兩次各5000萬元的他項權利。通俗來說,也就是用房產做了抵押。
但這1個億的抵押權利,似乎只為粵唯鮮公司換來了5000多萬元的貸款。張連志助理黃小燕出示的借款明細顯示,這兩筆貸款總計5751.8萬元。但令人疑惑的是,這兩次貸款均未簽訂合同。張連志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則稱“我們干這個(古董)的都是一說就行了,規矩極了, 假如一個東西口頭說10萬,絕不可能再多一分錢”。
但所謂的“規矩極了”卻在日后埋下隱患。2013年秋,鑫澤公司的副董事長辛建生找到張連志,要求其還款1億元。憑空多出來的4000多萬令張連志感到疑惑。而辛建生則拿出了打款紀錄,紀錄顯示,2012年10月,一筆5000萬的款項共分3次打入了粵唯鮮公司財務的個人儲蓄卡里。
“我讓公司財務配合他們(鑫澤公司)辦的卡,他們說為了貸款流水好看”。張連志表示,這張卡隨后被鑫澤公司的工作人員拿走,而他們也再沒有管過,“根本想不到要去查,就覺得不會出這種事情”。
界面新聞記者在這張銀行卡的對賬單上看到,除上述來自鑫澤公司的5000萬款項分三筆打入該賬戶外,還出現了多個個人及企業戶名。對此,黃小燕表示“很多人和公司均不認識”。
銀行卡部分對賬單
鑫澤公司聲稱給粵唯鮮公司1億元貸款,而張連志則堅稱只收到5000多萬元。同時,辛建生聲稱自己也是受害者,自己確實出了1億元,卻遭到自己公司兩位工作人員的詐騙,并提出與張連志聯合告兩個“小騙子”。
至此,事情似乎陷入了“羅生門”的局面。
隨后,據黃小燕回憶,張連志在辛建生的帶領下,在河西區一家高檔餐廳補簽了20份合同作為告“小騙子”的證據,每份案值500萬元,其理由是“東麗區法院接不了案值1億元的案件” ,之后張連志又在東麗區法院簽了20份民事調解書。
此后不久,東麗區法院便查封了“疙瘩樓”和“瓷房子”,其依據是東麗區法院的民事裁定書,“原告(即鑫澤公司)于2013年8月8日向本院提出財產保全的申請,要求查封被告的財產,并已提供擔保。本院認為,原告的申請符合法律規定。”
在僵持近兩年后,張連志于2016年7月7日被東麗區法院帶走并拘留42天,直到其與鑫澤公司簽了執行和解協議 。這份和解協議中顯示,粵唯鮮公司和張連志作為被執行人,需在2017年4月30日前還清鑫澤公司本金為人民幣1億元整及案件涉及的所有延遲履行利息,若未能如期履行,將拍賣粵唯鮮公司的已查封房產。
雖然法院目前已經開始拍賣程序。但“瓷房子”今天仍然屬于張連志。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7月20日,在張連志被抓走前,粵唯鮮公司曾委托北京中財國譽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給“瓷房子”做資產評估,并最終將評估市場價定位98.8億元。
但在上述和解協議中,受東麗區法院委托進行評估的天津中量房地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量評估),卻將這幢房子的價值定在了1.4億余元,這也成了最終法院在阿里巴巴拍賣平臺上設置的起始標價。
兩所評估機構,前后相差90多億元的評估值也成了這幢蹊蹺糾紛的疑點之一。
界面新聞記者找到了這份由中量評估出具的“房地產糾紛估價報告”,報告中稱,根據估價委托人提供的評估委托書,本次評估不含室內室外文物及瓷器裝飾價值。有評估行業人士分析,98.8億元的估價可能是將其裝飾所用的文物價值一并計算在內。
“臉面比命還重要”
按照阿里巴巴拍賣平臺的最新信息顯示,“瓷房子”的拍賣日期為2017年8月8日。實際上,在這之前,拍賣公告已遭遇過兩次延期。
阿里巴巴司法拍賣網絡平臺上“瓷房子”拍賣信息
這可能是張連志作為瓷房子主人的最后日期了。據了解,除了這兩棟古建筑,他的資產還有“好幾個倉庫的古董”。張連志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如果沒有這次拍賣風波,他會選擇拍賣所收藏的古董來償還貸款。
無論如何,目前拍賣公告依舊存在,一切似乎即將塵埃落定。
面對這樣的局面,張連志卻顯得十分淡定。他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稱,“這反倒給了我勇氣,如果真的拍賣了,那我一定要把官司打下去。”他堅稱,“如果說這件事情中我有過錯,唯一的錯誤就是不該草草簽了合同。”
“如果我真的欠這么多,就算把東西全拍了也要還上,可關鍵這個數不對,你必須得把這個數跟我說清楚了。”頗為“講究”的出身,讓他十分“好面兒”。“我這臉面比命還重要,真要是那么回事,我就沒法做人了,這跟錢沒關系。”
也正是由于這種心態,這場糾紛中的張連志顯得很“大意”。在他看來,錢不夠用,需要貸款這件事讓他“很沒面子”,以至于將這件事情幾乎全權交給員工,自己不再過問,甚至“沒多想就趕緊簽了合同,就想趕緊把這事兒了了”。
建造“瓷房子”的種種執著,讓張連志自稱為“瘋子”。“為了修‘瓷房子’,除了貸款那些,我把加拿大的房產全都賣了。”在他長年累月的研究中,積累了數以億計的古瓷片和古董,有不少還是從海外拍賣回來的流失文物。“我覺得每一個瓷片、古董都是有靈魂的,它們會跟我對話。”
“瓷房子”一角
修修補補14年,這項“大工程”在張連志看來卻并沒有結束。“現在心不靜了,等閑下來了還要繼續,萬一這邊真拍了,我會再把‘疙瘩樓’修好,讓‘疙瘩樓’成為另一個博物館。”界面新聞記者在營業執照上看到,“疙瘩樓”已于2015年注冊為“天津一帶一路新絲綢之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早年在租界地的成長環境,給了張連志原始的資本積累,也為他“為人處事的方式”打下了特點鮮明的烙印。這位“只關心藝術”的富豪,面對這場糾紛時顯得似乎有些“不諳世事”,“我是真沒想到,會被這種事情絆了一跟頭”。
張連志還不會放棄他的“瓷房子”。目前,粵唯鮮公司已聘請律師代理此案,律師王殿學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我們下周會申請抗訴、撤銷本次拍賣,同時申請再審。”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