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6000億的50位投資大佬聚會,他們都聊了些啥?
中國芯片之殤愈演愈熱之時,另一行業的自主發展之路也被擺上討論臺:醫藥。
4月20-21日,由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50人論壇主辦,昌發展集團、北極光創投、松禾資本、上海普通發展銀行共同協辦的2018“全球科技創新下的中國健康產業”第二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50人論壇(H50)年會在北京昌平召開,頂尖的投資大咖們再度聚首,圍繞2017年至今醫療各細分領域的創新與投資熱點,討論中國生物醫藥行業未來的發展。
就在前面幾天,美國商務部發布禁令,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期限為7年。如果有一天,疫苗或者其他新藥也被禁售,那會造成什么后果?
"中興事件的發生,正好成為我今天演講的背景",在H50年會上,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知識分子》主編饒毅表示,上海醫藥集團副總裁劉大偉亦表示“事件發生以后,我覺得醫藥界也應該去反思,我們在整個醫藥創新價值鏈當中,確實太落后了”。
過去三年的藥政體制改革,給中國創新藥物帶來了政策背景,資本市場改善適合促進新藥發展的上市模式,以及向生物醫藥領域涌動的大量投資,加之過去20年的的人才儲備,讓饒毅堅信:堅持中國原創,中國將會出現偉大的醫療健康企業。
而華蓋資本董事長、H50創始主席許小林也認為中國生物醫藥原創的春天已經到來,只是現在國內生物醫藥企業還是采取跟隨策略而不是引領創新,但他相信未來會有一批真正原創生物醫藥企業成長起來,中國生物醫藥領域會比芯片半導體領域有更好的國際競爭力。
2017年被視為多個生物醫藥技術的元年,免疫療法、基因診斷、基因測序、生物藥等都實現重大突破,展現出巨大能量。松禾資本董事長羅飛認為,現在投資者對于技術水準的關注不僅局限在國內,還會關注國際技術水準,也就是中國的創新一定要是全球的創新、擁有國際視野的創新。
針對醫藥研發,國內目前還是仿制國外藥為主,相信經過二三十年,一定會有一批真正本土原創的新藥。而至于干細胞領域,饒毅認為目前投資過火,有泡沫存在。
在談到醫藥投資并購時,普華永道醫療和醫藥咨詢的管理合伙人徐加稱,2017年和2016年比,海外并購交易非?;钴S,盡管從數量上只大概增長了10%,但是從交易金額上其實是增長了97%。
中信證券醫藥組的負責人程杰則無奈表示國內標的有點貴,很難放到上市公司,其次是企業自身的發展走勢,有市場驅動型也有研發驅動型,市場驅動型的企業在產品上可能會出現斷代,海外并購成了備選項。
而劉大偉強調中國醫藥投資往海外走具有必然性,絕對不是沖動去趕時髦。因為中國現在醫藥工業的國際化程度,確實太低了,目前中國藥企的創新度,或者說對世界創新的貢獻,都是在第三層級里面,中國醫藥企業有一個指標很有意思,你如果把凈利率,加上研發,加上收入的比例,這兩個加起來,我們跟歐美的這些發達的制藥企業有巨大差異。
在資本運作的政策方面,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的一番話又給眾多醫藥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李小加稱,4月24日關市后,港交所將正式公布其整體改革結論和新規則,其中包括同股不同權的機制以及生物科技領域討論已久的生物藥企無收益可上市等新規則。 “4月30日開始,港交所按照新規正式接受申請。此次改革也是香港資本市場25年來最大的一次改革”。
他還指出,生物科技、生命科學像是一場馬拉松,盡管起跑的時候會有很多人,但是要到中后段才能見分曉。希望投資人不要急于“退出”,而是以“接棒”、“換棒”的方式,持續給運動員們加油。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