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銀行利潤迷局:營收暴跌之后,銀行會計是如何調出利潤的?
寅吃卯糧
銀行被唱衰許久,但今年中報格外慘。不是唱衰的人更多,是真的有點HOLD不住了:營業收入史無前例的集體負增長。
但是銀行都是愛面子的,再慘也得擠出利潤,擠出正增長。
南京銀行可能是最“愛惜羽毛”的了:在營收負增長17%,高居跌幅榜首位的情況下,凈利潤依然大增17%,位列所有上市銀行第二名,正數第二。這難免讓人狐疑。
俗話說,秋后算賬。但馬上三季度就結束了,銀行的賬還是趕在中秋節前算一算比較好,這便于大家解讀節后發布的三季報。
當然,神奇的不止南京銀行一家。翻看最近幾年各家銀行財報,尤其是今年中報,不得不讓人佩服:利潤調節處處有,銀行會計格外強。
史無前例的營收負增長 銀行會計依然交出靚麗成績單
中報顯示:南京銀行(601009.SH)今年上半年營收124.25億元,同比減少17.04%。不僅跌幅在所有上市銀行中位居榜首,也是南京銀行2007年上市以來的最大同比跌幅。但即便是在營收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南京銀行的凈利潤仍然保持了相當高的增速,同比增長達17.03%,在所有A股上市銀行中正數第二,僅次于去年新上市的貴陽銀行。
下圖為25家上市銀行2017年上半年營收增速和歸母凈利潤增速的排名情況:
說實話,營收下跌不能全都歸咎于南京銀行的無能。由于營改增、金融監管加強、經濟增速換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營收增速下滑是銀行業的普遍情況。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銀行營收總和為1.96萬億元,同比減少1.27%,首次出現了營收整體負增長的情況。在25家上市銀行中,有12家銀行營收同比下滑。如此普遍的營收負增長在歷史上極為罕見,就算在次貸危機后的艱難時刻,也僅有個別銀行出現負增長。
既然營收整體負增長,利潤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就是題中應有之意。上市銀行的整體利潤增速也的確創下來了近年新低,四大行的利潤增速已經逼近個位數。在這樣的市況之下,中小銀行即便是利潤增速低一些,投資者實際上也是能接受的。
但是在營收大幅下滑的同時,南京銀行的凈利潤依然神勇地增加了17%,超過所有其他城商行、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大行。縱向對比,南京銀行今年的營收與利潤變動情況,也比較異常。
先看一張對比圖。以下為面包財經根據財報數據整理的南京銀行歷年上半年的營收和歸母凈利潤變動情況:
從上圖中可以比較明顯的看出:過去幾年,南京銀行的整體狀況是營收與利潤變動趨勢基本一致,甚至營收增幅快于利潤增幅。比如,2014、2015和2016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45.04%、46.86%和37.21%,同期凈利潤增速為19.26%、24.45%和22.25%。
但是,今年上半年發生了較為突兀的逆轉:營收大幅減少,而利潤仍然保持高增長。
南京銀行真的有什么獨門秘籍嗎?以至于在營收增速墊底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鶴立雞群”的利潤增長?
屋漏偏逢連夜雨:中間業務收入驟降
先看看南京銀行營業收入減少的原因。
眾所周知,當前銀行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利息凈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后者在財報上一般體現為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
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南京銀行利息凈收入為101.5億元,同比減少14.02億元,降幅達到12.14%。同時凈息差和凈利差均降至近年來較低水平,分別為1.87%和1.74%。
利息凈收入減少某種程度上在市場預期之內,由于利差和息差收窄,今年上半年銀行業整體上都面臨利息凈收入增長停滯甚至減少的壓力。但是南京銀行如此大的降幅還是讓人不放心。根據財報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A股25家銀行利息凈收入1.34萬億元,同比增長0.9%,雖然增幅甚微,但勉強守住了正值。
南京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大幅減少的速度雖然明顯快于行業整體水平,但市況不好,尚能接受。比較麻煩的是,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中間業務收入)的大幅下滑。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南京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16.15億元,同比減少38.62%,降幅在所有上市銀行中位列第一。下圖是上市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變動情況:
