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8個月后五折回購股份:“電競第一股”雷蛇或迎來新變數?
時機
于2017年11月登陸港股的游戲設備商雷蛇(1337.HK),上市之后的市場表現用一個字形容——慘!直接上截圖:
要知道,先后獲得IDG、李嘉誠、英特爾和富士康等大咖投資的雷蛇,在新股發售階段可是相當火爆的。根據公開信息,雷蛇公開發售部分獲291倍認購,上市首日股價漲幅超過18%,總市值超過400億港元。
經歷上市首日的瘋狂之后,雷蛇股價開始走低。上市不到一年,股價已然腰斬,市值蒸發超過200億港幣。
重點在于,股價大幅下挫之后,雷蛇開始回購自家股票。根據公開數據,2018年7月至9月中旬(上圖中的紅框位置),公司合計回購約3787.6萬股,回購金額約6624.33萬港元。
雷蛇的首次回購開始于7月23日,距離IPO上市只有8個多月;首次回購的最高價也只有1.79港元/股,這比3.88港元的招股價低了53.87%。
至今上市不足一年,從認購火爆到打對折回購股票,雷蛇的畫風突轉。
幾家歡樂幾家愁。對于上市初期入場追捧又沒有及時撤離的投資者,股票拿到現在恐怕有苦難言。但凡事皆有兩面,“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股價腰斬之后的回購是不是會帶來新的變數?
先看看公司的業績情況。
增收不增利:業績持續虧損
除了今年港股大盤走勢不佳,發行價較高之外,雷蛇股價的下跌與今年中報的繼續虧損脫不開干系。
雷蛇目前的業務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周邊設備(包括鼠標、鍵盤、音效裝置及游戲主機控制器等)、電腦系統、軟件及服務和其他(主要為手機業務)。
2015年以來,公司營收保持增長,但卻沒有扭轉虧損的局面。2017年上市之后,在公司發布的首份年報中,虧損額進一步擴大。根據財報,2017年,公司虧損1.64億美元,虧損額相比于上年同期增加了176%。
以下為根據公開數據繪制的公司營收及利潤變化:
持續虧損的業績消磨了市場對雷蛇的耐心,公司股價持續走低。2018年上半年,雷蛇股價跌幅超過50%,至6月底,股價與3.88港元的發行價相比已然腰斬。
而最新披露的2018年半年報,虧損情況仍舊沒有改變。2018年中期業績顯示,公司繼續虧損0.56億美元,虧損額同比增加8.56%。
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如果看資產負債表,雷蛇的“體質”并不像損益表上那么糟糕,尤其是IPO募得大筆現金之后,儲備相當充沛。
故事的另一面:手握50億資金 五折回購股份
2017年11月13日,雷蛇在港股上市,以3.88港幣的價格發行12.23億股股份,募集資金總額47.46億港元,募資凈額45.39億港元。
截止2018年6月30日,公司賬面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6.34億美元,相當于49.74億港幣。而公司幾乎沒有有息負債,主要負債為2.37億美元的貿易及其他應付款項,資產負債率為26.49%。
手握近50億港幣的資金,股價腰斬,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雷蛇提出回購自家股份。2018年5月30日,雷蛇發布公告,公司股東周年大會關于“授予董事一項一般授權以購回不超過于本決議案獲通過日期本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0%的本公司股份”議案獲得通過。
根據公開數據,2018年7月23日至9月14日,雷蛇合計回購約3787.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42%;回購金額共計6624.33萬港元,回購價格在1.7-1.9港元之間。
以下為根據公開數據整理的具體回購數據:
公司回購股票的價格與發行價相比,可以說是相當“劃算”。即便是以回購最高價格算,也不到發行價的一半,相當于打了五折還多。也就是說,以當前的價格,如果將公開發行的股份全部回購,所需金額不到25億港元,僅為IPO募資凈額的一半左右。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數據,實際上要在二級市場完成如此規模的回購,難度相當大。就算股東大會可以再次授權,以當前二級市場的成交量來看,要完成數以十億計的回購而不拉升股價幾無可能。
要害就在于這里:雷蛇當前的成交量比較低迷,上市公司手握重金,如果開足馬力回購,單單這一個因素就有可能對股價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日均成交量1110萬:雷蛇回購大戲會是超長劇集嗎?
