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師“用戶需求”,聯想+騰訊的強強聯合透露什么信號?
牽手騰訊,是聯想SIoT 2.0走向深化的必然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巨頭聯合、資源互補已成為互聯網科技領域下半程重要玩法,一些大佬已經開始行動。
12月24日,聯想與騰訊在北京聯想總部召開主題為“極速計劃”的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雙方將圍繞內容、產品、渠道、用戶權益等進行深度合作,本次合作項目主要針對聯想最近升級智慧聯想瀏覽器以及游戲內容。
在這之前,聯想與騰訊已有具體業務層面的合作,例如近期聯想發布的手機Z5s就與騰訊游戲展開了合作,這次戰略合作水到渠成。
毫無疑問,聯想與騰訊之間的合作將產生資源共振,對聯想而言能拓展其電腦產品的用戶群體和品牌優勢,進而反哺SIoT平臺,這對聯想意圖領跑SIoT2.0時代意義明顯。
牽手騰訊,是聯想SIoT 2.0走向深化的必然
2017年,聯想把其“三波戰略”的第三波“新型智能設備”命名為“SIoT(智能物聯)設備”,開始SIoT全面智能化轉型。
一年左右的運營,SIoT在消費級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例如Mirage AR智能頭盔成為2017年同品類全球銷量冠軍,累計銷量已近50萬套,市場份額近80%;Smart Display帶屏智能音響自2018年 6月在北美上市累計銷量已達10萬;智能手表自2018年 3月上市,累計銷量突破40萬(以上統計數據截止10月初)。
同時,聯想還已經與5 家芯片廠商(Realtek、樂鑫、TI、Nordic、MTK)合作,共計推出8 款智能物聯模組,平臺接入設備數月活突破1490萬。
還有更多現實成果不一一列舉,總而言之,聯想SIoT在戰略推出后,就轉入快速落地當中。
9月底,第四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Lenovo Tech World 2018)在北京舉行,其主題為“智能變革 開放賦能”, 聯想推出了覆蓋智能家庭和智能辦公兩大場景的近20款 SIoT終端新品,提出要面向設備/平臺/服務生態伙伴共享SIoT生態四大開放技術。
這其實是聯想搶跑SIoT2.0時代的動作。開放生態無疑是SIoT2.0的主要特征,從這個意義上看,聯想與騰訊的合作在戰略上的契合度不言而喻。
作為互聯網大佬,騰訊多年來也圍繞生態進行了一系列的開放,構建了龐大的合作伙伴體系。現在,聯想在自有核心產品的基礎上通過開放生態進一步實踐SIoT,有相同生態戰略的騰訊就成了最恰當的合作對象之一。
畢竟,只有相互匹配的合作生態,才有可能實現更深度的協作,一個開放一個封閉,或者開放程度不一樣的,“很難玩到一塊去”。
而除了生態戰略的契合,聯想與騰訊在價值觀上也十分匹配。
對聯想而言,SIoT2.0實際上是在過去單設備智能基礎上,基于設備、平臺、服務三個層面而構建的開放智能物聯生態,形成物聯網時代真正的“物”與“物”的連接。如何更智能地連接、如何滿足“物”背后的用戶需求,是聯想SIoT首要要解決的問題。
而恰恰,以社交起家、業務遍及互聯網各大領域的騰訊,“連接”亦是其業務與產品的關鍵詞。物與物的連接,其實就是人與人的連接,在價值觀上,聯想與騰訊其實是高度一致的,只是從事的領域不同罷了,這給了雙方合作以理念基礎。
更進一步,在具體的業務上,聯想與騰訊還有業務能力上的互補。
單就本次合作而言,落地在 “智慧聯想瀏覽器”業務和游戲業務,可以認為是一種“軟件層面”的能力,這樣的產品能不能做好,更多地依賴對用戶需求的洞察。這方面,聯想有多年以來服務硬件用戶的數據積累,騰訊則坐擁互聯網超10億用戶,二者的聯合無疑能更精確地定位用戶的真實需求。
而且,聯想作為硬件科技公司領頭羊在硬件層面的知識積累,與騰訊在軟件應用方面的經驗,能夠形成“軟硬互補”的獨特范式,應用產品的開發會更加得心應手。
用戶至上,聯想&騰訊洞察深度用戶價值
聯想與騰訊能走到今天,與其業務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始終盯著“用戶價值”密不可分。用戶價值是兩個科技巨頭的最大公約數。從用戶價值出發,二者能夠創造更多積極合作成果。與此同時,用戶需求也在劇烈變化,聯想與騰訊的合作能夠更敏銳把握到這種變化,挖掘出深度的用戶價值。
一方面,是新生消費力量不斷成長。眾所周知,90后甚至95后已經成為互聯網的主力軍,他們對互聯網的需求與80后乃至“更早期”的人群完全不同。他們個性張揚,追求極致簡約、不喜歡繁文縟節,對產品的內容追求高度的個性化與體驗,對產品的操作追求隨心所欲、一步到位。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消費群體不可避免地成為互聯網用戶的主體,抓住這個市場,等于抓住了互聯網的大半壁江山。