最近幾年,銀行業高舉改善收入結構的大旗,力圖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減少對利息收入的依賴,出現中間收入大幅下降不是太好的信號。
話說到這里,要插播一個要點,銀行業的中間業務收入是有很多“潛規則”的。很多賬面上的中間業務收入其實也是利息收入派生出來的,不好明著加利息,收點手續費服務費,年底一算賬,皆大歡喜。貸款放出去了,收入結構也改善了。簡單的說,就是左口袋放到右口袋,總歸還是自家的。
但是利息凈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同時大幅減少,就有點“方”了:兩只口袋都空了,只能干瞪眼。
獲取收入難度加大:成本收入比從優等生陣列滑落
南京銀行過去幾年營收迅速增長,被資本市場看好,維持相對較高市盈率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獲取收入能力比較強,體現在財務數據上就是最近幾年成本收入比持續下降。但是最近這一指標開始出現惡化趨勢,轉降為升。
下圖是南京銀行近幾年成本收入比變動趨勢圖:
成本收入比是衡量銀行獲取收入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該比值越低,意味著支出單位成本,銀行能獲取的收入越高。
從圖中可以看到,南京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從2013年的31.03%,下降到2015年末的24.1%,在2016年末略微上升至24.8%,整體上改良趨勢較為明顯。但是,2017年上半年,成本收入比上升到26.75%。
前幾年,銀行業整體的成本收入比都有所改善,在今年中期大環境有壓力的情況下,有所反彈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與行業整體情況相比,南京銀行的狀況顯然要更嚴峻一些。
2016年,南京銀行成本收入比在25家上市銀行中,位列第四低,進入優等生序列。但是,到了今年上半年,排名已經降到第14位,變成了普通生。
以后繼續努力,成本收入比也許還有改善空間,不排除重回優等生序列的可能性。但是,有一點需要投資者關注:銀行業競爭某種意義上就是規模競爭,像工商銀行這樣的國有大行其實是有很多天然優勢,而規模較小的城商行,在競爭中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劣勢。
以資金成本為例,由于遍布全國城鄉的分支機構,工商銀行能夠在更大的范圍獲取低成本資金。而且,由于各地資金成本存在差異,大銀行可以將在成本洼地獲取的資金,投放到收益較高的地區,實現全局的資金調配,從而增強收入獲取能力。
在市場遭遇下行壓力之時,大銀行的這種優勢就越發明顯。數據為證:今年中期,工商銀行的成本收入比為21%,較上年末下降4.9個百分點,成為獲取收入能力最強的上市銀行。同期,建設銀行的成本收入比也從27.49%下降到22.3%,降幅達到5.19個百分點。
而中小型城商行,壓力則會比較大。盡管南京銀行主要業務收入來源于以江蘇為主的長三角,當地經濟發達,資金需求旺盛,但競爭其實也相當激烈。不僅資金拼搶壓力大,員工成本上升壓力也不小。
銀行會計利潤調節利器:資產減值損失
那么問題來了,在利息收入和中間業務都明顯減少,成本收入比攀升的情況下,南京銀行的利潤到底是如何大幅攀升的呢?
這就不得不說銀行財報中的一個關鍵數據:資產減值損失,其主要構成就包括貸款減值損失。
查閱財報數據發現:南京銀行今年上半年資產減值損失25.48億元,而上年同期為51.48億元,其中發放貸款及墊款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了18.77億元,僅為2016年同期的40%。資產減值損失同比減少了26億元,這其實才是導致南京銀行這一出營收減少,凈利上升戲碼的主角。
若我們進行一下調整,假設資產減值損失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持平,也就是說,成本要增加26億元,則稅前利潤要相應減少26億元,假設企業平均所得稅率為25%,那么相應的凈利潤約為30億元,這一調整后的凈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則要下滑近29%。當然,這只是在講原理,并不是一個準確算法,也不會完全符合事實。銀行會計非常復雜,從公開財報上的數據就推斷南京銀行刻意通過這個方式來調節利潤,也是不公允的。
但是,通過歷史數據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今年上半年南京銀行的資產減值數據較此前大幅下滑,且處于歷史低位。下圖為南京銀行資產減值情況:
