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平均年齡27歲、申請專利 1583件,“基因第一股”如何煉成?
一直以來,華大基因被追捧它的資金稱為“基因界的騰訊”,那它究竟能不能創造騰訊那樣的成就,可以拭目以待。
野馬財經 張譯文
日前,華大基因(300676.SZ)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上市以來,按照發行價13.64元計算,截止今日收盤,股價連續10個漲停,漲幅達239.52%,備受投資者追捧,坐實“基因第一股”的稱號。
據了解,其他同行業的公司也在向資本市場進軍,主營業務同樣為應用基因測序技術,給臨床醫學疾病篩查和診斷的貝瑞和康,于今年4月份借殼*ST天儀(000710.SZ),只是現階段該筆交易尚未通過股份更名,還沒有實現登陸資本市場。
新股風頭正勁,華大基因也借勢推出Oseq?-T/ctDNA項目,即腫瘤個體化診療基因檢測服務。此項基因檢測是利用高通量測序平臺,可詳細了解腫瘤患者特有基因變異情況,為患者提供更多可選擇藥物方案,協助醫生制定更完善的治療方案,同時預測受檢者家族的遺傳性腫瘤風險。
腫瘤學家悉達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曾在其獲得普利策獎的作品《眾病之王-癌癥傳》(大陸版)中表示,研究人員發現癌癥是一種基因疾病,主要由DNA突變引起。DNA的改變不僅為癌癥提供了分子層面的驅動力,也造成腫瘤內部的多樣性,使之很難根治。
而癌癥治療的希望則是對癌癥腫瘤基因組進行排序,醫生通過這種方法能很快制定出一套針對患者個體的治療方案,以治愈癌癥或阻止其繼續發展,而華大基因的技術恰好切中基因測序這一前沿醫療科技。
在精準醫療不斷被認可的今天,華大基因能走多遠?
落錘
“基因第一股”位次終定
華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一直以來,以“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發展模式引領基因組學的發展,通過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與產業鏈各方建立廣泛的合作。
進入21世紀,華大基因先后牽頭中華協作組,承擔10%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在國內第一個破譯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并在香港、日本、歐洲、美洲等地設立分公司。
2013年3月,華大基因成功完成對美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購,實現了基因測序上下游產業鏈的閉環。并于2015年相繼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通量測序系統“超級測序儀”―Revolocity?及桌面化測序系統BGISEQ-500。
從這時起,華大基因開始向資本市場靠攏。
2015年12月,華大基因遞交上市申請。只是,上市之路頗受關注。2016年10月,因申請文件不齊備,公司IPO被中止審查。今年3月14日,華大基因攜更新預披露材料重歸IPO隊列。歷經一年半,終于拿到IPO批文。6月27日,華大基因發布首次公開發行A股并在創業板上市招股意向書,擬公開發行不超過4010萬股,募集資金4.84億元。7月14日,華大基因(300676.SZ)正式登陸A股市場。
華大基因上市敲鐘圖
在華大基因上市的敲鐘儀式上,沒有明星、沒有官員、甚至連董事長汪建本人也沒上去敲鐘。但這卻是一場觸動人心的敲鐘儀式。由此,真正的“基因第一股”在A股資本市場誕生。
招股書數據顯示,華大基因在近三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1.32億元、13.19億元、17.1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2.96%;同期歸母公司凈利潤分別為2812.07萬元、2.62億元及3.33億元,增速驚人。
技術
減少遺傳缺陷和殘疾
早在2003年,SARS病毒肆虐,華大基因花了30個小時解讀了SARS病毒,隨即拿出30萬份試劑盒捐獻給公眾;2011年,德國大腸桿菌蔓延,華大基因花了27小時進行解讀;2014年,華大基因再度向非洲提供了埃博拉病毒的檢測試劑,為消滅傳染病做出了重要貢獻。
截止目前,華大基因現有5000名員工、平均年齡27歲、已申請國內外專利1583件。此外,華大基因還負責組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綜合基因庫——國家基因庫。
而支撐這一切的核心在于技術。
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注意到,在現場敲鐘的6位特別嘉賓中,有一位叫林烯婷的姑娘,一名重型β地中海貧血患者。在出生后6個月時,烯婷出現了嚴重貧血癥狀,而后被診斷為重型β地中海貧血,為了讓她得到規范性輸血和去鐵治療,父母多年來周轉于多地。
為了救治這個孩子,提高配型成功率,也為了新的希望,他們選擇生育二胎。慶幸的是,2012年,在華大基因的HLA配型結果顯示烯婷與弟弟配型成功。2016年12月,成功在深圳兒童醫院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截至目前烯婷已擺脫了多年來每個月伴隨她的輸血和去鐵治療,這個生命在康復道路上不斷創造奇跡。
據了解,華大基因已經為數以萬計的罕見病群體提供基因檢測服務,千萬家庭受益。正如董事長汪建在上市儀式講話中提到的,“率先把基因相關的重大疾病永遠存封在歷史的檔案中的偉大理想一定會實現?!?/p>
汪建還表示,在基因科技與資本市場融合的大背景下,華大基因將逐步從“科技服務”走向“醫學服務”,大幅降低基因測序及分析的成本,不斷豐富生物大數據,最終建立一個所有人都能在常規診療中享受基因科技產業化成果的“人人服務”體系。
近十年的發展中,華大基因先后完成了國際人類單倍型圖(HAPMAP)計劃10%、炎黃基因組計劃100%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工作,并與世界領先的研究機構、生物技術和制藥公司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
前景
治愈疑難疾病的想象空間
近年來,全球基因組學應用行業不斷實現技術突破,行業發展勢頭良好,科研、醫療衛生機構和普通民眾對基因測序接受程度越來越高。據BCCResearch預計,基因測序行業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13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8.7%。
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成本不斷下降,使基因測序成為一個龐大又極具潛力的市場,而華大基因營收和凈利潤也也逐年增長。
其中,華大基因的重點戰略業務板塊“生育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是營收增長的主要動力。2014年至2016年間,生育健康類服務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5,650.46萬元、56,831.65萬元、92,906.91萬元,三年年復合增長率高達61.43%。迄今,華大基因的生育健康類業務檢測樣本累積總量超過300萬例。
隨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成本逐步下降,基因檢測逐漸從高危產婦、部分富裕人群走向低危產婦、普通收入人群。
據海通證券分析師判斷,2016年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市場規模約為30億元,行業收入增速高達50%,預計2017年將會保持高增長率。隨著市場滲透率的不斷增長,行業發展空間廣闊,預計生育健康類業務將繼續帶動華大基因持續業務營收增長,提升公司的綜合競爭實力。
不可否認,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測序技術的應用仍要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例如,高通量測序仍需要進行更多在臨床應用方面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試驗,需要推進更多應用創新。此外,現有監管政策在適應快速的技術突破和應用方面存在瓶頸,以及醫生對測序技術的知識普及與提升。
值得期待的是,在精準醫療不斷得到認可和推進的風口之下,基因測序技術在臨床的應用普及方面或將開啟新的時代。
一直以來,華大基因被追捧它的資金稱為“基因界的騰訊”,那它究竟能不能創造騰訊那樣的成就,可以拭目以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