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頭羊石藥集團利潤猛增四成 醫藥板塊何時走出陰霾?
一日游行情?
近兩個多月以來,不管是在港股,還是A股的醫藥板塊都表現低迷。三大制藥巨頭恒瑞醫藥(600276.SH)、石藥集團(1093.HK)及中國生物制藥(1177.HK)期間最大跌幅均超過了20%。
2018年8月20日,港股醫藥龍頭之一的石藥集團發布了業績向好的中報,報告期內公司利潤增長逾四成。
中報發布之后,8月21日,石藥集團股價漲幅超過9%,中國生物制藥漲超7%,但22日這兩家公司的股價再次下行。
如此強勁的增長只換來一日游行情,連遭暴擊的醫藥板塊何時能走出陰霾?
具體來看看石藥集團的業績情況。
上半年利潤增長逾四成,維C及創新藥成增收主力
中報顯示,公司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07.87億港元,同比增長約49.78%,實現歸母凈利潤18.53億港元,同比增長約41.14%。以下為根據公開數據繪制的公司業績變化:
從財報數據來看,公司近五年間業績持續增長,總營收由2014年中期的53.42億港元增長至2018年中期的107.87億港元,累計增長約101.93%,同期歸母凈利潤由6.01億港元增至18.53億港元,累計增幅208.32%,約是營收增速的2倍。
具體來看,公司的業務主要分為成品藥和原料藥兩大板塊,其中成品藥又分為創新藥和普藥兩大類,原料藥則包含維生素C、抗生素、咖啡因及其他三大類。
2018上半年,公司成品藥板塊營收同比增長約55.2%至81.82億港元,其中創新藥收入約48.74億港元,同比增長約65.3%,成為驅動公司業績增長的主力之一。同期原料藥板塊收入約26.06億港元,同比增長約35.17%。原料藥中,維生素C的收入同比增長約70.3%至12.95億港元,成為公司報告期內增速最快的業務項目。
從收入占比來看,近年來創新藥在公司營收中的占比由2014年的25.41%逐年上升至2017年的42.57%,截止2018上半年,該比例已進一步增至45.19%。目前公司的創新藥主要瞄準心腦血管和抗腫瘤藥兩大市場,并逐漸成為公司的核心業務。
VC業務或被出售
2018上半年公司的營收增速創五年內新高,其中除了創新藥收入的大幅增長外,也受益于維生素C同比70.3%的增收。公司在財報中表示:“維生素C產品價格於期內維持於高位,以致本期維生素C業務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VC是公司的傳統業務,從國內VC的價格走勢來看,2016年底開始,VC進入景氣周期,在之后近半年的時間里,價格上漲超過133%。到了2018年上半年,VC的市場價格整體上雖仍處于相對高位,但已逐漸回落。7月以來,VC的市價已基本回落至先前低位。
那么,在VC的市場價格回落至低位水平后,公司的業績還能否保持當前的高速增長?更重要的是,公司對旗下VC業務,究竟持何種態度?
在2018年8月20日舉辦的2018年上半年業績會發布上,石藥集團表示“即使在最低的價格時候公司也沒有虧錢的,現金也是正的,但是這個品種從長遠來看是退出的。會考慮出售技術設備,公司的專有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每公斤的制造成本有1美元-10塊人民幣之間的差距,如果有合適的價格會出售。另一種是直接關掉。另一種,折舊成本與別人相比,每公斤有2塊人民幣的差別。再運營一兩年,遇到好的價格再賣掉”。
從上述表述來看,未來VC業務或許將被從公司的業務版圖中剔除。
銷售費用持續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公司業績向好,但從歷史財務數據來看,隨著公司業績持續上漲,公司的銷售費用也逐年走高。以下為根據公開數據繪制的公司銷售費用變化情況:
自2013年至2017年,公司的銷售費用由13.01億港元增加至43.75億港元,累計增幅約236.28%,顯著高于同期營收55.42%的增幅。2018僅上半年,公司的費用金額已接近36億港元,約是上年同期的2倍。
目前,銷售費用在公司營收中的占比已由2013年的13.08%加速上升至2017年的28.29%,2018年上半年該比例已進一步增至33.35%。
醫藥三巨頭PK:中國生物制藥營收規模最大 恒瑞估值最高
在港股以及A股上市的制藥公司中,恒瑞醫藥、石藥集團及中國生物制藥是總市值最大的三家公司。
從產品線來看,恒瑞醫藥優勢領域在抗腫瘤藥物,石藥集團在心腦血管用藥,中國生物制藥在肝病用藥。而恒瑞及中國生物制藥目前仍以仿制藥為主,石藥集團約有40%以上收入來自于創新藥。
從2018年中報表現來看,中國生物制藥營收規模最大;恒瑞毛利率及凈利率均領先,利潤最高;石藥集團中期業績增速最大,超過了40%,其他兩家公司業績增速在20%左右。
從估值水平來看,在A股上市的恒瑞有更高的估值,其市盈率是石藥集團的1.9倍,市凈率是中國生物制藥的2.9倍,總市值也是這兩家公司的兩倍之多。
A股一哥恒瑞醫藥的估值確實不便宜,即便與自身的歷史估值區間對比也在相對高位。高處不勝寒,回調在情理之中。
中國生物和石藥集團的估值水平雖然也不算低,但隨著利潤增長,估值被部分填平。是否會帶領港股醫藥股走出陰霾?
本文作者:面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