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不會編程的都是文盲——呂響亮
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云計算、大數據……隨著人工智能進程的深入發展,互聯網編織的“新時代”似乎已經近在眼前。但是往前追溯,就會發現,支撐這個“新時代”的后勤輸送部隊,軟件服務行業,卻仍然只是停留在的“原始上古時期”。
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云計算、大數據……隨著人工智能進程的深入發展,互聯網編織的“新時代”似乎已經近在眼前。
但是往前追溯,就會發現,支撐這個“新時代”的后勤輸送部隊,軟件服務行業,卻仍然只是停留在的“原始上古時期”。
與呈現出爆發式膨脹的代碼行業相比,是程序猿數量的斷崖式落差。
如何用互聯網+,破除人才、技術壁壘,實現人才配置最優化,成了當下亟待解決的關鍵。
鋅財經第六次社群直播問答,特意邀請了北京云族佳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呂響亮,圍繞“軟件如何重新定義智能新時代”的主題,分享創業歷程與行業觀察。
云族佳(云沃客) 總裁 | 呂響亮
在呂響亮看來,無論多高的技術,都是最終由人才完成的。軟件眾包的模式,其實是打破了傳統企業的用人模式,將企業+雇員的模式轉變為平臺+個人(團隊)的模式。
這種模式對軟件行業來講,最大的好處是降低用人成本,提升效率。企業不需要全職雇傭,負擔一些福利保障,只需按項目付款就行。
傳統軟件開發過程中,主要是計劃性地預先規劃需求、由軟件專業骨干完成,直頂而下地進行開發,不對外開放。
隨著代碼行數的增加,研發效率急劇下降,在人工智能時代再采用這種傳統軟件開發的形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
比如,Windows Vista有功能模塊6萬個,代碼6000萬行,1萬名員工在Windows基礎上,得耗時5年完成。在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中,這樣的研發周期,可以說是極為奢侈。
但這也不免停留在高高在上的理想狀態,理想擊穿現實,還需要解決一系列障礙。
呂響亮認為,目前行業存在的亂象,主要有兩點。
1.中國的軟件產業結構是畸形的。
中國呈橄欖球型,缺乏高低端人才,一般企業招聘編程人員都要求是本碩生,都是從基層做起,到了30歲左右大部分人都因走向管理崗位而流失,從而導致中國軟件產業人才非常缺乏,形成惡性挖人現象,致使軟件研發成本越來越高。
2.中國的軟件眾包產業還在摸索期。
大部分平臺采用中介模式,信息對接后不進行軟件流程控制管理。大量不合格的開發團隊或個人渾水摸魚,給企業和用戶造成了一系列的財產損失和困擾,導致糾紛不斷,需求方和服務方互相不滿意。
大家對平臺不認可,致使大量用戶又回到1.0時代,導致軟件研發越來越難,成本也越來越高。
深究其背后的原理和邏輯,落腳點還是人才、技術與企業需求的良性匹配問題。
采用與淘寶類似的,匹配供需雙方的中介平臺模式,還是類似于京東早期直營模式的全流程管控模式,呂響亮選擇了后者。
他認為,基于長期的行業積病,方便供需雙方更加透明地了解開發進程,提供軟件需求分析,項目研發測試,集成交付運維一條龍服務,才是在行業亂象中,殺出重圍的“殺手锏”。
而群內交流也同樣精彩。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話題爭議經久不衰,程序猿似乎站在了市場淘汰的頂端。
當呂響亮甩出全民IT時代,不懂編碼就是文盲的觀點后,立刻引來青年企業家們的熱議。
直接有成員反駁,將來有沒有可能實現人工自動編碼?讓目前全世界2000萬程序猿也失業,只保留懂算法部分的人才,或者有沒有可能說人工智自己也研究算法。
對此,呂響亮的回答是,融入大數據和智能技術,是平臺發展的必經階段。數據量少的時候,人還能處理,但是一旦數據量變大,超過人處理的能力范圍,大數據技術和智能技術就成為必須。智能編程也一樣,將來肯定會取代一部分人工編程,但程序猿會不會失業這個問題,呂響亮巧妙地選擇了避而未答。
文章∣何莉
編輯∣惠敏
攝影∣黃碩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