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醫藥:國資大幅減持,孫飄揚難阻業績連跌,兩年減員超8000
國資大幅減持,孫飄揚難阻業績連跌,兩年減員超8000
來源?| 財經九號??作者?| 胖虎
近期,頭部藥企恒瑞醫藥動作不斷。
5月15日,恒瑞醫藥公布了一份總額不超過12億元的員工持股回購計劃,按照該回購方案,回購價格不高于70.14元每股,相較目前50元左右的股價,還有約40%的空間,不過整體的回購額,相較目前的市值不到0.4%,料將該回購方案對市值影響有限;
或許釋放利好之下,也有著市值管理的心態,畢竟相比恒瑞醫藥巔峰時期6000多億的市值,現在還處于腰斬狀態,市值與5年前相當。
不過相比之下國資與北向資金卻在大幅減持。最近一期的股權變動顯示,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環比減少了4.03%,連云港市金融控股集團環比減持了3.94%。
恒瑞醫藥近來業績表現不佳、高管變動頻頻,即便是實控人孫飄揚重回董事長崗位,仍然止不住業績下滑、市值腰斬的頹勢。
業績連續兩年下跌,孫飄揚難挽頹勢
年報顯示,2022年恒瑞醫藥營收212.75億元,同比下滑17.87%,歸母凈利潤39.06億元,同比下滑13.77%;
呈現了業績雙降的局面。
時間拉長一點來看,這已是恒瑞醫藥連續第二年營收、利潤雙雙下滑了。2021年,恒瑞醫藥營收同比下滑6.6%至259億元,歸母凈利潤45.3億元,同比下滑28.4%。
顯然,即便是孫飄揚在2021年重掌恒瑞醫藥,也難以挽回業績下滑的頹勢。
到今年一季度,營收、凈利潤等業績指標才出現企穩跡象,一季度營收同比微增0.25%至54.92億元,歸母凈利潤微增0.17%至12.39億元;
從業績表現看,這種企穩也是十分脆弱的,一季度營收利潤的表現,實際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
事實上,恒瑞醫藥的業績增長乏力,從2019年就開始了。2019年至2022年,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33.7%、19.09%、-6.59%、-17.87%,歸母凈利潤增速分別為31.05%、18.78%、-28.41%、-13.77%;與此同時,相比于營收增速的下滑幅度,歸母凈利潤下降得更快。
業績下滑之下,恒瑞醫藥的盈利能力也在下滑。
年報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恒瑞醫藥的毛利率分別為87.93%、85.56%、83.61%,同樣也是兩連降。
凈利率方面,恒瑞醫藥也從2019年、2020年時22.7%以上的水平,下滑至2021年、2022年17%點多的水平,下滑相當明顯。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恒瑞醫藥發布了一則關于“會計估計變更”的公告,針對的是研發支出的會計處理問題。
此前,恒瑞醫藥在研發支出的會計處理上,均以費用化處理,每一分的研發支出都會影響當期利潤;變更后,恒瑞醫藥把相當一部分研發支出資本化,計入開發支出。
2022年年報顯示,恒瑞醫藥研發費用63.45億元,其中研發費用資本化約14.6億元,研發投入資本化率23%,相較同業,研發支出的資本化水平僅次于華潤雙鶴的34.3%和26.9%,處于行業較高水平。
通過對研發支出的資本化,一定程度上也“美化”了企業的利潤報表。
探究恒瑞醫藥業績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的原因,或許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新藥無力舊藥失速”。
業績困境:創新藥無力仿制藥失速
對于收入下滑,恒瑞醫藥將之歸結為仿制藥集采、創新藥的醫保談判、疫情導致的醫療機構業務量縮減等原因。
從恒瑞醫藥的年報數據來看,傳統仿制藥的集采對其業績影響確實很大。
恒瑞醫藥在年報中表示:自2018年以來,公司涉及國家集中帶量采購的仿制藥共有35個品種,中選22個品種,中選價平均降幅74.5%;