此前三年,南京銀行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速都處于較高水平,基本上都在20%以上,營收增速甚至保持在35%以上。在此期間,南京銀行賬面上的資產減值損失也在大幅增加,同比增速保持在35%以上,2014年超過200%,資產減值計提的增速在所有上市銀行中處于較快水平。不過,這一情況在2017年上半年出現反轉,同比減少了50%,僅為25.48億元,而去年同期的資產減值損失有51.48億元。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財報上顯示,在由于貸款和墊款帶來的資產損失,從上年的同期的47.36億,減少到18.77億。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不良貸款核銷那點事。南京銀行在半年報中稱:公司用足用好核銷政策,積極組織開展核銷工作,按應核盡核原則加大核銷力度,為穩定資產質量起到積極作用。
不良貸款核銷并不會直接影響當期利潤,但是核銷之后減輕了撥備壓力,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間接影響當期利潤。
由于前幾年計提較為充分,南京銀行的撥貸比和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都維持在較高水平。截至2016年底,撥備覆蓋率已經高達457.32%。今年6月底,撥備覆蓋率小幅下降到450.19%,而撥貸比則從3.99%下降到3.89%。
銀行加大核銷力度不是什么壞事情,但是和其他措施相匹配,卻可以成為調節利潤的利器。這恐怕是銀行會計們名利雙收的“獨門秘籍”。
銀行“豐年存糧,荒年吃老本”,尤其對于撥備覆蓋率比較高的銀行,通過各種方式平滑利潤也不是什么秘密。實際上今年有不少銀行的資產減值損失都在減少。不妨看一下各家上市銀行今年上半年資產減值損失的變動對比情況:
還記得開頭那張營收排行表嗎?兩張表對比我們發現了一個很驚人的巧合:資產減值損失降幅最大的三家銀行:南京銀行、興業銀行和中國銀行,恰恰是各自類別中營收降幅排名居首的銀行,分別位列城商行、股份制行和國有大行營收負增長首位。
為啥會出現如此巧合呢?難道是三家銀行心有靈犀?不愧都是科班出身。
要說監管政策有變,也不大說的通。畢竟,25家上市銀行中,還有17家資產減值損失在增加,加大撥備力度仍然是普遍現象。
逾期1年以上3年以內貸款攀升:資產質量真的突然好轉?
當然,資產減值損失減少也可能是因為銀行資產質量轉好。據南京銀行公布的數據,其今年上半年的不良貸款率為0.86%,相較2016年底的0.87%下降了0.01個百分點。
不過,更值得關注的是逾期貸款的期限構成,魔鬼往往在于細節。下圖為南京銀行部分逾期貸款的情況:
不良貸款余額與3個月以上逾期貸款的比值一般可以用來衡量一家銀行在不良貸款認定上的寬嚴程度。南京銀行該比值從2012年上半年的2.3一路下滑到2016年的上半年的0.68,盡管目前回升到0.9,但遠不及之前的保守力度。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2017年6月底,南京銀行逾期1年以上3年以下的貸款余額急劇攀升。從2016年底的9.84億上升到20.59億,足足漲了一倍多。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南京銀行逾期1—3年貸款的增速很明顯的快于行業整體增速。截至2017年6月底,24家上市銀行(中國銀行除外,歷史數據不全)該項逾期貸款余額共計5303.15億元,環比增長14%。以下是面包財經根據統計數據繪制的變動圖:
當然,撥備覆蓋率達到450%、撥貸比達到3.89%的南京銀行確實可以暫時不愁不良貸款的問題,畢竟這兩項數據在上市銀行中足以傲視群雄。
也許,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還能夠靠以往積攢的撥備來支撐利潤,但是,如果行情不好,風險加大暴露的話,那么還能撐多久呢?
上市公司調節利潤早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但是銀行業的情況到底不一樣啊,一般的上市公司由證監會管著,銀行還多了“央媽銀爸”——央行和銀監會。
銀行平滑利潤圈內人早已司空見慣。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何必打腫臉充胖子?
忽悠,接著忽悠
本來事情說到這里差不多可以結束了。但是關于南京銀行半年報中“加大核銷力度”的說法還是要再揪一揪。比照財務數據,這個說法很難成立。原話截圖如下:
對比財報,2017年上半年,南京銀行核銷貸款損失準備10.51億元,而去年同期則為19.87億,少核銷了超過9億元。明明是減少了,怎么就變成“加大核銷力度”了呢?
如果絕對額變化還不能說明問題,那不妨看看核銷金額與不良貸款余額的比例。2016年上半年核銷金額占不良貸款余額的比例約為76%,而2017年上半年下降到33%。這也叫加大力度?
實際上關于“加大核銷力度”的表述,去年財報也有,前年也有,大前年也有……
數據差這么多,如此嚴肅的半年報里都能明目張膽給說加大,真不知道該讓人如何相信。
習慣性流產痛的是自己,習慣性忽悠痛的是股民。
央媽銀爸,不老實的銀行得管一管了。銀行報表這么復雜,有幾個股民能看懂?寅吃卯糧也就算了。
本文作者:面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