盡管當前雷蛇的總市值仍有160多億港元,但日均成交量很低,這使得持續的巨額新增買入可能會對股價產生相當顯著的影響。
經統計,2018年1-8月,雷蛇有5個月的日均成交量未達到1000萬股,而其中的7、8兩個月公司已經開始回購股份,這部分成交量中還包括回購股份貢獻的增量。
以下為根據公開數據整理的雷蛇日均成交量變化:
進入9月之后,雷蛇回購次數更加頻繁,連續十個交易日持續回購股份,日均回購約180萬股,合計回購1798.8萬股。
隨著公司回購次數增加,公司9月份日均成交量有所回升。根據公開數據,至9月19日的13個交易日,公司股份日均成交量為1110萬股,回購股份數量占總成交量的12.46%。
做一個簡單的測算,如果按照當前的日均成交量,一個月以20個交易日估算,一年總的成交量約26.64億股,若這其中的10%來自于回購,則一年回購股份數量約2.664億股。
按照公司于2018年7月24日披露的公告,根據購回授權,公司獲準購回最多9.02億股股份(即于股東周年大會日期之本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之10%)。即便雷蛇將回購數量提升到現有水平的三倍,持續回購一年,仍然未達授權數量上限。如果雷蛇的日成交量繼續維持在比較低迷的水平,那么回購就可能成為最大的買單來源。
雷蛇未來走勢如何,也許要看回購的節奏。如果回購加速,雷蛇很可能會成為自己的大多頭,而這個多頭手握重金。
北水變數:能不能進港股通?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在于,雷蛇是否能夠入選港股通標的。
根據香港聯交所的文件,港股通標的將定期或不定期調整,納入深港通下港股通名單的公司,屬于恒生綜合大/中/小型股指數成分股,最小市值要達到50億港元。
上市以來,雷蛇總市值基本保持在150億港元以上,且其剛剛于2018年9月10日被調入恒生綜合大中型股指數,而港股通名單一般會依據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中型股指數、小型股指數實施成份股定期調整。
從滬、深港通運行之后的情況來看,是否納入港股通標的對交易量的影響有天壤之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被調入港股通,南下資金的進入將會是凈增量。
從過去兩次調整的情況來看,目前被調入港股通的證券,其利好程度遠不能比前幾年滬港通剛推出時相比。
但北水南下是個凈增量,疊加回購和低迷的成交量,這個變數也不容忽視。
行業變數:全球PC出貨量止跌,何時能盈利?
雷蛇遭遇盈利困境,一個大的背景是手機游戲市場的崛起,電競的主戰場從PC游戲向手游切換。且隨著移動手機的興起,PC(個人電腦)市場出貨量持續下滑。
根據IDC數據,全球PC出貨量在2011年達到峰值之后持續下滑,至2017年全球PC出貨量為259.5百萬臺,相較于2011年下滑了28.69%。
經歷連續六年下滑之后,全球PC出貨量在今年上半年恢復增長。根據公開數據,2018年上半年,PC端出貨量出現小幅回升,同比增加1.35%至122.65萬臺。
以下為根據IDC數據繪制的全球PC出貨量及增速變化:
從雷蛇業績來看,最新的財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公司營收2.74億美元,同比增加38.5%,收入增速相比于2017年的32.09%有所提升。
公司收入增量主要來自于當前核心業務周邊設備。根據公開數據,2018年上半年,周邊設備業務收入1.76億美元,同比增加32.87%,在公司總收入中的占比為64.2%。
分地區來看,公司來自于美洲、歐洲中東及非洲、亞太地區(中國除外)及中國的收入占比分別為42%、28%、17%及13%。其中,今年上半年來自于亞太地區(中國除外)及中國的收入增速較高,同比增速分別為105%及52.8%。
隨著收入提升,公司稅前虧損有所收窄。
根據公開數據,2018年上半年,公司稅前虧損由2017年中期的虧損55.5百萬美元減少8.3%至虧損50.9百萬美元。
另外一個變數在于雷蛇新開展的手機業務。
業務變數:手機紅海能否分一杯羹?
2017年初,雷蛇完成對美國手機制造商Nextbit Systems的收購,將業務由個人電腦擴大至手機市場,并在2017年11月推出了雷蛇手機Razer Phone。
根據公開信息,Razer Phone是為游戲愛好者打造,在美國的發售價為699美元(約4700元人民幣)。
新開展的手機業務也為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營收貢獻了部分增量,這一部分增量體現在公司其他業務分部中。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雷蛇其他業務分部收入由上年同期的3.1百萬美元增長至16.5百萬美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增加至6%。
以下為根據公開數據整理的公司收入結構變化:
但是,進入2017年之后,整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面臨下行壓力,這對于雷蛇來說可能存在挑戰。
根據IDC數據,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472百萬部,同比下降0.07%;2018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延續下滑態勢,同比下降2.35%至676.3百萬部。
以下為根據IDC數據繪制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及增速變化:
隨著手機產業趨于飽和,各大手機品牌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加快。9月13日,蘋果召開了新品發布會,iPhone XR/ XS/ XS Max亮相。在蘋果發布新機之后,接下來的10月,LG 預計將會發布LG V40 ThinQ,Google將召開Made by Google發表會,華為也將發布Mate 20系列手機。
但雷蛇產品定位為高端電競游戲外設,從游戲發燒友這個群體入手,仍然是有可能在細分市場獲得一席之地。
雷蛇是有硬件經驗的,對用戶體驗也比較擅長,這與此前互聯網、軟件行業、教育界甚至相聲界的大咖跨行做手機,有很大不同。在行業競爭激烈的手機紅海市場,專為游戲玩家所設計的Razer Phone能否分得一倍羹?(YYL)
本文作者:面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