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實體經濟,金融科技企業如何固本培元?
12月26日,由財經網主辦的2018金融科技賦能實體經濟高峰論壇于北京召開。
怎么看待金融科技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以及其在細分行業發揮的作用?
12月26日,由財經網主辦的2018金融科技賦能實體經濟高峰論壇于北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裴長洪對這一問題作出解答。他認為,金融科技挑戰了傳統的信用服務方式,能夠避免傳統信用提供方式的不足和缺陷。金融科技的發展立足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但目前大量新金融科技型企業是小微企業,很難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面發力,因此最終可能變成非法集資。
裴長洪指出,“新金融”只能是傳統金融服務信用提供補充,而非替代。新的金融信用提供方式一定要和傳統金融服務方式融合,在融合中得到發展,而不是獨立發展。
此次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指出,互聯網再大也大不過法網。金融科技市場或者互聯網金融市場不是虛擬的,在法治面前不是虛擬的:第一,主體不虛擬;第二,標的物不虛擬;第三,法律關系內容也不虛擬。
加大金融監管力度
“金融科技的從嚴監管會是一陣四季風,這種監管風暴會常態化、法治化,我們要適應這種監管的常態。如果金融科技企業不能自律,見賢思齊、改惡向善,下一步金融監管力度還得加大。”
劉俊海認為,金融科技企業應對公眾和社會有感恩之心,要有利潤合理化的思維,放棄暴利最大化思維。劉俊海還強調,企業的成功關鍵靠對法律的信仰和敬畏。
談到金融科技企業如何固本培元,劉俊海認為2008年華爾街金融危機導致的根源不在于監管失靈和監管的失敗,而在于公司治理的失靈,公司治理的失敗。“如果公司治理有效的話,不需要政府監管,甚至政府行政許可都可以取消。但是另外一個結論,如果金融科技企業不能自律,見賢思齊、改惡向善,所以下一步金融監管力度還得加大。”
此外,劉俊海還呼吁,保護投資者的同時,投資者也應呵護自己。“明明白白看廣告,認認真真簽合同,淡定從容存證據,依法理性維權。”
監管與被監管的關系需要重新定位
“監管與被監管的關系就像交警與司機的關系,在安全的前提下,監管幫助被監管的企業踩剎車,不闖紅燈”。原中國銀監會黨校副校長陳偉鋼在財經網“2018金融科技賦能實體經濟高峰論壇”上表示,監管與被監管的關系需要重新定位,監管與被監管的關系就像交警與司機的關系。監管的目的不是要把被監管者束縛起來,而是監管部門希望被監管方在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平穩快速發展。
此外,陳偉鋼還指出,科技創新可以重塑金融的本質。在他看來,金融的本質就是三個詞,第一是橋梁;第二是信用;第三是服務。但上述三個詞目前都沒有做好,橋沒有搭好,變成很多過不去的坎;信沒有做到,于是有很多金融詐騙;服務沒有做好,成為了關卡實體經濟。
“金融科技快速發展了,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倒逼監管科技的發展。”他還提出,未來監管,金融科技提升了,監管提升了就能夠回歸到本質,就可以真正實現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論壇上,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統計分析部(監測部)負責人張黎娜介紹,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風險監測系統建設遵循及時、高效發現風險苗頭的目標。監測系統包括兩個監測層面,一是用以發現機構的違規經營線索,為監管部門提供治理依據,同時也用以加強自律管理。二是監測資產端風險,用以幫助機構提升自我風險管理水平,防止微觀風險到中觀風險的轉化。此外,提及當前的風險源頭, 張黎娜表示主要有兩個源頭,一是機構的違規經營活動所引發的風險,二是部分借款人“多頭騙貸”“過度舉債”的風險。第一類風險監測層面,是對從業機構的合規性進行判別。第二類風險監測層面,是對從業機構的經營能力進行考量。
據了解,協會風險監測系統分為7個功能板塊,分別為:互聯網金融統計監測系統(一期)、互聯網金融統計監測系統(二期)、互聯網金融信息共享平臺、互聯網金融舉報信息平臺、全國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霞服務平臺、金融廣告監測管理系統和個體網絡借貸風險預警平臺。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