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互聯網,破農村金融發展難題
在農村供應鏈金融中,信用及資金安全成為主要問題。
8月22日,利基研究院主辦、農信研究院協辦舉辦了一場——2017農業供應鏈新金融發展研討會。
這場研討會主要探討了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現狀、行業面臨的難點痛點以及科技對農業和金融的推動等問題。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互聯網金融研究院、農信研究院、京東金融、農管家、農發貸、神州農服、領鮮金融、凌之迅、遠山利豐等企業均參與了此次研討。
當前農業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的發展相對較為滯后,很多基礎性的問題還在進行實踐探索。不過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規模經營和新型經營主體主導地位的確立,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空間會被極大地打開。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互聯網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欒大鑫對農村金融領域發表了如下觀點,目前農村金融存在著兩個現象,一是農民資金向大的商業銀行流動,出于風控需要,銀行將資金轉到城市而非農村,這導致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二是農村仍然存在著大量的非法資金,傳統金融機構的吸儲放貸能力與農村金融需求相距甚遠,互金平臺做的還不夠,這個領域需要研究、深耕和下沉。
農管家CTO趙欣培也表示,農民在農村金融系統中的痛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資金,二是缺少社會化服務體系。另外農民很難獲得傳統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同時除了本身的種植業務外,農民對于經營、品牌、銷售、信息化技術、金融產品等各個方面的認知能力都不足。
于此同時,利基研究院研究員劉文淵對《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研究報告》的解讀中也表達了農村供應鏈金融發展難題做了闡述。
他指出,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全國企業應收賬款規模超過26萬億元,這個需求嚴重沒有被滿足。針對農業領域,農村與城市相比政策性很強,而且是差異化格局的熟人社會,在信用方面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導致金融機構開展農村業務與在城市完全不同。
其中重點談到目前農業供應鏈領域普遍存在的痛點包括農業生產整體處于小農經濟狀態,農業供應鏈的發展也相對滯后,征信數據缺失導致金融機構風控難度較大,資金成本、運營成本高,農業生產的非標性和天然的周期性。
他特別提到在農業供應鏈未來發展趨勢方面,產業整合、產融結合的生態化發展會是比較遠的大方向,當前可預見的發展還會以解決比較基礎和核心的問題為主,比如線上線下的融合以及征信體系的逐步建立。
“農村金融面臨的問題是生產者缺錢,金融機構的錢又放不出去,農業生產者的小、散、差原因造成金融機構不敢放款,涉及到信用和資金安全問題,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解決,所以使得熟人經濟、賒賬、高利貸大行其道,從而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阻礙。”凌之迅董事劉建銘這個觀點和京東農村金融京農貸負責人王翔說的風險問題本質是相同的。他表示,農業現代化的新業態也會產生新的風險,如自然災害等生產經營風險,這個就需要有相應的金融產品來覆蓋,另外很多企業還無法做到全產業鏈,所以要選擇產業鏈中核心企業來合作,形成風險閉環,但是這還要考慮市場價格波動以及B+C模式中資金容易在B端沉淀等問題。
在農村供應鏈金融中,信用及資金安全成為主要問題。如何用技術解決這個問題呢?
神州農服金融業務總監師博翰表示,新技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成本問題,比如農業生產中將日照、干濕度、二氧化碳含量、土壤等數據實時上傳并長時間保存,使得農業生產更加精準,同時也減少了人力;農發貸首席市場官張松南認為技術一方面解決了公司的效率問題,另一方面還推進了征信和科學生產等各個方面的進程。
無人機應用、病蟲害防治、“跑步雞”的飼養和生豬PSY的提升等生產技術的突飛猛進帶來的是農業產值的穩定增長,對農村金融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領鮮金融CEO程方航表示金融應該與實業相結合,與企業層面進行合作,真正形成閉環。未來將會有更多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領域為農民提供與其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務,“農業+金融+互聯網”的模式更加多樣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