另一方面,即便是當前的“存量用戶”,其需求也在發生變化。現在的互聯網用戶,已經越來越“懶”,過去是懶得安裝新的程序或應用,現在干脆已經懶得卸載。不打開不刪除,多數應用變成了PC或手機里的僵尸。
究其原因,產品體驗的陳舊化,難有突破性的創新成為根本原因,用戶已經無法被“激活”去打開或更換產品。這個問題不只存在于軟件層面,硬件層面也是如此,直接表現是全民的“換機欲望”越來越低。
新生與存量用戶都有自己的痛點,對互聯網科技從業者而言,“隨勢而動”成為必要。有了聯想自有的硬件產品經驗和用戶使用洞察,加上騰訊年輕化的、始終在跟隨用戶需求的內容能力、技術能力,聯想的SIoT以及電腦管家、瀏覽器等具體產品就能產生持續的活力。
以智慧聯想瀏覽器為例,一方面,在啟動上,軟硬協同使得程序啟動不用再等待,同時,對于硬件加速更好的利用,可以使得游戲、視頻都不再卡頓,這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
另一方面,該瀏覽器與聯想電腦管家獨創的懸浮球功能相配合,能實現全域搜索,設備存儲內容與互聯網內容整合,搜索流程極大簡化。此外,拖拽網頁文字的搜索也十分便捷,鼠標手勢更可以隨觸即達,這極大契合了新生用戶隨心所欲的產品需求,對存量用戶也是一種新的使用“刺激”,激活他們的使用習慣。
此外,如今的用戶往往都有在PC、PAD、手機三端同時上網的習慣,如何保證同一產品在跨硬件端口時有統一的使用體驗就變得尤為重要。聯想的瀏覽器還提供多端同步書簽的功能,能一鍵導入、自動打開相關的內容,讓上述軟硬結合的“快”進一步突破硬件的“邊界”,實現隨心所欲。
“極速計劃”背后,兩強聯手才剛剛開始
很明顯,這次“極速計劃”只是聯想與騰訊合作的一個開始,從具體軟件產品出發,二者未來的合作空間還有更大,并且將或多或少改變某些互聯網現狀。
1、重新拉回“搜索”使用習慣
互聯網的深化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到來,讓用戶獲取自己想要的內容的方式,逐步通過程序或應用直接實現。這導致“搜索”本身面臨一定的業務壓力,瀏覽器的困惑與其類似。
究其原因,不夠簡單、高效是用戶不愿意選擇的直接原因,程序或應用們直接打開就到了自己想要的內容,瀏覽器+搜索要多一兩個步驟。
不過,兩強聯手優化的聯想瀏覽器,重新帶回了這種簡單高效的體驗。快速的啟動、加載、交互,以及懸浮球這種操作極簡主義以及內容極度豐富的創新功能,正在重新拉回被移動互聯網改變的“搜索”使用習慣。
2、改變搜索與商業價值矛盾的狀況
搜索與廣告是組成商業模式的相伴相生的元素,廣告是搜索割舍不了的營收來源。在不少人看來,搜索的體驗與商業價值總是或多或少存在著矛盾。在過去,解決這種矛盾,靠的是找到用戶體驗與商業價值的博弈平衡點,在廣告投放的數量、位置等角度下功夫。
而現在,聯想瀏覽器結合騰訊的內容與技術,開始聚焦于精確投放。說白了,就是在搜索結果上更為精準,并投放與用戶搜索內容融合的廣告,實現某種“廣告即內容”的效果。當然,這需要對不同用戶的搜索需求有個性化的把握,技術門檻更高。
3、重新定義互聯網“生態”的構成
生態是各種互聯網科技大佬都樂于掛在嘴邊的詞匯,其實這個詞和阿木的淵源頗深。這些生態大多數都由一個巨型企業搭建平臺,拉攏各類合作伙伴,形成中心化的結構。其凝聚力,建立在中心平臺本身的資源與技術上。
這種模式有其合理性,對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有著重要價值。不過,聯想與騰訊的聯手,事實上在這種合理的模式之外,再建了一種“多核心”生態,核心之間交互各自的內容、技術等能力,共同對外輸出優質的產品。
與中心化的生態只依賴單一平臺能力不同,強強聯合意味著本就優秀的能力進一步疊加,不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在用戶體驗上,都有了從更底層優化的能力。
聯想的SIoT戰略本質就是建立一個可自由“接入”的多核心生態,在設備層、平臺層和服務層,各種生態伙伴都能參與到賦能、開放和合作之中,不僅限于那些中小開發者,還包括巨型互聯網科技企業。
在AI+IoT浪潮中,聯想與騰訊算得上業內首次實現的巨頭聯合,搶跑SIoT2.0,二者聯合將產生1+1>2的生態效應。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 AI新媒體“智能相對論”創始人;
4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5《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志撰稿人;
6鈦媒體、界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7“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8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