如2021年9月開始陸續執行的第五批集采涉及的8個藥品,2022年銷售收入僅6.1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2.6億元,同比下滑79%;
2022年11月開始陸續執行的第七批次集采涉及的5個藥品,2022年銷售收入9.8億元,同比減少9.2億元,同比下滑48%等;
可見傳統的仿制藥業務在集采的壓力下,營收下滑的相當厲害。
創新藥方面,恒瑞醫藥披露,2022年創新藥銷售收入 81.16 億元(含稅 86.13 億元),約占總營收的38%,此前年報并未披露創新藥銷售收入。
自2011年以來,恒瑞醫藥已有13 款創新藥在國內獲批上市,這種多點開花的策略,頗有種快消品的營銷策略,顯然會分散企業的營銷精力。
去年起,恒瑞醫藥旗下的阿帕替尼、吡咯替尼、硫培非格司亭、瑞馬唑侖、氟唑帕利、海曲泊帕等多款創新藥執行新的醫保談判價格,醫保銷售價格平均下降 33%,
“加之產品準入難等因素,部分創新藥收入增長較慢,個別創新藥甚至全年銷售金額同比有所下降。”
總結下來,恒瑞醫藥近兩年業績下滑甚至失速,確實是“新藥無力舊藥失速”的局面。
不過,造成這種局面也并不完全是醫藥集采和醫保談判的“鍋”。因為你的業績在下滑在失速,同行卻在快速發展,這就是能力問題或者戰略問題了
以創新藥為例,百濟神州的創新藥業務就增長快速,比如其旗下的百悅澤和百澤安兩款創新藥,2022年營收合計66.88億元,占百濟神州總營收的69.91%。這兩款創新藥營收較2021年同比增長172.34%、73.59%。
此外,還有中國生物制藥創新藥凈收入也達到67.5億元,同比增長19.89%;翰森制藥創新藥收入約為50.06億元,同比增長19.1%;先聲藥業創新藥業務收入41.28億元,同比增長32.3%等等。
由此可見,恒瑞醫藥面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還是自身原因,而非客觀環境。
兩年減員超8000人,高管頻頻跳槽去對手方
既然開源有難度,那就節流。
恒瑞醫藥在孫飄揚的帶領下,仍然難阻業績下滑,那只好刀刃向內,對成本費用開刀。
年報顯示,2022年占起成本最大頭的銷售費用同比大幅下降21.7%至73.48億元,較2021年的93.84億元足足少了20億元;
管理費用下滑19.36%至23.06億元,同比減少了5億元。
對于老板和上市公司來說這省下來的錢可是實打實的現金啊!但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大幅下滑的背后,是大裁員!
據恒瑞醫藥的年報顯示,2021年,恒瑞醫藥將銷售隊伍由1.71萬人縮減至1.32萬人,凈減少近4000人;
2022年,恒瑞醫藥銷售人員進一步減少至10392人,凈減少近3000人。總人數從2021年底的24491人減少到2022年底的20624人,凈減少3867人。
短短兩年時間,伴隨著恒瑞醫藥業績的兩連降,恒瑞醫藥的員工人數從2020年底的28903人,凈減少了8300人!
離開的不僅有大量的普通員工,恒瑞醫藥這兩年被業內詬病的還有大量高管的離開。
有數據統計顯示,僅2022年,恒瑞醫藥就有4名副總經理辭職;在2020年7月5日,恒瑞醫藥曾一次性公告了蔣新華、孫輝、劉疆、李克儉等四名公司副總經理的辭職。
高管層的頻頻變動,讓已65歲的創始人孫飄揚仍處在一線管理崗位,甚至其本身也曾公開表達過對高管離職的無奈:“我想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有,或許是他們認為外面更有前途,或是他們與恒瑞的發展目標無法適應。”
不過有意思的是,恒瑞醫藥倒是為對手培養了不少高管。比如恒瑞醫藥前首席醫學官兼副總經理鄒建軍離職后,立刻擔任了君實生物的副總經理兼全球研發總裁,原副總經理陶維康離職后,則則出任了齊魯醫藥的全球創新藥研發總經理;原副總經理張曉靜擔任了德琪醫藥首席醫學官等等。
當然,作為醫藥行業的頭部企業,其本身作為行業人才的“黃埔軍校”并非壞事,但企業自身管理層如果變動頻頻,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不得不考量。
END.
(免責聲明:本文數據及信息均來自上市公司財報、媒體報道等公開信息,數據如有遺漏,歡迎更正,并以上市公司最終披露為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