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昌達30億慘劇隱情:華泰證券蒙眼推爛票 萬余投資者遭深套
券商?券傷?全傷?
有一種跌停叫復牌無量跌停,股民無路可逃。一萬多名投資者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2018年3月底,創業板上市公司華昌達,在停盤近半年后復牌,連續4個交易日無量跌停。
短短幾天內,市值縮水30多億,一萬多股民深度套牢。
壞消息接連不斷:公司業績大幅下滑,實控人負債30億,深陷債務危機。
華昌達陷入今日困境早有征兆。實控人早在8個月前就已經辭職,并且大手筆減持股份,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連續五年為負,負債率持續攀升。
公司的經營狀況在2017年就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關注,深交所下發問詢函過問,并且調低了該公司的信披質量評級。
但蹊蹺的是,當該公司的風險已經暴露,并且引起監管部門的關注之后,不少券商仍在力推該公司,給出了強力推薦和維持買入評級。
尤其是華泰證券,從2015年到2017年8月,連續6次對華昌達給出買入評級。更吊詭的是,2017年8月份,實控人已經辭職,相關風險昭然若揭,華泰證券卻仍然做了一份長達28頁的深度研,給予華昌達“買入”評級。
如果投資者看了那份研報并且在當時買入華昌達股票,至今所持市值已經腰斬,甚至遭遇四個跌停板無路可逃。
為什么券商看不到這家公司的風險呢?是能力不夠?是違背職業操守?還是另有隱情?相關研報是否合規?是否涉嫌違反證監會和協會的相關規定?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聊一聊華昌達這家公司最近發生的事情。
華昌達慘案:實控人負債30億釀慘劇,股價暴跌
華昌達,股票代碼300278.SZ,2011年在創業板上市,主營為智能型自動化裝備系統。自上市以來就受到券商的推崇,幾乎年年都有券商發研報力推該公司,給予“買入”、“增持”、“推薦”等評級。
然而近期的發生的大事,卻讓大家措手不及:
2017年4月25日,公司因籌劃購買一家總部位于美國的自動化倉儲物流設備公司的股權停牌。
2017年7月26日,華昌達的實控人顏華和羅慧分別辭去了董事長和董事的職務。
2017年8月,二人協議離婚,并對股份進行了分割。
2017年10月25日,公司因籌劃重大戰略合作事項再次停牌。
就在2018年3月23日股票復牌前夕,華昌達突然發出公告稱顏華或/及羅慧目前共計負債30億元。且實控人顏華因身體原因最近一段時間在國外尋求醫療服務,目前病情較為嚴重,接電話不便,郵件會盡快安排回復。
隨后華昌達于2018年3月26日復牌,并在同日宣布停牌近5個月的重組失敗。
股價隨即連續4日一字跌停,從復牌前一日的股價計算,截止4月13日股價暴跌47%,市值蒸發30億元。一萬多名散戶被深套。
出了這么大的事,之前唱多的券商,難道連一點危險的信號都嗅不出來嗎?
如果華昌達的事件實現毫無征兆,即便券商推票推錯了,也有情可原。但問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華昌達的問題早已顯現,有財務數據為證。
問題早已暴露: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從上市之后一直到2017年之前,華昌達的現金流狀況長期為負。以下為公司凈利潤與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走勢圖:
從2011年到2016年,華昌達經營性凈現金流累計為負3.06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總額3.61億元。有財務常識的人不難看出,利潤含金量相當低。公司表面看起來上一直在盈利,一片欣欣向榮,但實際利潤并沒有現金流支撐。
直到2017年,公司終于出現區區3238萬的經營性凈現金流,而停牌前公司總市值93億元,依然杯水車薪。2017年報顯示:扣非后凈利潤僅0.62億元,同比下跌43.99%。
既然賬上沒有錢,公司還要生存怎么辦?借唄。由此帶來華昌達的財務費用和負債率節節攀升,如圖:
從公司2012年開始,華昌達取得的財務費用逐年增加,2014年之后資產負債率持續攀升。2017年的財務費用高達8719.47萬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56.39%。而同期的扣非凈利潤才6207.57萬元。
從簡單的財務分析中可以看出,華昌達的現金流長期為負,利潤含金量存疑,負債率持續攀升,財務費用高企。即便是一個掌握基本財務分析能力的實習生,也可以看出這家公司的大致問題。
華昌達的問題甚至引起了交易所的關注。2017年5月,深圳證交所就對華昌達的年報發出了問詢,對公司近五年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為負,資產負債率持續上升等問題要求公司補充說明。
根據深交所的公開信息,華昌達的信息考評等級在2016年由原來的B級被降級至C級。
即便不懂財務分析,不關注監管動態,從大股東的減持行為中也能發現公司的投資風險。
2017年7月25日,董事長顏華與董事羅慧辭職。在此之前2016年6月14日-30日,顏華與羅慧連續減持7次,共計套現約8.63億元。
從以上情況可以較為明顯的看出,至少在2017年5月,華昌達的財務問題和信息披露問題,就已經引起了包括交易所在內的各方關注。實控人已經大手筆減持。
風險暴露明顯,華泰證券連續6次給出買入評級
華昌達存在如此明顯的投資風險,可華泰證券卻一直在推薦該公司。從2015年3月開始華泰證券連續6次對華昌達做出買入,如圖:
尤其是2017年8月6日,此時華昌達實控人已經在大手筆減持之后提出辭職,深交所已經對華昌達的財務問題下發了問詢函,華泰證券仍對華昌達做出了長達28頁的深度研報,并給出價格區間22-23元,投資評級是買入。
在該份研報中,華泰證券稱公司是:“中國智能型自動化裝備系統集成的領軍者,研發貼近客戶需求,智能裝備制造在全球實現“彎道超車”,內生+外延雙重增長的自動化裝備領導者,維持“買入”評級。”研報截圖如下:
券商在做這樣一份深度研報的時候,除了大力吹捧公司的優勢,是如何進行風險提示的呢?
對于現金流、負債率等明顯的財務風險,華泰證券研報并沒有進行充分的風險揭示,以下為研報的風險提示部分,相關內容截圖:
一份長達28頁的研報,風險提示部分只有區區不到30個字,而且回避了交易所在問詢函中明確問詢的真正風險。
2017年8月底,華泰證券再次發表對華昌達做出維持買入評級,給出合理價格區間為24.80-25.84元。
從最后一份研報公布的時間算起,華昌達不僅沒有達到預期價位,反而大幅下跌,截止2018年4月12日收盤,華昌達的股價僅10.29元。相較華泰證券給出的24.8元“合理價格區間下限”,跌幅達到58.5%。
華泰證券你到底是在干什么?研報調研、起草、風控和發布流程是否合法合規?相關人員與上市公司或其他利益方之間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本文作者:面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